周秋龄
广东新高考实行“3+1+2”模式,即在语数外3科的基础上,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学生必选1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科作为再选科目则任选2门,一共有12种选择。这种“首选+再选”的选科方式,以“文理不分科”“不以一考定终身”“专业导向”为特征。很多学校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及管理模式,选择了分层走班教学方式,包括全走班、部分走班及少数不走班几种形式。如此改革之后的高考制度,与传统高考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给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及管理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教育的新事物:政治课分层走班教学的困惑
1. 上课见下课散,有过客感
走班上课时,学生离开自己的行政班,拿着政治书本去一个只呆40分钟的走班教室上课,这个教室是别的行政班的教室,上一节课和下一节课的安排都与他们无关,学生就像临时串门一样的过客。坐下来后,前后左右可能都是自己不熟的同学,一学期甚至一年下来,同学之间依然陌生。教师也常常只是上课时认得自己的学生,下课后找不到也分不清谁是谁了。特别是多次分班及授课教师相应调整后,我们虽然见到更多的学生,却可能有更远的距离。这不利于教师系统地关注学生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政治学科素养。
2. 学生来源多头,有纷乱感
因为行政班和教学班的分离,势必造成课程管理的不便。学生去上走班课时,整个楼道人满为患,上课时需要的教材教辅资料常常丢三落四。教师如果下课后要发个通知,得拿着名单跑遍整个年级,同样的话要讲多遍。科代表收作业和分发作业要“跑断腿”,可能依然收不齐,发放不到位。我们的政治学科最常用的探究活动环节也常常只能在行政班内的部分学生中开展。
3. 分班标准不好控,有受伤感
分层教学利于因材施教,对施教和受教都有益。但如何分层?依据是什么?有些学生多次被分到自己意料之外的班级,自信心受打击,末层走班班级的教学不好推进。尤其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学生一旦被无趣感所支配,即便是自主选择的课,也有可能放弃努力。
二、改革的大方向:政治课分层走班教学的完善
1. 打造特色,凝聚共识
走班教师要以班主任的身份,确立走班的班级管理制度、目标及文化,形成班级管理团队,增进班级凝聚力。政治教师在思想引领、价值观输入、班级活动组织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常见的方法是:每一个走班设一个班长,每个行政班设立一个小组长,全方位管理本班的政治课考勤、作业、座位滚动,安排课堂主题探究活动任务,作为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学中,我们也应多采用课前时政分享、单元教学中的团队合作活动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机会,帮助学生之间尽快熟络起来,增进归属感,推进自主管理。
2. 顺应时代,创新教学
新高考方案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创设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新高考方案倡导通过开展问题驱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盘活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前提下,教师应该把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和现阶段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情境设置,将“内容标准”与“社会活动”一并呈现并加以整合,把理论知识教学的“讲授型课程”转变成“活动型课程”,通过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知识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高考取胜,更能守护学生成长,牢牢把守住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核心阵地。
3. 统筹兼顾,多维评价
走班后学生特点、层次等有所不同,教学上会因此有差异,但政治教学基本要求、活动环节、学科竞赛等,各班要一律平等,可以在实施中略有倾向性和选择性。例如,有的班可以直接设立“学生时政讲堂”,学生自主选择新闻切入口,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分析,阐明立场,最后由学生或教师点评;有的班可以由教师开时政讲堂,引导学生参与评论;有的班可以高考题为依托,以讲题方式促进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在评价中,面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我们要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注重常规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同时,引入发展性增值评价。分层走班后每个班起点不同,学习能力及主观能动性有差异,仅进行结果性评价,不足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师生。学生评价方面,建议对学生成绩的考评采用等级赋分,一方面跟高考录取操作一致,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全面评价自己,查漏补缺,毕竟只有某一学科的闪亮还不足以敲开心仪大学之门,需要均衡发展,系统规划,各科共赢。
总之,教师要将“选课分层走班”的制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助力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