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人物纹饰的功能微探

2021-03-24 05:47卓文婷
景德镇陶瓷 2021年1期
关键词:青花瓷青花纹饰

卓文婷

(景德镇陶瓷大学)

人物纹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品,它不是仅限于简单的装饰作用,还向着传播文化、教化品行的方向发展。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下人物纹饰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不仅具有特定的审美含义,还具有多层次的教育功能。

一、行为规范的引导

图1

图2

传统的教育意识以及行为规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艺人在绘制纹饰时将自己的思想、感受以及所想表达的情感用其特有的方式熔铸在青花瓷中,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审美等加以启迪与引导。“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这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绘画不仅仅是有怡情养性的作用,更有道德教育的意义。这种教化意义大多依附于一定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比如瓷片中的“花木兰从军”图让我们认识了花木兰的飒爽英姿,了解到女性也可以身披铠甲奔赴战场英勇杀敌。“西厢记人物”瓷片(图1、图2),记录了崔莺莺和张生冲破封建礼教,敢于真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和文学戏曲人物走进生活,贴近自然,具有教育意义,教导人们要保家卫国,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气度,敢于冲破禁锢追求自己所爱等传统教育经典。也为后人做出了良好的榜样,使更多的有志之士以此为标榜,时刻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除此之外还有青花“课子图”,这个主题的纹饰大多描绘的是母亲教导儿子努力学习,考取功名,独占鳌头。也有的青花瓷片会向我们展示折桂、指桂、举桂,这些是采取比较隐晦的寓意表达对于人们后代的期望,意在教导孩童要多读书做个有学识的人。这些绘画者将自己对于事物的认知加上自己的情感色彩用人物纹饰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作品与观者产生共鸣。在明青花的人物纹饰中,无论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还是循循善诱的老母亲,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他们所传递出来的处世观念、人格品质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反映出了人们对于伦理道德的要求以及对于良好行为的规范,表达了作者对经典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希望所绘之物能引发观者的反思与重视。

二、平民情感的寄托

明代青花瓷器中出现了很多记录生活情趣和贴近现实生活场景的画面,对当时的社会民俗文化等方面有所反映。以婴戏纹为例,明早期由于材料的限制,青花瓷的数量很少,带有此类纹饰的更是少之又少,到了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婴戏纹才比较常见,嘉靖、万历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从稀少到繁盛,经过了题材、技法、青花原料的变化,一步步地发展创新,形成了明早期、中期、晚期各具特色,不同类型的婴戏图。

嘉靖时期许多民间艺人用简单的线条概括人物形象,夸张、变形,放大人物的具体特点,以求神似,甚至有的将人物的五官直接用点和线来概括,为了凸显婴童的可爱,工匠们往往会放大人物的脑袋,显得人物头重脚轻,成为此时期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如“婴戏习武”图瓷片(图3),一个胖乎乎的婴童,头顶翘着一股辫子,手里拿着一根木枪,一脚独立,有一种摇摆不定的架势,他大大的脑袋异于常人,但他学着大人舞刀弄枪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充分表现出孩童的天真可爱,也体现出人物纹饰的夸张与变形。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明代绘制青花瓷的大多是平民百姓,为了生计他们必须大批量生产,想要提高创作效率就必须简化图案或者对其进行夸张变形。其次,有些特定场景中的人物纹饰的出现是为了表达作者美好的期盼与祝愿。如“莲生贵子”碗(图4、图5),一个胖胖的娃娃在池塘里,手里举着莲花,场面生动活泼,儿童稚嫩可爱,给人轻松美满之感。“莲”同“连”意味着连连不断,传递出作者希望人们连生贵子的美好祝福。莲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纯洁、高雅、廉洁的象征,具有美好的寓意,这在一些隐居图中也有例证,正是因为前人赋予莲花美好的意味,后世才会将莲花运用到青花纹饰上,以此表达自己的祝愿和期许。这些充满世俗审美观念的人物纹饰,既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也与当时各种艺术形式有所关联。这个时期社会与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些人物纹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图3

