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蓓
思维导图也称“心智导图”,可以将个体的发散性思维成果集中、详细地表现出来,是十分有效的思维工具。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数学知识,思维导图成了备受欢迎的教学手段。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做如下几方面研究。
一、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开展得好,就会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因为有效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小学高段数学知识具有延续性、递进性的特点,与低段的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从高段教学知识出发, 应用思维导图为学生编设一张数学知识关系网,通过对比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与不用点,呈现出新旧知识的内在关联。缩短学生与新知识间的距离。引领学生去思考、分析,更好地掌握所教学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安排学生做好课前复习的基础上,在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讨论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从自然数、小数、分数的标记出发,将学生学过的数的知识串联起来,进而引出负数的标记方式,形成了一张知识网。学生是这张“网”的编织者,通过思考与回忆,充实了思维导图。学生充实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回顾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本章节的负数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促进学生对负数的理解,帮助学生完善数的知识建构,让学生学会应用正负数来描述现实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应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过程
我们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将思维导图与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启高效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比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的算理,掌握位数相同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等。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价值等为思维脉络,以理解、应用、拓展为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善思维导图,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实思维导图。根据教师设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根据思维导图脉络讲解数学知识,在知识讲解前,教师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做出补充。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理解得很到位,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减少这些知识的占用时间,从而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理解不足,教师就要拓展思维导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对这些内容做出重点的讲解,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联结教师和学生的思考,真正发挥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构建高效课堂的作用。
三、通过思维导图,进行题型归类
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数学知识的学习,小学高段数学知识已经趋向复杂,学习压力加大。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做出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将所有的数学知识类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够在接触到知识点后,明白新知与旧知的关联,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比如在六年级上册“分数的四则运算”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够正确地经分数四则运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正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熟练应用所学的运算技能的状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思维导图做出题型分析,将各种计算方法进行罗列,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够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高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复习效率
在小学高段数学复习中,如何快速建立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记忆,在练习中出现新的知识点,如何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结构等,都需要让思维导图作为教师的辅助工具。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后,画出思维导图;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学生独立完成的思维导图,会存在着知识点不完整、关键词不够精确、知识间的联系存在错误等是在所难免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经历了小组评价、合作交流,修改完善后,思维导图才会趋向完善;第三,优化展示思维导图,在经过了修改之后,各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阅读所有的思维导图。教师做总结和评价,有效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提升导入、课堂教学过程、题型归类、复习等各个环节的教学效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思维导图作为新課改背景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工具,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更大限度地挖掘出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独特的应用价值,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