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秦玲,刘珂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河南 洛阳471000)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因增殖失控、分化障碍以及凋亡受阻等机制导致患者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生成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并对患者其他非造血组织以及器官进行浸润,抑制患者正常造血能力[1-3]。白血病临床主要症状是可见患者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部分组织肿大以及疼痛[4,5]。白血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在逐年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既往研究表明,重组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具有明确的改善患者化疗结束后骨髓抑制的作用,这一疗效在临床上已得到一致肯定,但关于重组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的研究较少[7-10]。故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血液科收治的122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目的在于研究分析不同剂量重组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水平影响情况以及减少程度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122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⑴患者诊断标准符合《急性白血病的WHO最新分类诊断标准》[11]中对白血病的诊断标准;⑵入组患者均为第一次治疗;⑶经过组织学以及病理学确诊为白血病;⑷患者具有化疗适应征;⑸患者预期生存时间不低于3个月。排除标准:⑴患者依从性差;⑵患者合并严重肝、肾等系统疾病;⑶患者合并使用其他化疗后骨髓抑制药物。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其中采用每日4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高剂量组,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42.33±3.11岁;采用每日3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中剂量组,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42.35±3.10岁;采用每日2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低剂量组,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42.36±3.05岁;比较三组患者平均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内容经我院伦理学会批准执行。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采用相同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进行化疗,其重组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采用欣粒生(国药准字S20020051,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501μg,于患者化疗结束后第2d进行皮下注射。高剂量组患者每日4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中剂量组患者每日3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低剂量组每日2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总治疗疗程3d。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采集患者静脉血液标本5ml,白细胞计数采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对患者血常规样本进行检测,仪器1年校准次数不低于2次,按照仪器操作要求在患者血液接受后1h内检测结束,同时由2名经验丰富的检验科医师进行白细胞充池计数,如果计数结果差异超过20%进行重新充池计数,取两名检验科医师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白细胞计数≤10×109/L则表示为阴性,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N0.3~0.7。
1.3 观察指标 化疗前以及化疗后检测三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并记录患者白细胞最低值、最高值以及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的时间,记录患者化疗结束后粒细胞数。患者化疗2个疗程后,根据KPS评分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存质量越高。记录三组是患者化疗过程中采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本次研究抗菌药物使用由于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诊断繁琐,耗时长,故均采用经验治疗,经验用药以哌拉西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他啶、头孢地嗪为主,补救用药以美罗培南、氟康唑、甲硝唑为主。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用均±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的方式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白细胞水平 比较三组患者化疗治疗结束后最低白细胞水平与最高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WBC减少时间明显低于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白细胞水平减少时间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白细胞水平
2.2 比较三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粒细胞数值变化低剂量组患者化疗结束后最低粒细胞数值明显低于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最低粒细胞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患者最高粒细胞数值以及粒细胞数值变化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三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粒细胞数值变化
2.3 比较三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生存质量 比较三组白血病患者化疗结束后生存质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三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生存质量
2.4 比较三组患者化疗过程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低剂量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明显高于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较三组患者化疗过程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白血病发病时患者体内原始细胞以及幼稚细胞会在患者体内骨髓中呈现快速大量增殖的现象,对患者体内造血功能造成抑制作用,并在患者淋巴结、肝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系统器官进行广泛浸润[12-15]。白血病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在不断增加,化疗是白血病现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且临床有研究认为患者化疗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使用的剂量具有正相关关系[16,17]。由于患者体内正常细胞与癌细胞没有根本性差异,其化疗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会对患者的正常细胞以及组织脏器功能造成一定损伤,进而导致患者化疗结束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19,20]。临床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损伤,进而患者更容易收到感染的威胁。化疗患者如何积极预防治疗结束后出现的白细胞降低,进而减少患者自身感染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一种多肽链的细胞生长因子,主要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以及亲和力的受体进行结合发挥其生物学的效应,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促进患者体内G0期细胞进入S期的同时能够缩短患者体内细胞周期时间,并促进生物机体内祖细胞逐渐发育为中性粒细胞,进而达到增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伤以及趋化作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在临床推广用于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的治疗,进而加快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回复速度以及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预防与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治疗结束后白细胞减少症,对其具有明显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患者体内骨髓中的细胞进行作用,对患者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分化以及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而加强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功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的形态以及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抗感染能力。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同剂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否一致,就认为大剂量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会加重白血病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而增加患者药物费用,加大患者家庭的负担。本次研究结果高剂量组WBC减少时间明显低于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白细胞水平减少时间明显低于低剂量组;说明不同剂量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升高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水平具有临床效果,其中中、高剂量更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白细胞减少时间,进而影响减少程度。比较三组白血病患者化疗结束后生存质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不同剂量患者的生活质量基本一致,患者选用剂量可从预后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低剂量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明显高于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说明中、高剂量药物使用有利于减少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其主要原因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加快患者外周血中性细胞的恢复情况;且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于患者骨髓中粒细胞的造血干细胞,能够促进患者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并增强生成以及促进想外周血释放,能够对化疗所导致患者的白细胞下降具有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3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及400μg/m2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组不同剂量能够有效缩短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减少期,但白细胞水平减少程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