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红蔓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彰显时代气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进步,成为教师关注的核心教育课题。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对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认知转化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本文将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创新开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实验;价值分析;发展前景
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校的知识教学是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知识教学中缺乏实践佐证和证明,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存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在部分知识学习中,加入部分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多样思考和认知,促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学习的多样价值,对学生的长远实践素养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高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尝试在实验中融入更多有价值的思想和内容,使学生对物理实验、实践保持多样兴趣,为学生的长远能力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综合价值
物理实验打破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界限。在物理知识教学中,纸面上的知识和公式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知识就是力量”引发了学生的无数思考,同时也使学生对简单的知识学习形成了逆反心理,加上传统应试灌输教育思维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变得矛盾和功利。1在知识教学中增加实验课程,不仅使学生有机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同时能够对学生的实践务实思想进行培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带来的现实改变,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敬畏。物理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同时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保持更宏大的学习视野,对知识学习展示出更多样的热情。
物理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推理、发散思维。物理实验需要学生的主动想象和推理,在推理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结论。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对思想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做到更深刻的解读,同时训练学生在既定条件下进行假想和实验的推理能力。在高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据此鼓励学生尝试进行多样的假想实验,鼓励学生用想象解决一些现实中的问题,促使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如在即教学力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对“马力”的大小进行界定,分析正常人力能够输出多大的“能量功率”。在结合市面上用马力形容的各个参数变量,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汽车、轮船、飞机的功率问题,促使学生对现代工业文明做到更深刻多样的解读。
物理实验训练了学生的动手、统筹能力。在传统的知识教学深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存在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动手实践意识,进入形成养尊处优、眼高手低等多样的教学问题。2有效的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到现实和文字之间的差距,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动手协调能力,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做到更深刻的认识,并将这一经验在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迁移,促使学生传统的学习问题被有效消解。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训练,对学生真正的理性思维发展具有多样价值。
物理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想象能力。实验过程不仅需要进行动手操作,还需要学生保持观察意识,不放过实验过程的任何细节,确保实验过程顺利进行。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能使学生的观察意识保持敏锐,并将这一意识向生活、学习中迁移。从而观察到更多物理现象和概念,为其科学素养、想象力的发展提供多样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科幻文学作品,鼓励其对其中的“硬件问题”进行想象反思和挑刺,以此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感悟出更多心得,在学习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保持更谨慎的意识和思维。
二、高中物理实验发展的前景以及改进策略
高中教学阶段,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物理实验内容、资源相对较少。对此教师可以积极地开展多样的假想實验,鼓励学生在假设的条件下进行思想实验和推理,使物理实验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激发学生的讨论分析兴趣,促使学生的物理素养得到更多样的培养。如教师鼓励学生对“羚羊飞渡”的物理条件进行分析,分析这种空中桥接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出现,以此使学生对物理问题分析保持更多样的积极思考态度。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促进实验内容和现实社会发展的融合分析,激励学生对更多的社会常识问题保持思考和认知。如在现实生活“安全车距”有着什么物理含义。在跳水比赛中,多高的距离可能会导致人体的损伤,而人们又用那种规避了危险问题。以此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分析视野,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保持更多样的兴趣。
结束语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教学阶段,教师要尝试从更通俗的角度对抽象知识进行解读和分析,使学生对实验、对知识学习保持融合性地思考,促使学生的综合物理素养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宋文跃.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 2022(21).
[2] 李张良. 谈实验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及策略[J]. 东西南北:教育, 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