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及实践进路

2021-03-24 10:11孙万君
理论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共产党

孙万君

摘 要:政党形象是大众依据政党执政理念和实践对其的总体印象、认知和评价,也是政党自身精神面貌和内在品质的整体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形象建设,并在不同时机、场合深刻阐述了党的形象建设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重要论述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要建设党的形象、建设何种党的形象和如何建设党的形象”等重大时代课题。在生成逻辑上,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时代逻辑;在科学内涵上,从笃定信念和坚定自信的形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自我革命的形象、自信开放和担当的国际形象、维护党的光辉历史的形象等方面展开论述;在实践进路上,强调要从坚持贯彻和落实党的“六大建设”、优化党的队伍建设、创新党的传播载体、注重绩效谋发展、提升党的国际形象传播力等维度进行构建。这些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形象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3-0023-09

政党形象是政党内在气质的外显自溢和执政施策的全面展示,内蕴于政党文化之中,体现了政党的软实力和魅力,是政党执政的无形资源。在社会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和现代传播手段快速发展的今天,政党形象越来越成为人民大众认知、评价一个政党的主要依据。形象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一方面着力巩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已形成的光辉历史形象,另一方面积极应对党的形象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和提升党的形象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形成了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的党的形象建设观,对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重要论述应时代的需要而提出、应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从理论到现实,从国内到国际,系统地回答了为何要重视党的形象建设问题。

(一)理论逻辑

1.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重要论述之本。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实践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大量的经典著作中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革命策略等问题,并且在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艰苦斗争中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由于具体革命实践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着重从政治立场、理论和实践、阶级利益、组织纪律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建党原则。具体而言,在政治立场上,马克思将实践唯物主义融于党建原则中,强调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11;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413;在实践方面,推翻一切没落的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必须有统一的领导力量,“而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413;在阶级利益方面,共产党始终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413;在组织纪律方面,无产阶级政党有着严密的组织纪律,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首要条件是严格遵守纪律”[2];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还集中论述了民主集中制以及民主与权威的关系。受历史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以后如何进行党的形象建设进行直接具体的阐发。

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立足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建党理论。首先,指明无产阶级政党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其次,强调走群众路线,指出,“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一经同千百万人联系起来,就比它原来的人数强大几十万倍”[4]。再次,强调组织原则和严格纪律的重要性,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列宁旗帜鲜明地提出布尔什维克的成功条件之一就是靠铁的纪律。最后,指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严格规定接受党员条件、规范选拔干部标准,加强党员的党性培养,为确保干部队伍的高质高效,提出了“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5]的原则。列宁的建党学说源自于社会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中关于保障党员干部形象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2.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形象建设相关理论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重要论述之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象建设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始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反映在具体的实践中,体现为既坚持和维护党已有的光辉历史形象,也坚持与时俱进,依据不同时代的主题和矛盾而不断塑造特色鲜明的政党形象。

毛泽东时期党的形象的塑造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关于党的形象建设主要集中在建党初期、苏维埃时期、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救亡圖存的形象,表现为提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目标。苏维埃时期坚持实事求是和代表劳苦大众的形象,前者主要体现为“反对本本主义”,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者表现为制定了实行工农当家作主、自己管理国家的相关政策,实现土地革命。延安时期统一战线、自力更生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形象,主要体现为作为抗战最坚决的执行者和维护着;开展延安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整风运动,强调思想建党的必要性。西柏坡时期解放全中国形象,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塑造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独立自主的形象,前者主要体现在“三大改造”完成、构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后者主要体现在力争构建一个有利于执政的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续重视塑造党的形象。首先,坚决维护党的光辉历史形象,尤其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对党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其次,立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改革开放中塑造党的形象,包括重新树立党实事求是的形象、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的形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形象、实现“共同富裕”的形象。最后,对下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提出党的形象塑造的目标,包括构建一个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形象、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形象、反腐倡廉的形象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象。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接力前行,不断强化党的形象建设理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形象;坚持“三个先锋队”的形象;坚持三个代表“的形象。其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展开了系统性论述,使新时期党的形象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党的性质和宗旨融入党的形象建设中,从而使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因此,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6]。

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的背景上继续重视塑造党的形象:提出构建“科学发展观”的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形象、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形象。其中,“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进行了科学总结和分析。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我国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执政形象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党的执政队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以法治化制度化推动纯洁性建设。

