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磊
(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亲子游戏以亲子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是父母与孩子交往及情感联结的重要方式[1]。研究发现,亲子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认知、社会交往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情绪稳定和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有积极作用[2]。本研究对亲子游戏与幼儿半日活动行为表现进行深入调查,以了解亲子游戏中父母的参与度和亲子互动情况,帮助家长提升亲子游戏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以苏州工业园区某公立幼儿园7个小班的幼儿和家长为对象,发放“幼儿亲子游戏调查问卷”“小班幼儿家长半日活动观察问卷”,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97.36%,其中有效问卷183份。幼儿和家长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小班幼儿亲子游戏调查问卷。共11个项目,有填空题1项、单选题8个和多选题2个,对亲子游戏的参与人员、时间、场地、内容、亲子互动、家长态度和材料整理等进行调查。
2.小班幼儿家长半日活动观察问卷。共16个项目,对小班幼儿早上进入班级后的生活自理、游戏参与、社会交往、师幼互动、情绪状态等进行调查。问卷回答采用五点计分法,1—5 级分别表示语句描述从“完全符合”到“不符合”的不同程度。问卷整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5,问卷信度较高。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多选项分析、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
1.亲子游戏的参与人员
88%的幼儿经常参与亲子游戏,60.7%的幼儿经常与父母游戏,9.3%和18.0%的幼儿经常与父母游戏,只有12%幼儿独自游戏。当幼儿向父母提出游戏要求之后,98.9%的父母会抽出时间陪幼儿游戏,只有1.1%的父母拒绝孩子。游戏结束, 75.4%的家长会和幼儿一起收拾玩具, 17.5%的幼儿会自己收拾,7.1%的家庭由其他家庭成员收拾。
表2 亲子游戏的父母参与情况
2.亲子游戏的时间场地
19.7%的父母总会抽出时间陪幼儿,62.3%的父母经常陪幼儿,只有1.6%的父母偶尔陪幼儿游戏。85.8%的家庭游戏场地在室内和户外。
表3 亲子游戏的时间与场地
3.亲子游戏的内容
对游戏内容进行多选项分析,从高到低依次是:绘本游戏(86.3%)、建构游戏(65.6%)、艺术游戏(65.0%)、运动游戏(61.2%)、角色游戏(48.6%)和益智游戏(29.5%)。
表4 亲子游戏的内容的多选项分析
4.父母的互动方式
对父母的互动方式进行多选项分析,依次是:表扬鼓励(92.3%)、注视观察(68.9%)、示范(63.4%)、提问(57.4%)、建议(56.3%)和否定(5.5%)。
表5 亲子游戏父母互动方式的多选项分析
5.幼儿的游戏角色
对幼儿游戏角色进行多选项分析,幼儿扮演的角色依次是:主导者(66.5%)、跟随者(62.6%)、观察者(43.4%)、协商者(38.5%)、破坏者(24.7%)。
1.半日行为表现问卷的因素分析
对小班幼儿家长半日活动观察问卷进行因子分析,KMO为0.868,说明很适合做因素分析,四个因素可解释的总方差为60.035%。分别为亲近教师因子:情绪状态好、 亲近教师、参加体锻、专注和互动;生活自理因子:洗手卷袖子、盥洗小便、独立喝水、自由时小便喝水、拿餐点、独立进餐;自主参与因子:自主选区、问早签到、与朋友做游戏、倾听和表达、收好玩具;会搬椅子,这一项是每天幼儿多次重复操作的动作技能,该项目为独立因子。
表6 幼儿游戏角色的多选项分析
2.小班幼儿半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观察问卷中1—5级分别表示从“完全符合”到“不符合”的不同程度。统计数据显示,幼儿搬椅子、拿餐点、盥洗小便等项目均值在1.1—1.2,但专注互动和倾听表达两选项均分在1.7,说明小班幼儿的专注力和倾听表达力相对较弱。
表7 幼儿半日活动行为表现统计表
1.不同性别幼儿在半日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性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孩和女孩在问早签到和倾听表达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孩在问早签到和倾听表达方面要分别优于男孩子。
表8 不同性别幼儿的差异性比较
2.是否独生子女在半日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性分析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问早签到、收好玩具、专注互动、倾听表达四个方面也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在四个方面均优于独生子女,显著性水平在0.05。
