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安徽整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阜阳在产业基础弱、配套能力差、投资环境不优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既有优势,提升弱势,抓住发展新机遇,立足新定位,筑牢产业基础,探讨做好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阜阳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跨越式发展路径和策略,为奋力建设实力阜阳、大美阜阳,打造带动皖北、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做出贡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产业转移;阜合产业园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2.014
1 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意义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通过审议,明确安徽全域加入长三角。“没有皖北地区的加快发展,就没有安徽的加速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皖北地区正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的关键。安徽加入长三角后,不仅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社会经济发展,也为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血液。
2 阜阳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2.1 阜阳在安徽融入长三角中的新定位
《规划纲要》明确阜阳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新地位、新要求,也为阜阳发展带来新机遇。《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长三角中部地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地区的深度合作,加强徐州、衢州、安庆、阜阳等重点城市建设,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根据《安徽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及《进一步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阜阳被赋予新使命,打造区域重点城市和带动皖北、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没有阜阳的现代化就没有皖北的现代化,就没有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围绕新定位,阜阳着力提升辐射带动区域合作发展能力,加强与长三角、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区等中心城市的有效联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国家重要物流枢纽城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2.2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现状及比较优势
2.2.1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阜阳是长三角与中原城市群以及徐州、武汉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的交汇处和重叠处,阜阳是承接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要素向中西部转移的桥头堡。中科院叶大年院士指出,阜阳地处南京、武汉、合肥、郑州等大城市的“围空区”,具有成为特大城市的环境和地理优势。
2.2.2 长三角地区重要交通节点城市
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网交会的立体交通网络,使阜阳区位和交通优势愈發显现,有利于密切与长三角联系交流和贸易往来,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阜阳集聚、产业向阜阳转移。作为连接长三角与中原城市群的时空距离的节点城市,更加凸显阜阳连接东西、南北的战略区位价值。阜阳是全国物流枢纽城市,是安徽重要的铁路枢纽、第二大高铁枢纽。阜阳北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货运编组站,淮河、沙颍河通江达海,颍州港是皖北唯一的千吨级集装箱码头。阜阳机场已开通26条航线,2018年春运吞吐量超80万人次,是安徽第二大空港机场。
2.2.3 资源丰富
阜阳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种植面积1455万亩,2019年粮食产量524万吨,连续6年突破100亿斤。肉类产量54900吨,禽蛋产量175000吨,为长三角建设高标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奠定良好的原料供应基础。二是矿产资源丰富,是安徽四大煤化工基地之一。三是人口多,劳动力市场潜力大。人口1071万,是全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四个地级市之一。2019年末,常住人口825.9万人,15—64岁人口为520.1万人,占总人口的62.97%。现有人才约8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约20万人,技能人才36万人,高技能人才8.2万人。
2.2.4 市场空间广
阜阳地处皖西北、豫东南交界处,是中西部人口稠密地区之一,距郑州、合肥、武汉等中心城市均在300公里左右,以阜阳为半径250公里范围内,是仅有的具有辐射和吸引能力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该辐射区域总人口超过1亿人,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能力增长加快,商品市场及消费空间巨大,为承接转移提供市场空间。
2.2.5 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主要载体
阜阳再生资源、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拥有16个3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具备一定的承接产业转移基础。现有9个省级开发区,经安徽省政府批准的开发区规划面积136.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2.4平方公里。其中,1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省域内共建产业园区,是安徽借鉴江苏南北合作共建模式,由合肥对接阜阳成立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县级层面上,成立临泉庐阳现代产业园。经过近十年发展,两个园区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也为承接产业转移积累大量经验。同时,阜合产业园区是安徽“6+2+N”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是阜阳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的主要载体。
2.3 存在的问题
2.3.1 城市综合实力偏弱,辐射力不够
2019年阜阳人均GDP为3.29万元,居全省最末,约占长三角地区、省中心区8市和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23%、31.1%和56.16%。经济总量、产业水平、工业基础和人均指标仍处于较低水平;“大边缘、小中心”的区位格局,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强。2019年,城镇化水平为44.62%,居全省第14位。公共配套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差距,水、热、气、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勤率不高,县城到市主城区之间最远需2小时;医疗、高等教育资源匮乏,职业教育水平较低。
