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彭素丽,袁强辉
(广东省龙川县人民医院1.检验科;2.脑系二区,广东 龙川517300)
创伤性颅脑损伤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为凝血功能障碍,若无法及时给予有效干预,病情进一步恶化,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疾病预后受到影响[1,2]。所以,明确掌握创伤性颅脑损伤者凝血功能状况,对评估疾病预后意义重大。研究表明[3],创伤性颅脑损伤病情程度不同,疾病预后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研究共纳入我院以往收治的8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和40例健康者重点讨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程度与凝血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根据其患者病情程度将我院以往收治的8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分A组(40例中型创伤性颅脑损伤)和B组(40例重型颅脑损伤),另选取我院同时期体检健康者40例纳入到对照组中。入选标准:⑴患者均在伤后4h内入院接受治疗,均接受MRI或CT检查得到确诊;⑵患者家属均知晓并签字确认此次治疗方案;⑶中途脱落研究者。排除标准:⑴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类药物治疗者;⑵合并血液性疾病者;⑶存在明显器质性疾病者;⑷中途脱落研究者。A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72岁,平均为41.6±1.1岁,致伤原因:18例车祸伤,19例高处坠落伤,3例打击伤;B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2~71岁,平均为41.5±1.2岁,致伤原因:19例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3例打击伤。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2~71岁,平均为41.8±1.2岁。三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用希森美康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指标。抽取患者伤后4h、12h、48h时肘静脉血液5ml,将其放入2支抗凝管中,均匀混合后,离心处理,每分钟转速为3000r,离心处理10min,分离血浆后,检测其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1.3 指标判定 用GOS量表评估患者疾病预后状况,5分:轻度缺陷,可正常生活;4分:可在相应保护协助下工作,轻度残疾,有生活自理能力;3分:清醒,重度残疾,需他人协助生活;2分:患者清醒/睡眠时,眼睛可睁开,植物生存,有轻微反应;1分: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χ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凝血指标 B组伤后4h、12h、48h时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指标高于A组、对照组,A组伤后4h、12h、48h时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指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见表1。
2.2 GOS评分B组GOS评分低于A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见表2。
表1 比较凝血指标(±s)
表1 比较凝血指标(±s)
注:与A组、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损伤后48h(s)时间(s)(s)(ug/L)(s)时间(s)酶(s)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凝血酶时间(s)D-二聚体(ug/L)A组B组对照组40 40 40 14.8±1.83#16.6±1.7*11.6±1.3 33.8±2.8#35.5±2.3*29.2±1.9 18.8±1.5#20.5±1.9*15.2±0.9 5.7±0.5#9.7±1.2*2.7±0.3 15.8±2.1#17.7±1.9*11.3±1.1 34.9±2.8#36.8±1.8*29.4±2.2 20.4±1.7#21.8±2.2*15.4±0.8 7.2±0.6#12.9±0.8*2.7±0.4 13.5±1.9#14.9±2.5*11.7±1.2 32.7±2.1#34.5±1.7*29.6±1.8 17.7±1.2#18.8±1.6*15.3±1.1 4.8±0.5#7.2±0.5*2.5±0.3
表2 比较GOS评分(±s)
表2 比较GOS评分(±s)
?
临床神经外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则为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病率仅低于外伤疾病中的四肢创伤,此也为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5]。脑组织遭受创伤后,会损害机体血脑屏障,脑组织内凝血因子III被释放至血液,受应激反应,对炎症因子和毒素释放有激活性,促进内皮细胞组织和单核细胞因子表达,启动外源性凝血功能,但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交叉作用,会激活整体凝血系统,生成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转变至纤维蛋白有促进作用,机体呈高凝[6,7]。且表现为程度不同的纤溶亢进,即发生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中会释放出大量纤溶酶原激活剂,增强纤维蛋白与纤溶酶原的结合率,纤溶系统被激活[8,9]。
中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者长时间卧床,若病情严重,会降低进食量,大量使用止血剂和脱水剂,导致血液黏稠,血液流速降低,发生高凝,加大血栓危险性,存在较大危害性[10]。出现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机体纤溶功能和凝血功能发生变化,机体平衡被打破。各凝血功能指标代表的意义有所不同,凝血酶原时间可将血浆内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X、VII、V、II水平反应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反应人体凝血因子VIII、V水平,此为筛选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试验。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原代谢产物之一,具有特异性,形成血栓后,D-二聚体明显增高,机体呈高凝。生成D-二聚体后,表明被纤维蛋白酶溶解和纤维蛋白形成[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伤后4h、12h、48h时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指标高于A组、对照组,A组伤后4h、12h、48h时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指标高于对照组,提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与病情程度呈正比关系,且凝血功能指标越差,其预后也更差。此研究结果与以往报告相符[13,14]。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几小时,则会发生凝血功能异常,引发DIC、颅内迟发血肿、脑梗死等并发症,死亡率和残疾率加大,所以,早期监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疾病治疗和改善疾病预后均有利。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功能异常为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预后的主要原因,凝血功能异常程度越大,疾病预后则越不良。另有学者也纳入颅脑损伤患者[15,16],比较了不同预后状况患者入院时凝血状况,也证实了预后良好者,其凝血指标比预后不良者更优。因此,监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相当重要。
综上,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则可能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病情越严重,凝血功能和疾病预后均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