(二)现实逻辑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严重损害了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心史观,其立足于所谓“正义”“自由”“民主”等抽象概念,以超阶级、超历史、超现实的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通过否定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90年代,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开始暗流涌动。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和泛滥,严重损害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历史虚无主义秉持与唯物辩证法截然相反的观点,用主观反对客观、用偶然否定必然、用支流肢解主流、用观念代替事实,甚至裁剪历史、编造历史和假设历史,虚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贬低中国共产党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质疑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抹黑党的领袖、美化反派人物。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不在于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而在于假借对党史、国史的反思和评价推翻党的执政地位并否定其执政业绩,消解党在人民心中的光辉历史形象,弱化人民群众对坚持党的核心地位的认同,进而丧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有其强烈的迷惑性、欺骗性和危害性,损害了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

2.当前少数党员干部个体形象与行为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心中清正廉洁、执政为民的形象。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一个集合概念,由个体党员形象、领导干部形象、各级党组织形象三个重要部分构成。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则是通过每个个体党员形象呈现出来,每个个体党员的言行和举止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的好坏。然而,当前仍然有少数党员干部受到“金钱万能”错误思想的侵蚀,以权谋私,进行权财交易、权权交易,严重削弱了党在人民心中清正廉洁、执政为民的形象。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最厌恶的形象是贪(30.7%)、渎(24.8%)和假(17.4%)”[7]。可见,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从根本上腐蚀了党的执政基础。对此,习近平严厉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8],“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9]因此,党的形象需要每个个体党员共同去提升和维护,这是新时代赢得人民群众支持、汇聚人民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

3.多种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不可避免地给党的价值观形象带来挑战。意识形态建设是政党形象建设的首要条件,是政党价值观形象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种标榜“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的西方社会思潮通过文化交流和新型媒体等渠道大肆传播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而导致部分民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了认同危机。同时,部分党员干部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出现了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不坚定的现象,更是在不同程度上削减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和凝聚政治共识的功能,导致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形象不能在人民大众中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长此以往,多种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所引发的观念碰撞极易动摇党的执政地位、消解党执政的合法性。

(三)时代逻辑

1.我们党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历程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国内背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重要论述就是在新时代如何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够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0]11因此,在新时代的歷史方位下,党就要有新气象、新目标、新作为,必须锻造成为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应对国际挑战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国际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已然成为时代的底色。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世界格局已经由西方主导逐步演化为东西方共同主导的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及其实践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唯一性,推翻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这极大加速了人类相互共存的新全球化的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国际舞台中心。当今国际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政治、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密切,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逐步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依旧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危机,如霸权主义、生态危机、贸易壁垒、恐怖主义的威胁、逆全球化现象等等,这些绝非一个国家所能解决,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除此以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乃至摩擦共同造就了党的国际形象。因此,习近平对内以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为基础,对外谋求构建一个独立自主、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这既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二、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突出问题导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形象建设的重要论述。

(一)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笃定信念和坚定自信的形象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通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经验已经得到历史和现实的反复证明,也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笃定信念、坚定自信的执政形象。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反对压迫和剥削,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国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开始着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继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任何理论的形成和道路的开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曲折。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国家炮制的各类”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一时间接踵而至,混淆视听。一部分人对是否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动摇。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破除坚冰壁垒,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此,邓小平指出:“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11]中国共产党以百折不饶的勇气和毅力抵制住了来自国内外、党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也为我们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树立了信心和勇气。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2]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底气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性、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新时代,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纳入“四个伟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之中,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自信的形象。

(二)提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立党之本,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我们党都是一以贯之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强化和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入人民群众一线,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各项诉求,提出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既实现了对“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等思想的繼承,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101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回应人民诉求、解决人民困难、满足人民利益,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形象。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14]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一系列的惠民工程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就业更加平稳、教育更加公平、看病更加方便、住房不断改善、环境更加美好、脱贫攻坚不断取得胜利,从而向着实现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美好生活的目标不断迈进。

(三)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展现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形象

勇于自我革命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出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改正错的,坚持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重大问题作斗争,坚决肃清党内贪腐之气、不正之风、特权思想及腐败现象等,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不断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形象。习近平指出:“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15]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我们要经受住“四大考验”、抵御住“四种危险”,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为此,我们党以抓铁有痕的劲头、壮士断腕的决心、刀刃向内的勇气,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老虎”“苍蝇”一起打,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同时,协同推进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等措施和手段,着力打造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长效体制机制,有力地维护和巩固了党的形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体党员干部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党员形象为标准,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四)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自信、开放和担当的国际形象

