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中的唱段《杨白劳》的艺术分析

2021-03-24 05:26顾毓祺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喜儿白毛女

摘要:杨白劳是影片《白毛女》中白毛女之父,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勤劳、忠厚、善良。杨白劳是在封建地主阶级长期的压榨之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悲惨结局是对万恶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有力揭露和血泪控诉。

关键词:《杨白劳》、喜儿、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

引言

歌曲《杨白劳》是我国近现代歌剧《白毛女》中的一个唱段,该歌剧由我国著名剧作家贺敬之和著名书法家丁毅等携手创作。执笔集体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一、《杨白劳》的时代背景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起源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在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中提出:“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讲话对上述问题一一作了剖析,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讲话总结了五四以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毛泽东还提出:“今天我所讲的,只是我们文艺运动中的一些根本方向问题,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今后继续研究。我相信,同志们是有决心走这个方向的。我相信,同志们在整风过程中间,在今后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间,一定能够改造自己和自己作品的面貌,一定能够创造出许多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的作品,一定能够把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和全中国的文艺运动推进到一个光辉的新阶段。”

并且在同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组织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这使得延安从事文艺工作的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要创造出一个能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新颖的艺术作品。到了1945年,在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时,苏联卫国战争接近尾声。苏联红军向德国开始反攻,并且最终获得胜利。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苏联日后的强大地位,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主要战事告终。眼看获胜的晨光到来,届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当时的周扬院长的领导下,根据“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白毛女的传说起源于晋察冀边境白毛仙姑的民间风传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因而被人们称作“白毛女”。

《杨白劳》唱段是由作曲家黎海英根据歌剧《白毛女》中的唱段的改编而来的,剧中剧情共有两幕,大致剧情如下: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年轻貌美,听话懂事。而父亲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因还不起高额利息外出逃债。在过年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租子,杨白劳被逼无奈喝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声讨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

二、《杨白劳》作品的由来

歌曲《杨白劳》是根据山西民歌《拣麦根》改编而来的,曲调经改编后,可突显悲惨了音乐形象。全曲可分四段,每一段都体现了不同的人物心理形象:第一段描写了一个饥寒交迫的老人在外躲债的可怜形象,缓慢的音符时值、及小幅度的旋律进行都在描绘一个无气无力的形象。钢琴伴奏也较为缓和,与乐句相符合第二段唱的是杨白劳听到要拿喜儿顶租子后的惊恐与不安,钢伴采用了一串的震音和连续的七和弦,旋律快速的上下交替、贯穿全句的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都将杨白劳控诉老天不公平、惊恐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第三部分的曲调沉重缓慢,饱含着杨白劳对喜儿的怜惜和疼爱,看着熟睡的喜儿,内心悲痛万分,却不知如何面对,整个唱段的音乐都充满了悲剧色彩,由降f小调转到了升g小调,钢伴先出了一段旋律然后唱词,同时也预示着杨白劳的内心走向绝望。

最后一段由升g小调转回了降f小调,的旋律运用了顿音和说白的方法,用不断翻滚的三连音来表达乐曲强烈的感情。最后在三个沉重的和弦下结束。

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杨白劳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勤劳、忠厚、善良。他是地主黄世仁的佃农,租了黄家六亩地来种地维生,但却年年欠黄家的租子,总是还不完;借了黄家的钱,可这高利贷利滚利的债也永远还不清。杨白劳因为没钱交不上租子、还不了债,每次一到快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避帐。到了大年三十的深夜里才偷偷地回来,带来三样东西:两斤白面、一根红头绳和两张门神。白面是特地为过年包饺子而买的,他们平时是买不起也吃不上的;因為买不起新衣服,红头绳则是给心爱的喜儿的过年礼物。这表明家境贫苦的杨白劳也希望能有一个普通人那样的生活。至于两个门神,虽然是迷信风俗,却也反映了他渴望摆脱贫苦被压迫受剥削的生活,过上稳定幸福的美好生活的诉求和愿望。他对生活的低微、朴素的要求愿望,始终也未能达到。大年三十的深夜,杨白劳避债刚回到家,地主就派狗腿子来逼讨租债,强逼着杨白劳在心爱的喜儿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地主是借口逼讨租债,逼迫杨白劳卖女儿,实则却是看上喜儿的年轻美貌想霸占喜儿。杨白劳曾想“找个说理的地方去”。但在那黑暗腐朽充满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里,并没有穷人说理的地方。黄家的狗腿子穆仁智曾对杨白劳说过:“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杨白劳性格中是有懦弱的一面。他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长期地压迫剥削不敢有任何的反抗,而且犹豫不决,甚至连外出躲债也因为而放不下对家的念想而下不了决心。最终,他在艰巨无告、悲痛万分与对喜儿的愧疚中被逼的走上绝路,最终喝卤水自杀了。杨白劳影射的是在封建地主阶级长期地剥削压迫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底层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悲惨结局是对万恶的封建地主阶级地血泪控诉和揭露。

但杨白劳的性格软弱也是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他并没有奋起反抗,只想找说理的地方,可是穆仁智说县长和少东家是朋友关系,使得杨白劳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灰飞烟灭,他也不得不逆来顺受。在面对万恶的封建地主阶级地剥削时并没有反击,就连外出躲债也显得不决绝,最后只能在绝望和对喜儿的愧疚中寻了短见。对于杨白劳的寻短见,或许是他对责任的逃避,也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杨白劳性格的软弱,缺少反抗精神,是他选择逃避的主要原因。杨白劳软弱的性格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是旧中国被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在地主阶级的长期统治下失去了反抗斗争的勇气,而被剥削者的逆来顺受也更加助长了剥削阶级的嚣张气焰,这也正如柏杨所说:“一个人的悲剧,往往是个性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往往是个性的产物。”笔者认为杨白劳这个人物的性格描写也是作者别具匠心之处,在刻画性格软弱的杨白劳的同时,有力的抨击了黑暗的旧社会,唤起人们的沉睡之心,从而达到了创作的目的。那么试想一下,是否杨白劳没有升起反抗之心的原因是因为长期干重活却吃不饱饭而没有力气反抗呢?若是杨白劳是一个年轻力壮与喜儿相爱的小伙子,故事会是什么样的呢?

结语

故事终究是故事,社会文化影响着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同时这些作品也是客观反映社会现实的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想要掌握和演唱好歌曲,对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分析等是必要的,尽量做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才是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王从,浅谈歌曲《杨白劳》的音乐分析与人物心理情感处理 (《北方音乐》2017年第4期)

【2】孙定海,藏在文化里的音乐--男中音唱段《杨白劳》的风格及音乐 (《北方音乐2019年第1期》)

【作者简介】顾毓祺(2000.9——),男,彝族,云南昆明人,本科生学历,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喜儿白毛女
憨福
吕大郎还金逢骨肉
“白毛女”姐姐
人生一瞬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属于中国的“白毛女”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喜儿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