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胡凯,余静贵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 景德镇333000)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其广泛分布于人体呼吸道、皮肤、肠道以及土壤、水、空气、自然界中,是当前医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1,2]。近年来,随着临床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不断升高,多重耐药现象日趋严重,从而引起医疗界广泛关注[3]。为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疗效,本文对我院2017-2018年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1 菌株来源 收集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者各类标本分离出的139株铜绿假单胞菌,剔除同病人同部位采集分离重复株,标本来源分别为痰(112株,80.58%)、分泌物(13株,9.35%)、血液(5株,3.60%)、尿液(3株,2.16%)、灌洗液(3株,2.16%)、脓液(2株,1.44%)和胆汁(1株,0.71%),标本的采集、送检、判别和细菌的分离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进行。
1.2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法,药敏试验结果判断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17(CLSI)M100-S27[5]标准。
1.3 质控菌株 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 53来源于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6]。
1.4 统计分析 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
2.1 菌株分布 见表1。
表1 139株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各科室分布
2.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 见表2。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最常引起呼吸道感染,其次是外伤感染[7,8]。本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痰标本高达80.58%,其次为分泌物占15.8%,与胡凯[9]报道一致;在临床科室分布中以呼吸内科(30.94%)为主、其次是ICU(21.58%)、神经外科(14.39%),与黎敏等[10]报道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病程长、病情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和ICU环境密闭,不易通风以及外伤后,皮肤粘膜屏障被破坏等因素有关,提示医护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尽量减少机械性操作的使用,保持空气的流通及外伤后创面的严格消毒,来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11,12]。
表2 13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
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耐药机制包括产生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和金属酶等抗菌活性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和DNA旋转酶等发生结构的改变,改变了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膜微孔蛋白编码基因的缺失或丧失,导致外膜通透性下降[13]。本结果中,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其中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1.08%、47.48%、33.09%、33.09%。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目前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过去氨基糖苷药物被认为是抗铜绿假单胞菌较好的抗菌药物,随着耐药率增加,现在已不适于经验用药。碳青霉烯类药物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曾经以其极强的抗菌活性成为重要的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但因其滥用或不规范应用,导致耐药性日趋严重[14,15]。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性,本结果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33.09%,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8.63%。可能是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分布范围广,生存能力强,临床上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广泛应用,各种抢救措施长期留置及住院时间的延长[16],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逐年增高,耐药率也不断上升,导致越来越多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出现,使临床上的抗感染治疗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