当代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逐步走近国际舞台中央。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世界各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认识千差万别、褒贬不一,既有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评价,也有把中国共产党定义为僵化、落后代名词的看法。其中,既有因意识形态偏见而产生的隔阂,也有因缺乏相互交流而产生的误解。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积极推动世界政党的高层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献言献策,从而在全球治理和发展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自信、开放、担当的国际形象。当然,中国共产党自信、开放、担当的形象绝不是靠简单宣传,而是通过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展现出来的。如对非洲无偿医疗设备的援助、参与国际维和,“在联合国2019-2021 年会费和维和摊款比额中,中国将成为第二大会费国和摊款国”[16],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集中体现。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政党发挥着领导和组织的功能,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政治引领力。因此,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实现紧密相连,深刻认识到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3]272,以自信、开放、担当的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转化为良好的国际形象。

(五)坚持以正确的历史观科学评价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展示了维护党的光辉历史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形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维护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能够直接在人民心中产生良好的集体记忆,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奠定良好心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直面党的历史问题,提出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一方面,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揭露各类歪曲、篡改、拼凑、裁剪党史的虚假宣传;另一方面,在各种场合,以不同的形式纪念党的领袖,客观公正地评价党的领袖人物的历史功绩。一是维护党的历史形象的整体性、连续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历史。习近平强调,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系统梳理和科学评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历史关系,正面回应党内存在的各种争议性问题。尤其是在谈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影响时,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17]112。这一重要论述从唯物史观视角将两个历史时期辩证地统一起来,从根本上维护了党的历史形象的整体性、连续性。二是维护党的领袖形象。在评价党的领袖的功绩和错误时,习近平始终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科学分析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如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对错,让领袖的伟大功绩和光辉形象得到公正对待和正面呈现。习近平指出:“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17]693

三、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如何维护党既有的光辉历史形象、进一步提升党的形象是我们亟需解决的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新时代国内国际新变化并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关于党的形象建设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从而为加强党的形象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的基本路径。

(一)坚持贯彻和落实党的“六大建设”,塑造党的形象的内在特质

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源自于党的内在特质。新时代强化党的形象建设要立足于塑造党的内在特质,主要体现为: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将制度建设融会贯通在其它建设之中,从而实现全方位、多層次、立体式地打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内蕴,同时也为人民群众科学评价党的形象提供了参考依据。党的“六大建设”筑牢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定力、夯实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强化了共产党人廉政自律意识、约束了共产党人的行为举止、规范了共产党人的权力运行。正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有力推动了党的“六大建设”转变为党的“六大优势”和“六大本领”,培养出勇于担当、能够担当、敢于担当的中坚力量,塑造了党的形象的内在特质。从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来说: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必然会引发人民群众对其执政水平、执政绩效、执政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这就要求党的建设必须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党的建设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要善于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实现从大党向强党的形象转变。因此,新时代加强党的形象建设,需要贯彻和落实党的“六大建设”来塑造党的内在特质,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佳效果。

(二)创新党的传播载体,扩大党的形象传播范围

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认知和评价主要来源于多样化信息传播媒介或平台。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想要积极主动传播党的声音,让党的执政理念能够快速有效地传播给民众,就必须做到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为,不断创新传播载体,扩大党的形象传播范围。首先,高度重视“仪式感”对党的历史形象、集体记忆的塑造和传播功能。仪式尤其是政治仪式作为一种特定符号象征体系,对外表现为一种有着特定计划、意义的纪念活动,以特殊的精神信仰为内容,通过象征性与表演性、例行化与固定化的行为表达来保存历史形象、传播政治象征、促进政治认同,具有超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塑造和优化党的形象和集体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举行纪念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已故领导人诞辰座谈会以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多项具有政治仪式功能的活动,当然还包括一些常态化的纪念活动,如设立国家烈士纪念日、国庆阅兵仪式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庄严的仪式感,通过这种仪式化的纪念活动,巩固了党的光辉历史形象,加深了人民对党的集体记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和团结统一等良好形象。其次,善于以讲故事的方法塑造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中还交织着军史和国史,是一个包含着大量传奇故事的“富矿”。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原貌,同时还原党的历史、优化党的形象、传播党的声音。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讲好故事,如发表纪念文章或社论、设立烈士纪念日、出版相关历史人物传记、制作卡通人物漫画以及创作文艺作品,将党的历史英雄人物搬上荧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最后,善于运用融媒体塑形和传播党的光辉形象。融媒体是一种包含多种媒体的新媒体,融合了新型和传统媒体的长处和优势。因此,党在充分掌握传统媒体的优势和规律的基础上,应积极主动学习运用如微博微信各类短视频APP等新媒体,及时有效地占领新媒体宣传制高点,掌握和引领新媒体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优化党的队伍建设,夯实党的良好形象的存在基础

