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学习素材,营造教学情境

2021-03-24 11:03黄振新
中国教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案例教材

黄振新

杨玉婷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的一名优秀青年教师,是“王建地理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大学毕业五年后就成长为北京市房山区骨干教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一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杨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强的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杨老师在认真研究课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结合学校所在地(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这种基于真實情境的问题式教学,正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也是“王建地理名师工作室”多年来探索的方向。本课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既完成了课标中对内容的要求,又通过案例分析,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听完杨老师的这节课,笔者对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突破教材案例,回归教材应有功能

教材在教学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甚至神圣的地位,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使用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教学。但新课改以来,教师不得不面临一个学科有多套教材的现象。拿地理学科来说,高中地理就有“人教”“中图”“鲁教”“湘教”等多个版本。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提供的案例不尽相同,这一现象在人文地理部分更为明显。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选取和使用教学案例呢?

杨老师这节课给我们的启发是:依据课程标准选择教学案例,让教材回归应有的功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当然也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换言之,教材只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处理原则是“好用则用,不好用则改则换”,不能生搬硬套。杨老师在案例的处理上就做得非常好。由于北京市房山区现在选用的是“中图版”地理教材,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选用了教材中“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对比”表格,在教学案例方面,并没有选择教材中“瓜达尔港”和“石家庄的变化”这两个案例,而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已有基础、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自己查阅资料编制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良乡城区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北京城市形态的影响”“北京环路和城市形态的关系”三个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具地方性色彩、更接近生活、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二、关注学科思想,培育学科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观念,落实了地理区域认知的研究方法。首先,杨老师以时间为轴线,给出了不同时间段良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地域形态的影响,分步展示良乡地域形态的变化,使学生充分认识一个城市地域形态的变化与交通布局密切相关,从而得出以时间为轴、以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来分析对城市形态影响的一般步骤。在分析了影响之后,杨老师又把空间范围扩展到北京城,以对遥感影像资料的判读为前提,同时再以时间为轴线,通过将北京三环、四环、五环和六环路的建成时间与地域形态相匹配,帮助学生总结出北京交通建设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即环路的建设使城市形态更加紧凑,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城市外围沿交通轴线发展。

三、落实课程标准,发展进阶学习

问题式教学是王建老师一直倡导和实践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分析典型教学案例,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式教学方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积极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主张是一致的。

问题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编写真实、科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杨老师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精简和重整,从学习进阶的角度出发进行问题设计。从案例所涉及的区域来看,第一个案例选取学生都熟悉的家乡作为背景区域,让学生通过读图和文字分析良乡镇的选址与交通线路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为了说明交通运输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杨老师又给出了铁路和机场修建前后的良乡城区图,学生便能轻松地分析出交通线路的分布和变化会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形态变化。紧接着,教学的视角放大到了整个北京市,通过观察北京市的城市形态和交通线路分布图,学生同样可以得出答案,这就是利用演绎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从古到今、从地方到地区的案例背景选择,完美地契合了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区域认知和时空综合等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案例的使用过程中,由小及大、由简到繁、由熟悉到陌生、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把整节课的内容巧妙地串联在一起。

四、巧用信息手段,直观展现教学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地理学科研究的前沿和重要工具,并且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网络和信息终端的普及,逐渐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因如此,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所占地位日益提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共有34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内容,教学提示中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有关自然、人文地理的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习中不仅是学习内容,更是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重要工具。

王建老师在房山区地理教学领域第一个提倡地理信息技术进课堂。杨老师作为一名青年骨干教师,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方面深受王老师影响,也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杨老师在案例的制作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对教学内容进行诠释。如利用“图新地球”把通过查阅资料得到的良乡城区历史分布图绘制成分层设色图;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制作北京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线路分布图,课上利用“谷歌地球”的“图层叠加”功能逐步演示出来,为学生营造了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提高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创设,让杨老师这节课不仅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我,是一节值得回味、思考和研究的好课。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王建地理工作室核心成员)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案例教材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教材精读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