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老街历史街区主要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的调研分析*

2021-03-24 14:11冉茂宇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2期
关键词:河街长河老街

张 艳,冉茂宇

(1.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2.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长河早在吴越国时期就有了村落。北宋末期,金兵南下,大量氏族衣冠南渡,定居长河,于是在南宋初期开始形成自然镇[1]。明初,为了防止海潮侵袭,建设了西江塘,这一举措使得长河成为海防前哨,逐渐繁荣起来。平面布局呈“丁”字形的、主要由槐河街和泽街组成的长河老街基本格局也在这时形成。

2002 年开始,同济大学常青研究室受委托对位于杭州钱塘江南岸的长河镇中心地段(长河老街) 进行规划设计,“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是关于城乡结合部风土历史环境命运及其城市化方式的规划设计,也是常青研究室主持完成的“钱塘古镇保护与再生设计系列”的组成部分[2]。2003 年,长河镇撤销,建立了长河街道。在前期进行的丰富规划研究的影响下,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同年正式批准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将长河老街纳入杭州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长河老街历史街区的范围包括以泽街—山下里与槐河街、长河交叉口为中心的区域,南起乳泉路、长河卫生院北、经长江南路向东折至长河,北至世科大池、滨文路,东起长江路西60 m 左右、源泰墙门折东至长江路,西至长河电影院。此后,杭州市滨江区政府积极对长河老街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先后完成了长河农民协会修缮工程,光裕堂小厅、慎俭堂、慎友堂、水沟沿78 号、河斗9 号和10 号、下庄里70-2 号等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缮,2018 年完成长河小城镇整治工程。通过一系列项目的推进,提升了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了街区周边功能性设施配置,改善了街区的环境秩序,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长河老街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生活的一个基本单元,反映的是长河镇的历史发展片断,它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其社会功能的演变相辅相成。人们长期居住、生活在一起建立了紧密的社会联系,这种无形的社区网络关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使居民对老街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彼此之间结成了亲密而融洽的邻里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邻里互助、舆论监督以及道德的束缚等作用,大大减少了社会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发生。

随着人们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理念的改变,以及对近代建筑调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活化街区理念的推动下,在保护有形的文保建筑、山水生态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好无形的文化气息、文化内涵,在保护长河老街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及建筑与街道、河道间的空间尺度,恢复和提高其街区功能的同时,继承和保持江南水乡小镇的传统风貌特色,进而保持街区活力,促进街区繁荣,从社区发展层面寻求促进长河老街历史街区保护与生活发展的机制被普遍接受。

另外,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和历史保护认识的深化,历史保护开始朝着关注城市和城市生活、挖掘历史建筑本身深层的与城市发展脉络相通的生活结构问题的方向发展,历史环境保护的方法也已经从单纯的房屋维修走向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人们希望在保护街区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尊重居民的真实意愿,改善街区生活环境。因此,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善,走历史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现实途径。

长河老街历史街区目前隶属于长河街道天官社区,该社区成立于2001 年,是一个居住散、以世居居民为主的地缘型社区,占地约1 km2。目前,区域内存在公共空间设施品质差、居民人口老龄化、低收入居民群体占比高的特点。老年人与低收入居民群体的日常生活活动半径相对较小,他们的公共活动主要在社区内部进行,其生活体验、获得感等主观感受受到社区内公共生活氛围的影响[3]。为了鼓励并推动居民有组织的社区参与,进而结合社区发展实际唤起居民的保护意识,采取积极的措施更新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提高其生活品质,本文对长河老街历史街区内主要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开展了初步调查研究,试图通过调研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主要公共空间有效使用的设计建议,进而活化公共空间,丰富公共生活,实现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2 数据来源和调研方法

2.1 调研地点

长河老街历史街区内传统街巷保存完整,虽然部分建筑较为破旧,但整体风貌尚存,公共空间主要分布在泽街、槐河街和长河街沿线。泽街和槐河街原为长河镇的商业中心,大多数店面是前店后宅的形式。泽街指水沟沿至旗杆墙段,道路宽度在2~5 m 之间不等,以两边建筑为界,道路为石板路,线形曲折,主要以人行为主,小型的运货车也可以通过[4]。槐河街全长约260 m,南起泽街,北至池塘弄,与泽街成“丁”字形相交。

2.2 调研方法

2.2.1 地图标记及现场计数

在采集居民行动轨迹数据时,采用了扬·盖尔的“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进行地图标记及现场计数[5]。为了提高调研效率,在研究中使用了城市象限团队研发的猫眼象限小程序进行数据采集(见图1)。

