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_孟辰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多世纪的科学研究发现,人对声音的感知是由声波的震动开始,通过中耳小骨的机械扩大,经内耳柯蒂氏器转化为神经电信号,并由脑神经、脑干和丘脑的特定部分传送神经电信号的初级听觉皮质解读并感知声音,再经次听觉皮质解读声音的含义以及大脑各区域合作,结合当下心理作用的功能,最终使人获得对音乐的感知的。无论是在商场、餐厅、校园、图书馆、咖啡厅等生活、学习场所,还是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媒介中,音乐作为前端的播放主体或后端的氛围烘托,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与行为。
前不久,一则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招募“气氛组”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星巴克作为世界知名的咖啡烘焙商与零售商,在全球八十二个市场拥有超过三万两千家门店,自1999年进入中国以来,已在大陆一百八十多个城市开设了超过四千七百家门店。“气氛组”是新出现的网络用语,意指为特定场合、环境或活动烘托气氛、活跃气氛的人或者媒介。不知从几时起,带着电脑去星巴克办公,成为人们对高端商务人士品位的认同。利用这一点,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发布招募“气氛组”的营销策略,旨在进一步利用自身品牌与客户群互动。其实真正吸引消费者来到星巴克的,除了产品与装修,咖啡厅的环境音乐也是关键所在。
“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的概念经历由“工作时的音乐”(Music during work)到“背景配乐”(Background music)的演变,最终于1974年在联合国规划署设立“世界环境日”的社会语境下,首次在学术期刊中出现。“环境音乐”是广义“背景音乐”概念中的一部分,指在人类的生活场景中,音乐作为周边环境的一部分,为非音乐欣赏目的的主体活动提供气氛烘托及氛围营造。古时祭祀的歌舞、宫廷的宴乐、舞会的伴奏以及游行花灯的锣鼓都是环境音乐的实例,也是音乐功能性中社会功能及娱乐功能的体现。如此说来,我们熟悉的很多音乐,比如引白居易作诗称赞的《霓裳羽衣曲》、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都是环境音乐的代表作品。区别于电视、电影、广告、游戏中的背景音乐,环境音乐更多应用于公共场所,并强调与环境融为一体的重要性。尤其在零售环境中,恰如其分的环境音乐可以很好地帮助商家营造和烘托气氛,促进商业活动的进行。
虽然环境音乐并非以音乐欣赏为主体,但音乐本身仍可以通过节奏、速度、音量、旋律、风格等不同要素,间接地对行为主体的情绪产生影响。尤其是音乐中速度与音量的变化,相比调性、旋律、和声等其他音乐要素,更容易被人识别并影响人的情绪及活动。最新研究显示,音乐的速度与情绪存在正向关系。正如速度激昂的音乐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加积极的情绪,速度柔和的音乐给人带来平静、安全的感觉。经济领域的学者们也在关注音乐速度对消费者情绪的影响。速度舒缓的环境音乐可以减慢人们在商场中的流动速度,延长他们在商品前停留的时间,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而速度较快的环境音乐有几率提升客流量,当消费者在商场购物时,速度轻快的音乐可能会影响消费者下意识地购买商品。学者奥克斯曾提出,音乐的速度会对排队者的情绪产生影响,在队伍等待的过程中,速度较慢的音乐有几率增加排队者积极的情绪反应。
这里以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1890年创作的《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为例,探讨环境音乐如何作为“气氛组”影响活动主体的情绪。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浪漫主义晚期法国“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德彪西的和声色彩别具一格,创作手法集合了法国音乐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并融入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以及早期爵士乐元素,音乐风格极具特色。《贝加莫组曲》是德彪西于1890年二十八岁时创作并于1905年出版的钢琴作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以及《巴斯比舞曲》,其中第三首《月光》最为人熟知。
