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岁嘉 陈鹏 安静蕾
摘要:在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并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应用与传承,能够推动高校大学生更好地践行习近平的青年观,还能够更好地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大学生更加综合、全面地成长与发展。与此同时,人才强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助推力,也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希望。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指引与指导,以史为鉴,不断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启发或者启示大学生,丰富大学生优秀的思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素养与品质。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取向;开展途径
引言
自从我国正式步入21世纪后,功利主义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从商业领域蔓延至高校领域,导致高校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呈现出对就业率、技术论以及重文轻理等思想较为重视的现状。不仅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质以及道德素养具有的积极促进作用收到了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双重重视,而且种类多元、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学术研究不断出现。与此同时,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组成我国中国梦宣传教育以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内容和指导纲要,并将其作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发展进行的规划设计依据。因此高校必须对传承传统文化不僅是自身应有的文化传承职能以及完善自身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这一特征给予足够重视,而且还要对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给予正确认识。
一、高校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本身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应用型、综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重任,因此,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内容上,需要结合教育改革机制现状,进行优化和创新,提升高校大学生专业技能过程中,需要全面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能够增强高校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在日后考学和工作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大的价值。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端正思想态度,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世世代代形成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新时代高校学生是文化自信的实践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文化自信的培养也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可以推动大学生提升文化认同感,使文化认同更加具有方向性。这不仅能增强高校学生深层凝聚力,也能增强持久凝聚力,将凝结成的力量发展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对于培养新时代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豪感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和感受高校的独特文化内涵。首先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校园文化节,创办更加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节活动,集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民间艺术、戏曲文化等多元化内容,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随和内涵,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此外,通过此类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充分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可以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例如在校园、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环境内积极应用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校也可以借助现如今飞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号、学生在线教育平台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内容,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切实营造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与学习氛围。
(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
高校应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教师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思考与积极探索,利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融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内涵阐释,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典型例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教师以课程为载体,通过向学生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让他们吸取传统文化精神营养。依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以特色专业为试点,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新思路,逐步推广。选择编辑整理并研发符合教育需要的融合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非遗课堂、主题论坛、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从而提升学校的文化传承力。既有利于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使高校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扎实推进全方位文化育人。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实行传统文化作品的影像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表现出影像化特征,所以要不断学习借鉴新媒体制作方式,并通过学习研究网络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通过3D电影、微课、动漫、微电影等形式,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传承与发展,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得清晰有序透彻明白,用正确的方式传播中国的文化自信,而且创新、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使中国传统文化避免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而是“寓教于乐”。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分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思想品格、道德规范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同,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传播阵地,高校肩负着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弘扬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使大学生的德性得到砥砺、情操得到陶冶,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并且通过将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衔接,在继承中创新,不断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杜菁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思路与实现路径[J].汉字文化,2020(19):16-17.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0.19.010.
[2]花景新.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和路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9(19):52-54.
[3]吴朝辉.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探究[J].国际公关,2019(10):60+63.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19.10.041.
[4]孙峻旭.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亮点模式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05):89-92.DOI:10.13396/j.cnki.jsict.2018.05.023.
[5]侯雪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35(05):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