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胞物与”看构建大学生“物我兼爱”的价值理念

2021-03-24 14:12苏宸贤郭晓蓓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张载大学生

苏宸贤 郭晓蓓

摘要:张载在继承发扬了儒家的“仁心”和墨家“兼爱”思维的基础上,开创性的建立了有名的“民胞物与”社会伦理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含“民吾同胞”与“物吾与也”两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建立“物我兼爱”的泛爱价值理念,是实现以仁爱之心进行人际关系、人物关系的境界追求和走向指引的重要指导理念,也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和谐发展的重要伦理思想。

关键词:张载; 民胞物与; 大学生

构建大学生“物我兼爱”价值理念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根本目的就是要构建和谐的人与社会关系。任何一个理论或价值观的形成,都要受到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民胞物与”内含的“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高峰及集大成者,对构建大学生“物我兼爱”价值理念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启示性。

一、“民胞物与”的时代背景及内涵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中丰富的伦理观点与社会生活道德伦理实践,并利用儒学中《周易》、《中庸》之思路,建立起了自身的“民胞物与”生命哲理学说。“民胞物与”概念即源于《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元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一思想真实反映了这一时期儒家学术中对于人的终极关怀和生命理想的探讨和追求。

“民胞物与”思想基本内涵是旨在追求天人共存、互为一体、自然和社会和谐同构的思想学说,其思想核心就是仁人爱物。民胞物与的价值内涵主要体现在:在人与人的交际活动中,做到“民吾同胞”、“爱则兼爱”;在人与自然的共处关系中,做到“物吾与也”、和谐共生的生态高度。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不仅是“物我兼爱”的思维导向,更是一种宏观的生态指导和大同意识,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人际问题”、“生态危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为当今时代倡导的文明和谐人类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积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启示。

二、从伦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物我兼爱”价值理念的构建

“物我兼爱”是帮助大学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道德和利益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谐共存的泛爱思想。“物我兼爱”理念是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伦理思想,是提高大学生伦理道德,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构建“物我兼爱”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道德与利益的相搏之间,有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握“为道德所行而不为利益所动”的和谐伦理观。另一方面,构建“物我兼爱”理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物我兼爱”的生态伦理观。

从道德层面来看,当代大学生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关爱和庇护,人们在面临在利益选择时,比较偏向于满足个人需求,缺乏人与人之间互助关爱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当今社会下,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个人中心主义”现象,同学之间博爱关怀的精神。在对待同学、对待学习上,高校学生表现出的现象。这种自我主义的行为方法或许是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困难、个人中心等一系列社交问题的罪魁祸首。

从利益层面来看,人类工业文明诞生的先进科技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随之而来的是生物灭绝、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危机。随着的社会发展进步,大学生也更加热衷于追求高生活标准的物欲,但是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存在巨大的矛盾。大学生群体生活中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衣破坏公共环境,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以谋取个人利益等背离生态伦理道德的现象。

三、“民胞物与”对大学生“物我兼爱”价值理念的启示

从利益层面出发,“民胞”思想主要以及根本追求就是做到“民吾同胞”,即与人交往时做到与人和善、宽厚待人,人人都当作是吾胞。在今天社会生活中,这种理性的、富含哲学性的思想体系所传承的、发扬的不止是一种朴素的社交关怀情感,更是青年集体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重要的方向指引。大学生群体应培养以“民胞”态度宽厚待人的交际理念。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身需要努力冲破并且走出功利主义境界,从而进一步升华利己利他人的情感和情怀,要和周围人友善、融洽地相处。人际交往中做到“爱己及人”,把握平等互爱的思想才能立于人际交往之不败之地。大学生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修养,用以宽厚的胸襟容纳理解他人。在校园中要做到尊重师长,关爱学生,对学习负责,更要平等对待同学。在校园外,要善于发挥主体意识,勇于担当,积极投身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行动中去。

从道德层面出发,大学生应该胸怀一颗善良之心、以和谐情怀对待自然万物。人类生存的世界,或者说,人类所生存的社会世界并非是独立在人身以外的抽象的“自为之物”,更是人与物互相融通的产品。从深入来看,人与天地世界万物并非孤立的,乃是一气贯通、一体化的,人对待万物应该同等,应该以仁民爱物的心态认识人与自然。大学生应建立以“物与”情怀和谐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作为高等教育的受教群体,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因此,大学生的教育不但要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要从生态关怀的习惯养成入手,指引大学生树立符合生态建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学校方面应该着重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的塑造,做到生态理念的培养与教学课程建设合理结合的素质高程。大学生群体需要养成正确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与正确的生态意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构建者,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生力军。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需要养成文明良好的生存方式与正确的行为规范,从而实现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小结:

人类必须做到平等待人、尊重自然,抛弃传统意义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不过分的沉醉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剥夺和索取而取得的胜利。与天地为友而存、与万物相随而同在,方能实现“民胞物与”为指导的“物我兼爱”思想视域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生同存的和谐大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红梅.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境界[N].中国教育报,2020-6-11(07).

[2]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55-893.

[3]王雪婴.“民胞物与”的关学传统与当代西安地域文化建设[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3):31-33.

作者简介:1.苏宸贤(2001.10-),男,汉族,陕西省榆林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2.郭晓蓓(1984.0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张载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大学生就业趋势
张载对老子气论的继承和发展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不与他人拼下限
不与乞丐拼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