表9 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性比较
3.不同亲子游戏时间在半日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性分析
以亲子游戏时间为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幼儿在洗手卷袖子、收拾玩具、自由小便喝水与朋友游戏四个方面存在差异,显著性水平均在0.01以下,差异极显著。说明亲子游戏时间越长,小班幼儿在洗手卷袖子、自由小便喝水、收拾玩具和游戏交往方面都表现更佳。
表10 亲子游戏时间的差异性比较
4.不同的父母游戏态度在半日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性分析
表11 父母游戏态度的差异性比较
以父母游戏态度为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幼儿在参加体锻、亲近教师两项差异显著,其中收好玩具、情绪状态好两项差异极显著。父母积极倾听、立刻接受并陪伴幼儿游戏,他们的孩子在参加体锻、情绪状态、亲近教师和收好玩具方面表现优于忙忘再玩和拒绝孩子的家庭。
5.不同的玩具收拾者在半日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性分析
以玩具收拾者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显示,幼儿在问早签到、参加体锻、与朋友游戏方面要优于由母亲或其他家庭成员收拾。
表12 游戏材料参与的差异性比较
小班幼儿亲子游戏种类丰富多样。八成多父母会与幼儿读绘本再表演,六成左右父母会与孩子进行建构、艺术和运动类游戏,五成父母会与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三成父母与孩子玩益智游戏。亲子游戏内容涵盖绘本故事、艺术绘画、体育运动和积木建构,一方面,这些游戏材料方便购买,家里通常会有,便于父母随时随地与幼儿游戏;另一方面,这类游戏蕴含丰富的教育元素,父母们也十分看重游戏的教育价值。
父母的亲子游戏态度整体较为积极。近九成父母会积极参与、陪伴幼儿亲子游戏,六成父母会和幼儿一起进行亲子游戏,只有一成左右的幼儿独自游戏。当幼儿对父母提出游戏要求后,几乎所有父母都会陪幼儿游戏,五成多父母会马上满足幼儿,近五成父母会忙完之后再陪幼儿游戏,只有1%的家长拒绝幼儿。八成的父母会经常陪伴幼儿游戏。这说明当前父母开始关注幼儿游戏、交往的心理需求,愿意为孩子花时间,能主动参与陪伴幼儿游戏。
亲子游戏中亲子互动方式较乐观。九成多父母在亲子游戏中会给予幼儿表扬鼓励,支持幼儿的游戏想法和行为,六成多父母对幼儿在游戏中会注视观察、示范、提问,只有5%的父母会在游戏中否定幼儿。不难看出,当前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平等,父母能尊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但幼儿的游戏角色仍比较复杂,六成父母将幼儿看成主导者,六成父母把幼儿看成为跟随者,两成父母将幼儿视为破坏者。这反映家长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认识有一定偏差,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小班幼儿在园生活技能掌握较好,他们能独立地搬椅子、小便、喝水、进餐,这是小班幼儿进步最大的地方。虽然幼儿在家庭里仍然被家人精心照顾,但是在他们进入幼儿园后,除了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力所能及地自我服务,还能帮助教师和其他幼儿,反映出幼儿的巨大潜能。
小班幼儿能够自主参与各项活动。虽然幼儿在园只生活了三个多月,但他们能独立签到,选择游戏区、玩玩具和选座位。半日活动给家长带来很多惊喜和触动,很多家长开始意识到要给孩子在家庭也更多参与自我管理,自己也要学会放手,同时给予幼儿参与生活服务、自我照顾以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小班幼儿亲近教师,师幼关系融洽。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良好的师幼关系影响到幼儿的入园适应和情绪状态,也影响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度。幼儿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体育锻炼、集体活动和生活环节,情绪状态比较好。由于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的因素,集体活动中的专注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在倾听表达和专注互动方面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亲子游戏时间影响幼儿在半日活动中的生活自理和与游戏交往,亲子游戏时间越长的幼儿,他们在半日活动中自我服务能力更强,更会跟同伴玩。这是因为亲子游戏具有互动性,父母对幼儿游戏需求的积极关注,游戏过程中亲子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提高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能力。亲子游戏过程中父母作为成熟的社会成员,将生活经验和社会技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幼儿自然而然会积累更丰富的游戏经验,也有利于同伴交往。
