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常飞 张海鹏 邵宇博 潘博 冯冰
摘 要: 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 师德师风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讲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而师风是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重师德,讲师风是塑造大学文化、凝聚大学精神之根本。宋代胡瑗《松滋县学记》:“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成者在教化。”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境界修养、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因此针对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付诸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等学校和社会渐趋融合。在此过程中,社会上的一些急功近利、浮躁短视、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等不良现象在某些高校教师的身上时有发生。变相体罚学生,教学敷衍、学术造假、关注名利等师德问题仍然存在。这些现象虽然只存在于少数高校教师身上,但它既影响了高校职能的正常发挥,更带来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不满和抱怨,严重影响高等学府的形象和声誉。
(一)三观失衡,缺乏责任心
急功近利,消极应付本职工作。有的教师拜金主义严重,他们以挣钱为目标,淡化教学本职工作。因为校内课时费少,校外辅导机构的课时费高出校内七至八倍,所以有的老师尽量少上或不上学校的课,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校外的辅导机构;有的老师纯粹是个商人,他们开着公司当着老板,教书育人已成副业;有的教学应付,误人害己,他们因为无心教学,上课所讲学生不知所云。学生座谈中言辞激烈地指出“个别老师一个学期只给学生讲授一节正课,在有听课的情况下,这节正课依旧拿出来重复讲解。”;“个别老师三观不正,告别主流,淡化价值,拒绝崇高。”这样的老师严重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的老师只关心个人及其家庭的事情,除此之外对学校所有的事情不闻不问。常常是一个学期不迈进学校大门半步,这是师德缺失问题,不是主次问题。
(二)故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
高校中部分教师教学中不思进取,他们的教学不做任何改变。听说过OBE理念、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对分课堂及雨课堂等理论和教学方法,但是从不去探讨和实践,从不对所教学生进行学情调查。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愿意付出劳动,因为任何一种理论用于实践或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要付出辛苦和努力。不动就不会付出辛苦,因为教学多年,所以老师对所教课程已经熟练,他们不再备课,不再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其结果只能是教学以传统章节为主重传授知识的全面性,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性;授课内容单一性,摒弃授课资源的丰富性;课堂教学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授课满堂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接受线上线下授课的多样性;教学脱离学生,以教师为中心,而不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标准单一,不研究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系统化和持续化;反馈交流的渠道缺失等。高校中的“水课”及学生反感的“水课”不是个别现象。究其原因是某些老师弱化教学,教学改革不到位,这完全是懒惰思想在作祟。
(三)脱离学生,师生感情淡薄
在我们调查中发现,有的老师在课上与学生没有任何交流,他们正点进教室,仍然顽固地使用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记,笔记多无互动,下课时间一到,老师赶紧收拾东西走人。学生说:老师课间去卫生间,下课收拾东西不见踪影,没有给学生任何交流的机会。不给学生留有互动、争辩的时间。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老师懒惰,抱着过去的教学方法不变;二是老师对所教的内容掌握不精,对所教内容缺少深入思考,对该课程前沿的东西缺少涉猎。所以害怕被学生问及,害怕解决不了学生的疑问。因此满堂灌,下课赶紧走人。这样的老师一学期下来班里的学生能叫上名字的不超过五至十名。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说过三句话: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像前文老师那样的做法,就严重降低高校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削弱教化功能,割裂老师和学生的联系。
(四)不搞科研,发文出书连写代发
当今高校部分教师评上副教授以后,职称方面就已经完全放弃,他们不去图书馆借一本书,不看专家学者的任何科研文章和书籍。自己不写不发任何论文,在科研方面完全归零。有的教师也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但是他们的论文和著作不是作者本人所写,而是花钱找中介连写代发,文章格式规范,但没有任何研究价值。
二、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解决的对策
(一) 以师德润人,以教风带学风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从自己一言一行出发,教学有温度有情怀,强化师德师风培养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好学生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因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所以每个老师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人们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坚持立德树人“四个维度”: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每位教师理想不能丢,初心不能忘,始终把立德树人思想贯彻教学始终,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而努力奋斗。
引导教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弘扬崇尚师德,只有在道德上合格的教师,才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做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进行到底。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为师之德就要不忘育人初心,丰盈教育夢想、恪守师德尊严。
(二)教师以德立身、教学生立世之德
教师以德立身,不仅教给学生“课堂之才”,更要传授给学生“立世之德”,因此教学过程中传德更重要。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提高的,可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德行却是很难补救的。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礼记·大学》)以德立学,儒家仁义为尊,学问为末;道德为本,文章为用。实现德才兼备,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汉纪灵帝纪上》) 以德施教,与儒家倡导“修己以安人”是道理相同的。 (《论语.宪问》) 每位老师要增强全局意识,消除本位主义思想,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树立课程思政意识,要挖掘发挥所教课程自身蕴含思政教育之术,有机融入教學。要按习近平总书记报告的要求,每位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勤勉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每位教师都要去努力对标践行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的紧密结合,教师处处为学生做表率。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高校教师应该在关注学生方面下功夫,可以通过线上辅导、课上师生互动、微课教学等方式,既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又能更好地达到与学生交流的目的。所以老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要善于接近、体贴和关心学生,多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多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与学生思想交流很重要,师生感情加深,师生凝聚力就会增强。
(三)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以教风促学风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贯彻落实《教学工作规程》、《教室课堂教学管理规定(修订)》《多媒体辅助教学基本规范》等文件,严格按文件要求去做。尤其所有荣誉获得者不管荣誉级别高低,都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不要愧对自己所获的荣誉。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参与学校各类培训,形成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共识。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角色要求,其核心诉求寄于教师表现出足够的专业性,以引领课程变革、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参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角色转型。除此之外,教师对自己所授课程要精益求精,耐心打磨,力求卓越。教师可以选择混合式教学、对雨课堂教学、BOPPPS教学理念、OBE教学理念和工作过程系统等,把现代教学技术用起来,注重网络平台的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扎实推进,从基础做起、从小处着手、从细处落实。不断创新,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因为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并且是投入大,实施链条最长的工程。它是传统力量的转移、内容的重构、理念的更新及自我麻痹的彻底摒弃。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课堂,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有效转型,变革教师由知识传教者和学术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助者和引导者,教师改变“教练”角色,全面构建学生愿学、善学、乐学的课堂教学氛围。正如叶圣陶所言:“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由单声道课堂变成双声道课堂,将课堂变成交流思想、流动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走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真正把自己的课变成学生爱听、听不够的品牌课。
总之,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投身教学改革,让自己所教的课程有温度、有挑战度和有高阶性。用以教风养学风培养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用,1972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出版社,1980.
[3]曾艳《教师领导与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路径及其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思政一般课题编号(SZ2020Y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