图1 使用猫眼象限小程序采集数据

2.2.2 居民访谈

在调研过程中,采用街头访谈的方式,针对长河老街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体验和生活活动规律进行提问。访谈的主要问题包括:何时迁入,居住时间,进行户外活动的频率和活动内容,对区域内公共空间有什么看法以及是否感到满意[6]。

2.3 调研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社区居民进行停留、休憩、社交等活动的数量能够反映出社区内真实的公共生活场景[3]。因此,使用猫眼象限工具在2019 年6 月8日上午9:00,11:00 和下午13:30,15:10,17:10 5 个时间节点各进行一次10 min 的记录,对主要公共空间中居民活动情况进行拍照和图像识别统计,形成能够反映居民公共生活分布的人流量热力图(见图2),并结合观察和访谈结果绘制主要公共空间重要节点图(见图3)。

图2 5 个时间段的人流量热力图

图3 长河老街历史街区主要公共空间重要节点图

3 调研结果分析

泽街和槐河街原来是长河镇的商业中心,大多数店面是前店后宅的形式。伴随着长河区域商品集散地地位的消失和长河镇中心的迁移,它们的商业活动逐渐衰落[4]。目前,靠近长江路一侧泽街沿线的一些店铺还在营业,这里街道相对狭窄,屋檐有一定出檐能够为街巷遮阳。因此,此区域内的公共空间在5 个时间节点上有比较集中的人流量。泽街和槐河街交叉口尽端是财神桥,这里水流清澈、凉气迎面,因此,在各个时间节点上也有相对集中的人流量。槐河街和天官路交叉口建有镇龙桥,桥的一侧大树成荫,是乘凉的好地方,因此也有相对集中的人流量。在镇龙桥和财神桥之间的槐河街中部有一处棋牌室汇聚了一定的人流量。在接近槐河街尽头万宇桥东部有一块空地栽植有树木,树下经常有人乘凉。另外,泽街上的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一个上下两层的木质建筑,馆内展示的内容介绍了长河古镇的厚重历史、名人贤士,特别是在岁月长河中伟人们的英雄事迹和长河街道取得的显著成果,来纪念馆学习参观的人较多,人流量集中。但是,主要公共空间的人流活动同清河坊历史街区、中山中路历史街区、北山街历史街区等商业性历史街区相比屈指可数,存在局部地区缺乏公共空间,部分公共空间被侵占、闲置或不开放,有些公共空间因缺乏设计或设计效果不佳不能达到最佳利用效率,公共空间特色不突出而不能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公共空间设施的管理维护需要加强等问题。

4 结论和建议

历史街区保护对空间容量和街巷肌理的控制,使得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改善难度较大[7]。目前,我国已取得较好保护与改善成效的历史街区大多是传统的商业性街区,通过传统商业活动和发展旅游来带动保护。像长河老街历史街区这种不属于商业性历史街区的保护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缺少社会公众参与保护的渠道,生活在其中的社区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商业的衰落使得该区域在城市中急剧边缘化,加之景观环境退化、基础设施老化、市政设施配置不足等原因,长河老街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和地方性特征明显遭到破坏,历史建筑处于持续的损毁和破败中。另外,由于社区人口结构老龄化、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区域内显现出一定程度的“贫民窟化”[8],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存在“失活”现象。

公共空间不仅需要从空间上予以界定,还需要人的活动使其活化。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历史街区的挑战在于确保以最有交互式的功能占据适当的街道界面[9]。因此,针对调研结果分析中提及的主要公共空间重要节点提出最有交互式功能的设计建议(见图4)。

图4 长河老街历史街区主要公共空间设计建议

一是为泽街商铺设计统一的遮阳设施,从而获得协调的立面效果。二是利用泽街与槐河街交叉口财神桥前的公共空间进行景观节点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驻足观赏的场所。三是将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与社区内的长河工疗站、天官社区消防工作站、天官社区服务照料中心、长河街道敬老院等公共建筑有效协调起来,活化公共空间。四是在淮河街上重要节点的棋牌室前和镇龙桥处设计休息平台,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公共场所。五是利用万宇桥东部空地栽植树木,形成树下景观带,创造绿色生态的空间环境。希望借此能够保护街区空间格局,改善环境与景观,将生活场景中蕴含的地方文化和活态的生活激发出来,使社区居民自发地热爱家园、守护家园[10],积极参与到历史街区保护和社区发展中来。

猜你喜欢
河街长河老街
日落长河
老街谣
祈年
评弹夜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老街嬗变
夜游大小河街
夜游河街
老街(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