父母对游戏的不同反应影响幼儿的师幼互动、倾听状态和生活自理表现。亲子关系对于良好的亲子依恋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早期的安全依恋预示着学前期的伙伴接纳、积极的社会性参与和更丰富复杂的游戏行为[3]。幼儿会将亲子游戏经验自发地迁移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师幼关系的质量和幼儿半日活动中的情绪状态。此外,父母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幼儿自信心和胜任感的建立,提升幼儿在园的生活自理和活动参与水平。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亲子游戏对幼儿具有重大的发展价值。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比较焦虑,迫切希望孩子从小赢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却忽略了亲子游戏本身蕴含的强大教育功能。因此,建议相关教育部门面向家长开展亲子游戏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游戏观。首先,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孩子未来健康成长所需的心理营养。其次,亲子游戏能扩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父母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高于幼儿,幼儿在与父母的“支架”下互动,可以超越原有发展水平,获得认知、社会性的进步。最后,亲子游戏蕴含着幼儿的学习和探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中父母是孩子平等的玩伴,通过陪伴、支持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帮助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经验,养成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会玩是一种境界,父母会和自己的孩子游戏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技能。首先,父母应学会做幼儿平等的玩伴。游戏中能放下父母的角色用心倾听孩子,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不必给幼儿太多干预和评价,让孩子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享受亲子游戏的自由和愉悦。比如,幼儿在家扮演老师,请父母扮演幼儿园的小朋友,家长要能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跟着“老师”的指令进行行动,满足幼儿的角色扮演需要,而不要总去指导孩子怎么样扮演“老师”。其次,父母可多尝试多种类型的游戏。在幼儿眼里生活充满游戏的契机,即使是一个常见的生活物品也可以成为游戏工具。只要游戏内容健康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参与,获得丰富的游戏体验,父母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和游戏,比如交往游戏、角色扮演游戏,语言游戏、生活劳动游戏、身体运动游戏、探究性游戏和艺术性游戏等,同时要呼吁父亲多参与到亲子游戏和家庭教育中来。最后,养成良好的亲子游戏习惯。玩具虽然是游戏的媒介,但并不是种类越多越好,款式越新越好。建议父母适量为幼儿购买玩具,提升玩具的利用率,更可多利用大自然的天然玩具,以及生活中的材料。父母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养成爱护玩具、学会收拾整理的习惯。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幼儿的发展受到家庭、幼儿园、社区等不同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保证亲子游戏的高质量开展,须加强家园合作,构建家园游戏共同体。第一,量身定制亲子游戏菜单。幼儿园提前发放问卷了解家长在亲子游戏中的现状与问题,基于家长的实际需要来量身定制小、中、大年龄段的亲子游戏,定期发放给家长,供家长游戏时参考。第二,积极开展家园亲子游戏。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爱心家长等活动,组织开展运动、语言、艺术等不同类型的亲子游戏活动,让家长与幼儿在游戏中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交流,提升亲子感情[4]。第三,借助线上平台分享亲子游戏视频。运用现代化便捷的方式来营造参与亲子游戏的良好氛围,鼓励家长通过微信、抖音等软件共享亲子游戏视频,激发父母尤其是父亲们和孩子一起游戏的积极性,帮助家长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