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硬化患者出现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2021-03-23 12:48秦丽莉吕婷婷刘广远孙宇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包膜螺旋检出率

秦丽莉 吕婷婷 刘广远 那 民 孙宇冰

1.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辽宁 大连 116001)

2.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介入科(辽宁 大连 116001)

肝细胞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其病死率威胁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早期诊断肝细胞癌是目前临床关注焦点,其中影像学的无创、直观等优势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1-2]。近年来,随着CT、MRI性能、技术等不断更新,提高了更多细微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同时准确性也随之升高,主要体现在超过2cm的肝癌[3-4]。肝硬化结节和肝细胞癌的病理学的优化,对影像学检查要求更高,CT、MRI若能在肝硬化结节发展成肝细胞癌前检出,或识别癌前病变,会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率[5-6]。基于此,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硬化患者出现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7]中乙肝病毒感染合并不同程度肝硬化诊断标准;患者无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无抗肿瘤治疗史、放化疗史;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有腹部手术史;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病、隐源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疾病;患者患有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患者依从性较差。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33例,年26~84岁,平均年龄(50.23±4.63)岁;甲胎蛋白114例,其中20例甲胎蛋白>1000μg/L,51例甲胎蛋白400~1000μg/L;83例患者96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37例患者61个经病灶经介入手术证实,本研究提交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 方法与指标

1.2.1 MRI检查 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美国GE公司),患者掌握屏气呼吸,在吸气完毕开始扫描,患者取卧位,剑突下缘确定中心线,首先行常规平扫。多期动态扫描采用LAVA技术,参数:轴位扫描,重复时间2.6ms,回波时间1.2ms,反转时间5ms,反转角15°,接受宽带125KHZ,矩阵272×160,激励次数0.73,视野36cm×40cm,层厚4.4mm,屏气21s,完成一次全肝容积扫描。常规平扫结束后,利用核磁共振双管(A、B管)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A管2mL/s,流速0.1mmoL/kg剂量注射,B管注射20mL生理盐水确保注射钆喷酸葡胺完全进入体内。注射对比剂后开始动脉期(17s~20s)、门脉期(60~63s)和延时期(180s)行全肝扫描。并在GE公司 ADW 4.6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层面重组和最大强度投影重建。

1.2.2 CT检查 采用64排螺旋CT(美国GE公司)进行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70~300ms,层厚7mm,螺距3;患者于扫描前20min口服600mL温水,患者掌握屏气呼吸,在吸气完毕开始扫描;患者取卧位,扫描范围:起膈顶,止肝下缘,调节窗宽及窗位。平扫结束后,肘静脉高压注射100mL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碘海醇(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速率3mL/s,行动态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对动脉期(25~30s)、门脉期(50~60s)、延时期(120~180s)行全肝扫描,按照要求重建多层面重组,重建厚度1.25mm。

1.2.3 MRI与CT图像评价 标准图像参照双盲法,由2名影像学专家(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水平)在了解病理检查结果下进行评估,独立分析肝细胞癌各时相表现,确定肿瘤数目、大小、肿瘤病灶在MRI与CT检查下强化特征,并结合实验室及临床证实诊断为肝细胞癌,在意见不统一情况下商量确立最终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记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分析120例患者,共检出157个病灶,其中病灶<1cm5个,1~3cm49个,4~5cm65个,>5cm38个。小肝癌检出49例,病灶55个;巨块型肝癌检出30例,病灶34个。肝硬化出现肝癌病灶分布及数目情况详见表1、表2。

表1 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分析

表2 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病灶数目

2.2 肝癌在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动态MR多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检出率94.3%(148/157);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检出率87.9%(138/157),门静脉检出率82.2%(129/157);延时期检出率80.9%(127/157),均为低密度。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肝癌在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

动态MR扫描:肝硬化出现肝癌病灶均在LAVA序列中显示,该病灶在动态MR多期扫描中表现为两种,首先均匀强化(小肝癌病灶明显或轻度均匀强化,n=69),轻度均匀强化病灶25个,均匀强化病灶39个;其次不均匀强化(肿瘤边缘斑片状强化或中心点状强化,n=48)。上述病灶均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弱,模式呈“快进快出”型;32个病灶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型;7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与延时期强化,模式呈“慢进慢出”型。螺旋CT扫描:肝动脉期检出率87.9%(138/157),其中明显均匀强化(整个病灶均匀一致性高密度病灶,n=83),不均匀强化(肿瘤边缘强化或中心点状强化,n=35),20个病灶无明显强化。影像图见图1。

2.3 肝癌病灶在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各期强化方式特征表现动态MR与螺旋CT扫描,动脉期多为高密度,门脉期和延时期多为等密度或低密度,体现了肝硬化出现肝癌的“快进快出”型。动态MR多期动态扫描中典型病灶数129个,9个病灶动脉期未检出,门脉期病灶信号较周围肝组织低,延时后病灶无显示;12个病灶动脉期呈高信号,呈现“快进慢出”型,剩余7个病灶在多期表现均低于周围正常组数信号。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中典型病灶数134个,12个病灶动脉期未检出,门脉期病灶密度较周围肝组织低,延时后病灶无显示;4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呈现“快进慢出”型,剩余7个病灶在多期表现均低于周围正常组数信号,见表4。

