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铭
〔摘要〕职业尊严与从业人员的个人感受密切相关,教师的职业尊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心理教师的职业尊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学校和个人等方面。心理教师要提高自我职业尊严,决不能仅仅依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应从自身出发,寻找自我职业尊严的源泉和内在动力。本文探讨了提高心理教师自我职业尊严的四个要素:职业认同感、工作主动性、学习自觉性、心理复原力,呼吁心理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我职业尊严。
〔关键词〕职业尊严;心理教师;内在动力
一、问题提出
职业尊严是影响个人职业权限和职业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职业尊严指教师能够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在职业生涯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价值,充分创造职业的积极意义,得到他人乃至社会的认可,教师从中体验到价值感和幸福感。心理教师除了要扮演教师的一般角色外,还要承担学校的心理工作者角色,身份的特殊性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心理教师的工作通常很难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各方的认可和支持,也很难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进行成绩的量化考核。加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烦琐性、复杂性,也给心理教师带来了明显的工作压力。有研究指出,心理教师相比其他学科教师有着更低的自我成就感[1]。总之,各种现实的问题导致目前很多心理教师未能体验到较高的职业尊严。
教师的职业尊严对于其将未成年人培养成健康、主动、快乐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2]。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3]心理教师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心理教师感受不到一定的职业尊严,自我成就感缺失,职业幸福感不足,又如何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学生?所以,心理教师的职业尊严不容忽视。本文将对心理教师职业尊严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从心理教师自身的角度,对提升自我职业尊严的途径进行思索。
二、心理教师职业尊严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影响心理教师职业尊严的社会因素可以归结为共性因素和特性因素两方面。共性因素主要指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期待的落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诸多变化,教师不但要在教育过程中扮演“教书育人”的角色,同时也要承担研究者、引导者等角色。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人们也常用“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辛勤的园丁”“蜡烛精神”等形容教师及其职业,期待教师能够秉承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精神,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但人们往往忽略了教师本身首先是一份职业,教师首先要在这份职业中解决生存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思考其他的问题。当教师的社会待遇不能与社会期待保持平衡,一些有能力的教师可能会“另谋出路”。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心理教师。
影响心理教师职业尊严的特性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大众对心理教师的误解;二是当前心理教师的培养存在漏洞。很多人对心理教师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将心理教师等同于心理医生,或等同于德育教师,这些误解严重影响了心理教师在社会大众眼中的认同度。此外,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制度尚不明确,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学专业多以理论教育和研究为主,缺乏专门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方案,导致很多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在入职后无所适从,难以高效开展相应的工作,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尊严。加上当前对于心理教师的职业要求、职业定位、职业考核等各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尚不完善,心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总会遇到比其他学科教师更为突出的困难。
(二)学校因素
李飞[2]指出,“学校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家,是教师一生当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最重要场所,学校环境的好坏,对教师的职业尊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多数一线心理教师的学校工作环境并不乐观,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导致心理教师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常常受阻[4]。来自学校的影响因素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的限制
心理教师除了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外,通常还要负责教学之外的宣传、辅导等其他工作,比如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建设、学生心理咨询、学生社团指导、学校科研工作管理等,工作内容多而杂。另外,很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投入明显不足,相当多的学校不具备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和场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较为完备的心理咨询设施,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没有配备学生心理测评系统,就很难开展学生的心理建档工作;没有充分的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宣传工作和文化活动就很难展开。学校条件的限制,制约着心理教师实际工作的成效,容易挫伤心理教师的职业尊严。
2.心理教师缺乏同伴支持
有關研究指出,“心理教师常常是势单力孤,单打独斗。”[4]这应该是广大一线心理教师的工作缩影。在一般的学校里,通常只配备一名心理教师,条件较好的学校则会配备两三名专兼职心理教师。相比其他学科数十人的规模,心理教师显得“势单力薄”,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开展正规的教研工作,遇到困难时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同伴支持。加上很多其他学科老师、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还不全面,心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同行的理解和认同,也影响着心理教师的职业尊严。
3.心理教师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
心理教师的工作内容繁重,余胜美[5]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学校心理教师工作内容应该包含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和评估、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教育指导、辅助行政管理、职业指导等方面。繁重的工作内容给广大一线心理教师带来了明显的压力。加上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心理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学生心理咨询需求量不断加大,专职人员配置跟不上,导致心理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加,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4.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存在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特殊的工作,重要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特殊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等同于其他的学科教学,这项工作不能用分数来衡量实际的成效,这也导致心理教师的工作考核成为当下很多学校的漏洞。比如对心理教师课时的规定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心理咨询工作没有合理地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各项工作内容难以进行有效的评定和考量,心理教师在评优评先等方面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问题不断打击着心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心理教师的职业尊严受到损害。
(三)个人因素
心理教师的个人因素也会影响自身的职业尊严。具体可以从心理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专业能力来分析。
1.心理品质
杨凤池[6]指出,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重要心理品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性、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教师作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同样也需要具备这些心理品质,这样才能有效开展各类心理辅导工作。但是目前对于心理教师的上岗考核还不完备,有的心理教师在某些必备心理品质上仍然相对缺失,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这些都会影响心理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
2.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心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才能够胜任这一份工作。邓林园、马博辉、伍明明等[7]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中只有39.8%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专职心理教师不到50%。相当一部分心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实效性差,影响力弱,自我效能感较低。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多样性,要求心理教师不断更新和补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成果。但是现实工作中,心理教师往往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理论知识缺乏,实操技能更是不足,这也导致心理教师难以得到专业成长,专业能力发展受限[8]。
