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摘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数学学科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保证。文章以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为例,首先文章从教师的角度谈了“问题意识”,接着说分析了“问题意识”的含义,然后重视预习,创造问题发现机会;善用情境,营造问题质疑氛围;构建体系,夯实问题解决基础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含义;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从“主体性教学”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一味听教师讲,“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起旁敲侧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中的“道而弗抑、开而弗达”也正是这个道理。故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和提问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让位,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一、“问题意识”含义
关于“问题意识”的含义,较为科学的表述,可总结归纳为:
1.“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
2.“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过程。落实到学科学习中则表现为一种主动思考、主动探究、针对未知的疑惑或内容提出质疑的思维过程。
3.“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建立在科学怀疑基础上,取决于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4.“问题意识”具有指向性。在学习过程中则体现为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让大脑保持活跃,让思维保持专注。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不可忽视对问题发现能力的培养,要重视问题意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对学习能动性和指向性的引导和把控。
二、“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培养
(一)重视预习:创造问题发现机会
预习在各科学习中都予以强调,被看作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一环。但预习行为通常发生在课堂之外,实际教学中很少得到重视。课前是否预习、预习情况如何,实际教学中对此很少考量,因此,也就错失教学实践中对“问题意识”培养的绝佳时机。小学阶段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要从“问题发现”着手,“问题发现”最佳途径恰是课前预习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预习环节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为“问题意识”培养创造机会。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简易方程”预习教学为例。纵观本章教学,内容多任务重,不仅包含等式含义、方程概念、等式性质、解方程、列方程一步解题、单元归纳整理等内容。预习准备环节,除了要求同学预习接下来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外,我特别布置两个问题供学生预习时思考:(1)π=3.14是等式吗?0,4x>6是方程吗?等式和方程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含有字母的等式就是方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预习过后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同学们针对上面两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之后结合教材主动探寻,沉浸在“问题发现”浓浓学习状态之中。
(二)善用情境:营造问题质疑氛围“问题意识”培养与学习主观能动性息息相关。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质疑是培养“问题意识”、提升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数学教材中广泛分布的概念、原理、法则等教学知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小学阶段是数学学科思维培养黄金期,但小学阶段恰是学生思维发育期,表现为形象思维力强,抽象思维力弱。这时,应巧设“教学情境”,构建多元课堂,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参与性和专注度,便于学生“问题质疑”能力培养。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观察物体”的课堂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究物體在不同视觉下的视图具体情形,要求学生掌握视图与实物的空间转化关系。本课重难点在数学空间观念的构造,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教学中,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本人借用了小小的教具———手电筒,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光影”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操作为:让全班同学每人手持手电筒,用以代替人的眼睛,用手电光线打向几何形体“正、侧、俯”三面,印证物体的空间关系。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课堂表达出强烈的探究兴趣,体现出情境教学对“问题意识”培养的课堂魅力。
(三)构建体系:夯实问题解决基础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体现出严谨科学的一面,如按照学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维度架设教学目标,体现完整教学体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需建立在完备知识体系和学科认知水平基础之上。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知识结构的整理归纳,重视对相关知识的横纵串联,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系统化构建,以从小筑牢“问题意识”知识能力基础。如针对苏教版小学阶段各种几何平面几何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可进行周长、面积公式等相关知识的梳理归纳(见下图),便于学生在大脑中构建相关知识结构,筑实“问题意识”基础,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问题意识”培养是从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强化学习动机、促发课堂兴趣的基础。“问题意识”不仅是数学综合素养基础,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植教材、制造机会、巧用情境、构建知识体系等教法策略,不失为当前形势下“问题意识”培养的可行之举。
参考文献:
[1]陈玉清.提问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9(50).
[2]高银霞.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J].中外交流,2019,26(1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