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
雨果曾说:“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理想。”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像极了耕种:春天里播种,并憧憬着秋天能够硕果累累。正是有着这份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教育工作者们才有了对这份职业不悔选择的坚定信仰,才有了能够忍受生活艰辛和挫折的底气与动力,才有了敢于直面现实困惑与各种琐碎的坦然与勇气……
可现实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都正在被教育焦虑支配着。近年来一些教育题材的影视剧爆火,例如《陪你一起长大》《小舍得》《少年派》《陪读妈妈》等等。“鸡娃”、“虎妈”“内卷”等词汇的流行,不同程度地贩卖着一种教育焦虑,而且这种焦虑也由个体家庭蔓延至整个社会,学校教育也面临空前的压力。可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即时效果,教育的成果属于当下,更属于未来!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在2021年5月13日的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真正的教育不是把知识的篮子装满,而是要把孩子们的信念之灯、生命之灯、智慧之灯、奋进之灯点亮。”“教育的真谛,是回归人自身和人的生命本身,启迪生命智慧、提升生命境界、坚定生命信念。”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面对社会大环境中的教育焦虑,我们要“站在孩子一生的高度看教育、做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坚守理想,不忘初心,追求教育的诗和远方。
追求诗和远方并不是不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而是站在长远的角度,培养学生受益一生的优秀性格与品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将理想与目标落到实处,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现在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分享如下:
一、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论语》有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孟子在《离娄下》中有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荀子在《劝学》提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优秀篇章都涉及到“个体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和提高自我”的内容,这些无不在提醒我们的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一个人要获得高远的造诣,就必须要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们在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释放学生的学习潜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强,非常适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前预习就是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步,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章,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历史学科学习的知识,或者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预先梳理教材内容,提出疑问,课堂再有针对性地学习内容、解决问题,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例如上面列举的几篇课文,都涉及到语言艺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个性化语言,思考日常交际中该如何进行语言表达,从而来指导我们的日常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受益一生。
二、閱读经典,发挥语文穿透人心、影响生命的力量。
梁衡在《读经典,收获的是“种子”》中说:“不管读哪一类作品,一定要读经典,这样你收获的就不只是粮食,而是种子”,我们要“利用这颗种子,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选择了很多的经典篇章:有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优美的诗篇,如《荷塘月色》《滕王阁序》;有令人深思的人物形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我们可以通过《沁园春·长沙》感受革命领袖的情怀与胸襟;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领会学者气质与风骨;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影响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从《苏武传》中明白爱国与责任……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能力。经典作品的语言与写作技法就是最好的写作范例,可以铸造学生的文字功底。其次,经典作品蕴含了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可以启迪智慧,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同时,阅读经典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推荐更多的课外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人生,汲取力量,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就像空气,它可以一言不发,但却有穿透人心、影响生命的力量,就让语文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助力他们的成长。
三、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要落实“因材施教”。
子路和冉有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的回答却是不一样的:因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不仅针对每一个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也针对每一个不同特点的群体。“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遍树叶”,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需要对症下药,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教师也不会呈现两次一模一样的课堂,在相同内容的学习中,不同基础、不同学力的学生,学习的速度与效率也是不同的,每个班级、每一届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情,调整我们的上课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孤鹰不褪羽,哪能得高飞”,教师要清晰地认知自我,认识到自己短板与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方法,革新课堂教学手段……要守住教育的底线,守住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理念,守住以学生为本、符合教育规律的成长模式,同时也要勇敢突破束缚,以开放的心态,创新思维,跨界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教育开花,收获教学成果。
曼德拉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就在于一言一行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育需要理想,教师需要理想。教育道路上我们要坚守理想,敢于实践,坚定信念,有不媚世俗的勇气,有舍我其谁的担当,那就一定能穿越眼前的“苟且”,直抵那畔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