新时代塑造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执政形象,关键在于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党的基层组织的力量和作用。一般来看,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总体的评价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普通党员、领导干部和党的基层组织的形象。因此,塑造良好的执政形象应从党员、领导干部、党的基层组织三者发力。

首先,优化普通党员队伍建设是塑造良好执政形象的基础。就普通民众而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评价一方面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制定的基本方针、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对周围普通党员个人行为的认知上。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与普通党员的接触是最密切、最直接、最具体的,其评价的好坏则直接影响执政形象的根基。习近平多次强调: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17]351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大的执政党,如何能够将庞大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正确处理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此,党组织要从源头入手,构建规范的入党程序,将入党的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要形成“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的常态化;要疏通党员队伍的“出口”,对那些不符合政治标准的党员要及时清退,形成完善的党员清退机制。其次,优化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塑造良好执政形象的关键。领导干部作为党的执政骨干,是整个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更是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的引领者和楷模,起着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带头作用。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的原则。”[10]189这里的“关键少数”就是指党的高级干部和各级领导干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党的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形象最重要的人格化载体,是塑造党良好执政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有些地方仍然有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突出”[17]350。因此,优化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从源头抓起,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要以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为依据;另一方面,要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党员干部培养机制、选拔机制、使用机制、监督机制。最后,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打造良好执政形象的根本保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强弱从根本上制约党的形象的提升,党的各项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各项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当前,在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政治功能不突出、组织纪律性不强、组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因此,基层党组织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有效防范组织“松软”“涣散”危险。同时,也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作用,努力向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目标迈进。

(四)注重绩效谋发展,拓展党的形象的成长空间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不仅要注重锤炼党性和提升理论素养,而且要注重落实在具体的执政绩效上。执政绩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民众对党的执政形象的评价,因此注重绩效谋发展是拓展党的形象建设主要着力点之一。纵观世界各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凡是能够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执政党,都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并且能够实现长期执政。习近平曾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8]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自己执政成败的衡量标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关乎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国家存亡,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以推动社会发展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适时提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8,充分体现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质量要求更高,内容更加全面。为了解决现阶段制约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矛盾,我们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致力于解决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问题。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原则、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发展动力的根本性问题,起着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功能和作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根本保障和显著优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立足于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巨大的勇气将美好生活的目标融入于党的自身建设之中,旨在实现有组织、有力量、富有创造性的人民生活样态,从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上彰显了政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表明注重绩效谋发展能够有效维护和拓展党的形象。

(五)提升党的国际形象传播力,搭建党的形象的空间场域

第一,积极推进新时代政党外交。政党外交是树立党良好国际形象的窗口以及表达党的执政理念的交流平台。一是要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访他国以及接待外国元首的过程中展现党的国际形象;二是要在各类大型国际会议上,积极诠释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传播中国声音;三是要积极构建和推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对话会走向机制化、常态化的发展模式;四是定期发布白皮书和召开对外记者招待会,发布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取得的历史成就,积极主动分享经济建设、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管党治党等宝贵经验。第二,增強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习近平指出,世界文明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真理是我们十分重视并积极借鉴的,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引进来”,还要敢于“走出去”。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以采取隐性传播模式,充分运用艺术和技术的手段,借助于中国功夫、中国杂技、优秀电视剧传播政党文化,打造对外交流展示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让国外民众近距离了解、体验、触摸中华优秀文化,见证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理解社会治理理念。第三,打破固有的形象传播模式,拓展新型传播模式。首先,面对西方主流媒体的话语霸权,一方面要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打破西方话语体系的垄断地位,揭露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积极回应西方主流媒体的质疑,破除西方话语霸权的迷雾。其次,面对当前我国国际话语主导权弱化的现象,一方面要以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一个不断走向繁荣和富强的中国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只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绝不会对其他国家的发展构成任何威胁;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化解矛盾,增信释疑,强化国际事务的参与能力。再次,面对中西方语言表述和逻辑思维差异的问题,要树立“对外思维”意识,在相关报道和语言表达上国内外要区别对待,适应西方读者的思维习惯。对外传播的话语要宏大叙事、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真正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最后,面对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和恶意抹黑中国的问题,要敢于和善于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理直气壮地争夺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0.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4]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49.

[5]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417.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7.

[7]唐钧.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05-506.

[8]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G].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8.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4.

[10]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1.

[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48.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1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29.

[16]程美东.论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设计[J]. 毛泽东研究,2019(1)∶6.

[1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8]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462.

【责任编辑:张晓妍】

猜你喜欢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