2.3.2 产业配套差,相关成本较高
2019年阜阳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0∶38.2∶48.8,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产业结构综合配套能力较弱,尤其是三产间配合的链条不强、不够完善。具体看:一是要素市场不完善,综合生产要素获得成本较高。不仅包括劳动力市场,还包括土地、资本、技术和职业经理人等。二是市场流通成本,原材料和商品生产成本,基础设施规划和使用、市场交易规模和频率等,与长三角相比有一定差距。三是制度成本。制度成本有待降低,包括立项、生产许可、法律法规、执行效率等。
2.3.3 有待向人才大市转变
阜阳虽是人口大市,但大多数劳动者仍来自农村,教育程度较低,人均受教育年龄仅8.53年,高中以上学历劳动力不到两成。高素质和高技术人才相對较短缺,专业化的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和高端服务业人才紧缺,基础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也亟待优化。
3 阜阳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随着江浙沪“腾笼换鸟”进程加快,阜阳要利用好“级差”,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加快集聚,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交通运输、培养人才、提升产业基础,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促进高速、高质量发展。
3.1 发挥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一是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合作交流。深化与上海徐汇区、松江市合作,积极参与分工协作。二是加强长三角中心区招商工作。组建主导产业专业招商团队精准招商。三是创新金融渠道。为吸引产业转移企业,应制定相应的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和措施。四是积极探索与长三角共享资源合作机制。推动“平台+合作”创新发展,积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研发、资源共享平台,吸引长三角成果转化,探索联合研究、成果共享的合作研究机制和模式。
3.2 进一步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一是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建设长三角连接中原经济区的开放枢纽。积极对接国家和长三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升级市政道路网,加快港口、高速、高铁与机场及城市道路网的互联互通。同时,把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重点,积极融入“数字长三角”,力争在工业互联网应用和区块链技术应用、5G布局中率先实现与长三角融合,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和潜力。二是加强开发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综合承载力。着力培育园区第一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努力形成规模效应。鼓励园区深度产业合作,建设跨区域产业合作区,探索“一园多区、园中园”和“双基”模式,加快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合作。加大政府投入、整合产业扶持资金,通过“基金+项目”等方式吸引资金投入,努力把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等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阵地、带动全市发展的引擎。三是学习先进理念和方法,简化审批流程,制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缩短项目落地和达产时间,做好“四送一服双联”工作,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智慧园区”工程建设,开辟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通道,落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实现“一窗受理、一站办结”。倾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努力把阜阳打造成政策洼地、创业福地和创新高地。
3.3 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1)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阜阳应充分利用长三角人才、科技、资金等综合优势,结合农业和人口大市实际,以“554”产业发展格局,探索出适合阜阳发展产业的路径。例如,围绕长三角,建设绿色农产品优质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推动农产品供给精深加工、物流平台发展,打造阜阳农产品品牌。着力支持提升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加工等装备水平,大力引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产品科技化。
(2)走专精特新之路。认真了解长三角产业版图,摸清江浙沪产业转移趋势,动态分析判断,精准对接,引导阜阳中小企业加强与本行业龙头企业联系,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龙头+配套”错位发展道路。例如,上海是汽车制造中心,阜阳应依托江淮汽车和开乐专用车产业集群,大力对接上海汽车产业转移,积极打造成上海汽车产业分工的“金配角”。推动“内力+外力”融合发展,加强本土企业培育,充分发挥企业孵化平台作用,引导和帮助有条件的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借外力促发展。
3.4 创新用人机制,吸引高端人才
加强与中心区政府和开发区的学习交流互动及专题培训。加强紧缺人才柔性引进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实施升级版“颍淮人才计划”,探索“双休专家”“星期天工程师”工作体系。以阜阳教育、医疗资源和创新平台为基础,申请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端人才基地,吸引本地归来高层次人才,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学术成果,实现在阜阳转型和产业化。
阜阳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利用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腾飞,带动皖北、支撑中原。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评论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N].新华每日电讯,2020-08-24(01).
[2]评论员.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8-11-06(0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9-12-02(01).
基金项目:阜阳市2019年社科规划课题(FSK2019034)。
作者简介:焦守猛(1991-),男,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投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