图4

图5

三、别有韵味的审美

青花瓷是具有浓厚东方特色的艺术作品,青色与白色的巧妙结合,冷艳洁净,高端典雅,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独具魅力。明代青花人物纹饰在我国的传统人物画的基础上吸取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审美理念。在形式上,青花人物纹将传统人物绘画与陶瓷的结合,它将人物画的特点与人文内容相结合形成了其他陶瓷品种所不具备的审美内涵,使其更能为大众所接受。比如在民窑青花中,青花艺人乐于将自己的生活画面绘于瓷上,撒网捕鱼的渔夫,满载而归的农妇,安闲吹笛的牧童,等待渡江的百姓等等富有生活情趣、贴近生活的人物纹饰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在风格上,将传统人物绘画转接到青花纹饰上形成了酣畅洒脱的大写意风格。明代万历青花“高官厚禄”瓷片(图6),一个身着官服的达官显贵,身下骑着一头鹿,寓意一“鹿”高升,寥寥几笔就将官老爷悠然自得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在审美上,青花人物纹饰与山水云雾纹饰相结合,营造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意境氛围,比如天顺年间开始流行的“文人雅士罐”(图7),一个高士迎风而行,虽然没有画五官,但传神的形态明显带有悠闲洒脱的趣味,衣带随风飘起,该瓶的颈部绘有祥云,肩部绘有如意云头纹,生动地再现这一高士的豁达性格,使观者产生共鸣,营造身临其境之感。青花瓷独特的审美功能与其创作风格、绘画形式、意境氛围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人物纹饰的形式、风格、意韵,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它也是陶瓷纹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图6

四、对外国陶瓷文化的启迪

陶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早在明代中期,西方国家就从中国购置大量的瓷器,瓷器甚至一度成为他们身份的象征。景德镇的陶瓷纹饰也因此丰富起来,比如陶瓷工匠会利用海外工艺品的装饰图样或者外国文字进行装饰,还可以根据外国的陶瓷商人提供的纹样设计图稿进行定制。由于市场的需求,景德镇的工匠会吸收外来文化所带来的装饰技法与装饰题材,创造出能被国内外市民接受的青花瓷器。明代万历年间的青花“耶稣受难纹”盘就是中国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为外国商人定制的青花瓷盘。这个瓷盘以耶稣被钉十字架作为主体绘制在盘心,分为近景和远景,流畅的线条,静穆的背景把耶稣的神圣描绘得淋漓尽致。明代万历“青花西洋人物”罐(图8),描绘的是西方人物的生活场景,两个欧洲人摘烟草的场景。他们先用西方元素来绘制底稿,而后请制瓷工匠描摹绘制青花并大规模生产。国内外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从而拓宽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定制陶瓷外,当时很多的外国友人也在仿制中国的瓷器,青花瓷更是他们学习追求的对象,尤其受到日本和朝鲜人民的喜爱,直到今天,日本的青花瓷仍然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在十五世纪时,越南也曾聘请中国的工匠前往指导,其大部分人物画还具有中国味道,由此可见,明代的制瓷业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同时也助长了世界各地的制瓷工艺,其中颇具中国意味的人物纹饰也必然会被模仿,这不仅发扬了中国特有的艺术魅力也让更多的人通过青花瓷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外来文化的涌入也丰富了陶瓷的绘画技法,使人物纹饰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在多种瓷器中,青花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为外国陶瓷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结语

图7

人物纹饰,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符号,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他所表现的各种理念与思想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淀与创新,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从神话故事到宗教人物,从记录历史事件到描绘平民意趣等一一记录在青花瓷器上,代代相传,犹如一本无声的史籍,在书写,在记录,在歌颂。明代作为青花瓷的鼎盛时期,器型和纹饰都大胆创新。此时的人物纹是对前朝的一个传承,也是清朝青花瓷发展的一个过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官窑为首的青花瓷纹饰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审美和理想,这个时期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随着民窑的出现,平民百姓的喜好和民间工匠的技艺也在不断影响青花纹饰的形成与发展。它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密切的联系。人物纹饰的出现丰富了明代青花瓷的题材,使其具有教育引导的历史功能、独特的审美功能,对外国的陶瓷事业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人们对于完满生活的渴求也是青花纹饰不断推陈出新的根本原因。明代青花瓷是历史和文化的积累,它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陶瓷史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图8

猜你喜欢
青花瓷青花纹饰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清三代青花瓷铭文与纹饰的认知特征与图文关系
纯净的青花瓷
青花·木 产品设计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