图1-2 动态MR与螺旋CT影像学比较。1A-1D为同一病例。1A:平扫显示肝脏右后叶直径2.3cm低密度小肝癌表现;1B:动脉期,肿瘤强化较弱,可见点状稍高密度;1C:门静脉期,肿瘤表现低密度灶,周围肝实质密度增高,病灶密度散乱;1D:延迟期,肿瘤表现低密度。图2A-2D为同一病例,2A:LAVA序列平扫肝右后叶直径3.0cm低信号小肝癌表现;2B:LAVA序列动脉期,肿瘤强化较弱,可见边缘、内部散乱高信号;2C:LAVA序列门静脉期,肿瘤边缘、内部进一步强化,信号增强,周围正常肝实质信号低于其病灶信号;2D:LAVA序列延迟期,肿瘤表现低信号。

表4 肝癌病灶在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各期强化方式特征表现(个)

2.4 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肿瘤包膜边缘强化表现157个病灶在动态MR可见包膜病灶95个,其中完整环状强化65个,不完整环状强化30个,无明显强化62个;在螺旋CT可见包膜病灶87个,其中完整环状强化62个,不完整环状强化25个,无明显强化70个,见表5。

表5 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肿瘤包膜边缘强化表现(个)

2.5 动态MR与螺旋CT对肝硬化出现肝癌诊断敏感性比较动态MR诊断肝硬化出现肝癌阳性准确率89.8%(141/157),螺旋CT诊断肝硬化出现肝癌阳性准确率87.9%(138/157),2种检查方式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动态MR与螺旋CT对肝硬化出现肝癌诊断敏感性比较

3 讨 论

肝硬化出现肝癌的过程属于多阶段动态过程,肝癌的发生发展与肝硬化有关,且肝硬化伴随肝癌非手术治疗预后不良,既往研究报道,早期手术治疗及肝移植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尤其肝硬化合并单个癌结节<5cm、<3个癌结节同时<3cm肝移植患者4年生存率高达85.0%[8-10]。因此,早期检查采用直观、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对肝移植期观察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CT与MRI多期增强扫描的推广,提高了肝癌特别是小肝癌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11]。

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均能显示肝癌强化特征,肝癌典型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多为高密度、高信号,周围正常肝实质均出现轻度强化或未强化;门脉期病灶信号较周围肝组织低,延时后病灶无显示,肝实质强化为高峰,肝癌强化特征呈现“快进快出”型[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态MR与螺旋CT扫描,动脉期多为高密度,门脉期和延时期多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动态MR多期动态扫描中典型病灶数129个,9个病灶动脉期未检出,门脉期病灶信号较周围肝组织低,延时后病灶无显示;12个病灶动脉期呈高信号,呈现“快进慢出”型,剩余7个病灶在多期表现均低于周围正常组数信号。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中典型病灶数134个,12个病灶动脉期未检出,门脉期病灶密度较周围肝组织低,延时后病灶无显示;4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呈现“快进慢出”型,剩余7个病灶在多期表现均低于周围正常组数信号,提示与血供、门静脉参与供血相关。肝癌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肝细胞癌(≤3cm)与肝细胞癌(>3cm),其中小肝细胞癌血供较丰富,动脉期病灶中高达80%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呈低密度或低信号,体现造影剂“快进快出”型。因此可以说明小肝癌病灶在动脉期扫描检出具有重要意义,但仍有少数肝癌动脉期无增强表象,表示少数肝癌血供较少或门静脉参与了供血,所以在动脉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及等信号或低信号,出现病灶漏检[15-16]。本研究对病灶<3cm (小肝癌)54个,动态MR检出率90.7%,螺旋CT检出率70.4%。动态MR多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检出率94.3%;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检出率87.9%,门静脉检出率82.2%;延时期检出率80.9%,均为低密度,提示动态MRLAVA序列对肝癌检出率高于螺旋CT,同时具有较高敏感性。

有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具有不同程度假包膜,具有双层结构,外层有丰富受压小血管或新生胆管,内层为纤维组织[17-18]。动态增强早期,包膜强化不明显,而增强晚期及延迟期由于包膜微血管密度大、细胞间隙大,肝实质受到挤压,造成对比剂扩散、停滞时间较长,故呈现不均匀环形高密带[19-20]。据此说明在不典型强化病例中发现包膜有利于肝癌诊断。本研究中发现157个病灶在动态MR可见包膜病灶95个,其中完整环状强化65个,不完整环状强化30个,无明显强化62个;在螺旋CT可见包膜病灶87个,其中完整环状强化62个,不完整环状强化25个,无明显强化70个,提示动态MR包膜显示优于螺旋CT。同时动态MR诊断肝硬化出现肝癌阳性准确率89.8%,螺旋CT诊断肝硬化出现肝癌阳性准确率87.9%,说明动态MR的高软组织分辨率及确定组织学特性,加上多期增强扫描可有效显示病变血供特征,容易鉴别不典型小囊肿、局灶性结节增生等。

综上所述,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肝硬化出现肝癌强化特征,通过LAVA序列上相关信号特征,动态MR的肝癌检出率、准确度及显示肝癌包膜和血管均优于螺旋CT,同时对肝癌血供特点及包膜显示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包膜螺旋检出率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