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娟
电池续航里程冬季缩水严重,车企技术攻关迫在眉睫。
“电动汽车在冬季使用续航里程遭遇腰斩、充电速度大幅下降,自己的里程焦虑越来越严重了。”“进入冬季,车子每周要充三、四次电,平均每次充电时长大约三四个小时,太浪费时间了!"
入冬以来,类似的“吐槽”比比皆是......事实上,电动汽车掉电问题一直困扰着大部分电动车车主。尤其是北方城市,在遭遇寒潮气温骤降的情况下,电池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电池容量衰减,续驶里程缩水严重,甚至会出现趴窝的情况。
为何低温趴窝?
为何在低温环境下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就会严重缩水?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电动车低温续航里程缩水的根本原因在于电芯性能下降,同时制热比制冷能耗更大、动力系统效率降低,引发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国内新能源车环境适应性技术需要迫切解决。
在冬季低溫环境下,电动汽车内的动力电池除了要供应动能,还要消耗一部分电量进行“热身”运动。而电池充电的最佳环境温度为25℃-45℃,这在冬天户外充电环境下难以实现,这让电动车车主更为焦虑。
事实上,有关提高电芯冬季性能的技术攻关,车企们一直都在进行。除了电芯领域的材料改进,对于低温电池性能衰减,行业内普遍的做法是通过PTC加热系统(正温度系数很大的元器件)给电池加热,让其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最大限度发挥电池充放电效率。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动力电池在冬季低温情况下寿命降低的问题。
但业内技术专家认为,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PTC加热会带来一些安全上的风险,比如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能否停下,继续加热有可能引发电池的热失控等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动力电池容量不再会因为低温而降低,但在加热过程中所需要的电能依旧来自动力电池,而电阻发热式加热的能耗本就不小,其效率并不算高,相当于只能自给自足。试想一下,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下,动力电池的活性本来就下降了,还要抽取一部分电量给自己加热,无疑是雪上加霜。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厂商们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所遇到的技术瓶颈。
可喜的是,在2017年,有科研团队已成功研出发全气候电池产品,这种产品的优势是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包括极端低温的情况下,都可以保障电动车电池的正常工作。据了解,目前,北汽新能源、北汽福田和宇通客车等参与了全气候电动车的研发。
工信部喊话车企
针对电动车低温趴窝的问题,工信部也在近期多次发声。
1月8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电动汽车低温使用问题研讨会时提出,整车和电池企业要加强技术攻关,提升电动汽车低温行驶性能,改善用户体验。
1月16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其中就包括,围绕降低成本、提高安全及全气候适用等问题,发挥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开展技术攻关。
1月26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在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工信部组织整车和动力电池企业、行业机构、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并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汽车企业加强售后服务。
黄利斌表示,电动车低温使用问题关乎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工信部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组织整车和动力电池企业、行业机构、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加快低阻抗成膜添加剂,全气候电池等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电动汽车低温行驶性能。
黄利斌介绍,最近工信部为电动车低温使用问题组织召开了专家研讨会,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要求汽车企业加强售后服务,及时解决用户诉求。组织行业机构加强科普宣传,引导科学使用;二是支持整车企业和电池生产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提升电动汽车低温行驶性能,改善用户体验;三是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加快推广应用中国工况,明确低温环境产品性能和技术要求,加强产品准入和生产一致性检查。
在黄利斌看来,这是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也只有依靠更高水平的发展去解决:“我们相信,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政策的完善,新能源汽车低温使用性能一定会获得实质性提升。”
当然,对于解决电动车低温“趴窝”的问题,除了政府和企业层面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外,对于用户来说,同样需要采取措施。对此,业内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将车辆停放在地库中,行车时可选择开启动力回收模式,增加续航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