三、心理教师如何提高自我职业尊严
在如何提高教师职业尊严的问题上,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基于不同策略进行了探讨。李飞[2]指出,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必须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叶丽青[9]从政策、学院、学校及教师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了心理教师专职化的对策。宋玉莲从改善心理教师工作现状的角度提出,学校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明确心理教师的位置和职责[10]。这些研究也为如何提高心理教师的职业尊严提供了参考。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进行内外资源的整合,在合理利用外在资源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个体内在资源,调动个体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改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幸福体验。因此在如何提高心理教师的职业尊严问题上,我们同样不能单方面寄托于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更应从心理教师出发,探讨如何提高职业尊严。
(一)充分的職业认同感是心理教师提高自我职业尊严的前提
提高职业认同感是心理教师提高职业尊严的前提。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10]。心理教师的职业认同主要是指心理教师能将自身的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的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统一起来,从内心认可这一份职业,并持续地热爱这一份职业,坚信自己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创造出自身的价值。一个具有充分的职业认同感的心理教师,甘于平凡却不平庸,他(她)能耐得住职业的寂寞,守得住自己的职业底线,同时能以高度的热忱和敬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关爱学生,乐于奉献。一个具有充分的职业认同感的心理教师,能够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职业角色,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做事持之以恒,不轻易被现实的困难打倒,在工作中不断创造自身工作的积极意义和劳动价值,从而体验到更高的职业尊严。
(二)较高的工作主动性是心理教师提高自我职业尊严的关键
提高工作主动性是心理教师提高自我职业尊严的关键。当前心理教师的工作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校并未充分认识到心理教师的重要作用,未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的心理教师无法专职专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心理教师如果长期处在被动的工作状态,就很难从实质上改善自己的工作现状,提高自我职业尊严。所以心理教师决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提高自我工作的主动性,增加自身的工作主动性行为。有研究指出,主动性行为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方式,由此个体能够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主动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预期实现这个目标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坚持跨越障碍直至目标达成,最终带来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情境变革和自身改善[11]。心理教师必须提高自我工作的主动性,主动制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并把方案做细做全;积极与学校领导沟通,争取学校上下各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加强与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开展丰富的心理文化宣传和活动,提高教师同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当然还应主动调动学生的力量,开展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此外,还可开展家校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扩大心育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心理教师只有积极主动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得到学生、学校、家庭及社会的认可。
(三)强烈的学习自觉性是心理教师提高自我职业尊严的保障
专业的引领是心理教师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护身符。心理教师要提高自我职业尊严,必须时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我学习的自觉性。叶丽青[9]指出,打通外界因素是实现心理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但心理教师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更重要,心理教师必须自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进行学习,提高自我专业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心育工作的挑战。心理教师可以结合工作的实际,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同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以此提高自己工作的成效。同时充分抓住可以学习的机会,认真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和各类继续教育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另外,心理教师要让阅读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必需方式,选择合适的书籍并认真地阅读和学习,对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心理教师罗吾民[12]以自身的经历,印证了阅读各类心理书籍对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她说,“一批‘顶天立地、深入浅出的专业桥梁书,为理论知识联结教育实践搭建了桥梁,为自我实现和专业成长找到了融合点。”无论是专业书籍还是桥梁书籍,都可以是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踏板,指引一名新手教师不断朝专家型教师迈进。
(四)良好的心理复原力是心理教师提高自我职业尊严的核心
心理复原力是指在遭遇不利压力环境时,帮助个体成功复原并顺利应对窘境的心理能力[13]。良好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意味着个体拥有较高的受挫能力、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具有良好心理复原力的心理教师,能够合理接纳自己并悦纳自己,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时刻觉察自身的心理状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主动地寻求资源,适应功能良好。心理教师长期面对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工作,无一不需要投注大量的心力,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很容易产生职业枯竭。工作压力加大、对工作现状不满等问题,时刻影响着心理教师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合理平衡自身,心理教师的职业尊严就无从谈起。所以心理教师更应学会关照自己,当面临情绪困扰时,正视自身的不足,从自身的专业角度进行自我调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心理复原力。
四、结语
教师的职业尊严关系着教师的个人感受,职业尊严的维护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心理教师应重视自己的职业尊严,以敬业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岗位,并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提高自己的学习自觉性,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提高心理复原力。广大心理教师应行动起来,在教育这一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吴艳,张煜睿.中学心理教师职业成长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16-17.
[2]李飞.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尊严的思考[J].中国教师,2009(7):26-29.
[3]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DB/OL].http://www.gov.cn/zwgk/2012-12/18/content_ 2292504. html.
[4]宋玉莲.中小学心理教师工作现状及改善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2):60-62.
[5]余胜美.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2):7-10.
[6]楊凤池.咨询心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7]邓林园,马博辉,伍明明,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现状对比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2014,26(3):49-54,74.
[8]王蕾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101-102.
[9]叶丽青.区域初中心理教师专职化现状调查及可行性研究——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65-68.
[10]魏淑华.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1]许薇薇.中小学教师工作主动性行为研究[D]. 广州:广州大学,2013.
[12]罗吾民.在专业“桥梁书”的阅读中成长[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5):72-74.
[13]矫凤楠,杨继平,梁晓燕,高志旭.提升心理复原力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4):105-107.
(作者单位:广东省恩平市第一中学,江门,5294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