不同于其他三首作品的舞曲风格,《月光》是一首空灵、幽静的印象派经典作品。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法国象征派诗人、德彪西的老师兼好友保罗·魏尔伦于1869年创作的同名诗歌。音乐描述了在微波粼粼的湖面上,一轮明月澄莹而清寒,给人以静谧、清雅、脱俗的体验。整个乐曲分为三个部分,乐曲开始的呈示部以“Andante très expressif”(富有表现力的行板)为速度基调,伴随着降D大调的忧郁色彩,整个音乐将听者引入静谧、朦胧的意境。乐曲以8/9复三拍为节拍,在大三拍子的韵律中蕴藏了小三拍子的摇摆。旋律从第一组三拍子的第二拍开始,从弱拍开始,营造出不稳定感,之后延留音及二连音的出现,令听者仿佛置身于摇摆的小船中,在湖面滑行,泛起圈圈涟漪。舒缓的旋律与轻柔的节拍勾起人们对静谧湖面的联想,心旷神怡的感觉由内而生。即便身处嘈杂的环境,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放低声音,放缓情绪。
展开部在降D大调中延续,流动的分解和弦相比于乐曲开始的寂静,仿佛多了一丝烟火气,亦若明月徐徐升起。音乐的进行从二级九和弦的柱式和旋转为降三级六和弦的左手分解和弦,流动的旋律带动着情绪的波动。本以为柱式和弦的力量和张力将引导音乐进入激动人心的月明时刻,音乐却在情绪升起时被几个波音和减弱标记带回了安静的开始,如同月亮悄悄地露出了一点光亮,又立刻害羞地躲回了薄雾淡云中。左手的分解和弦如同不息的流水,带着音乐,越过一层一层的波浪,起起伏伏。尤其当音乐用于咖啡厅时,变换的旋律让听者耳目一新,轻柔的音量不会打扰在咖啡厅办公的顾客,流动的分解和弦如潺潺流水,相同和弦的不同变换,让听者眼前一亮,给身处环境中的顾客“文思如泉涌”般的体验。
在第二插部进入E大调的时刻,音响的力度从渐强增加到更多的渐强,一直到最后的有力的,乐曲的情绪被推到了最高点,整个音乐也带给人们“拨开云雾见月明”般的爽朗。随着第二插部的结束,最后一段音乐回归降D大调,夜游赏月之旅也慢慢步入尾声。整首乐曲通过速度由缓—急—缓的变化以及音量由静—动—静的起伏,在印象派音乐梦幻朦胧的基调中,飘逸着浮光掠影般的月下美景。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对声音速度快慢的变化以及音量大小的不同最为敏感,德彪西的《月光》在快慢交替的速度变化中给予听者在平静中内含澎湃,强弱起伏的音量转变使听者在无形中感受到音乐的千变万化,为身处环境中的人群带来平静却不乏味、心动但仍平和的心境。
情绪是个体主观认知经验的结合,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的心理反应,包含多维度、复杂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和变化。当今科学对情绪的研究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神经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日本科学家发现,舒适的背景音乐对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调节生理状态有着明显的作用。在舒适的背景音乐中,活动主体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每当聆听这首德彪西的《月光》,我都仿若置身于清秋时的塞纳河畔餐厅,手握一杯所剩不多的红酒,伴着餐桌上闪闪的烛光,听潺潺流水,看熙攘人群。
正是这浓郁的法兰西浪漫色彩,使德彪西的作品成为高级餐厅、星级酒店以及高档咖啡厅等场景首选的环境音乐。就德彪西的《月光》来看,当作品的演奏速度低于人类正常心律范围(每分钟六十次至一百次),其舒缓的速度给予人闲庭信步般的享受和平静安逸的体验;朦胧的和声与富有想象力的织体展现了德彪西的法式烂漫,含蓄的强弱变化带给人更多的是深层次的精神冲击,而非一时的音量刺激,人们即便身处环境之中,也不会过多地受到音乐刺激产生应激的心理活动;轻柔的音色以及平静优美的旋律更令置身于环境中的人们享有润物细无声的平缓和愉悦。当整首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时,在不打扰主体活动的同时,烘托了场景的高雅气质,超凡脱俗的品位给人轻松、平和之感。
自然进化赋予了人类识别和感知音乐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学习以及工作中,音乐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可能有时我们身处其中,并没有专注地欣赏环境中的背景音乐,但环境音乐却给人类社会活动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气氛组”。通过不断的学习及分析音乐,多维度、全方位地了解音乐在作曲家、创作时期、节奏、速度、旋律、调性、风格上的多样化特性,分时段、分功能地结合自身场景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音乐,实现舒缓情绪、缓解心情、解除疲劳、减轻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习能力、改善记忆,甚至提升商业活动价值等多种目的。当代社会,环境音乐已然在教育、医疗、零售、生产等多种行业内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音乐服务人类,也必将是科研人员长期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