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揭示了苔藓与种子植物调控细胞膜流动性的进化机制

2021-03-22 03:09:44
三农资讯半月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不饱和突变体细胞膜

(2021.1.27 AraShare)

2021年1月25日,Nature Plants發表了德国哥廷根大学题为Convergence of sphingolipid desaturation across over 500 million years of plant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文章研究了一个鞘脂脂肪酸不饱和酶编码基因PpSFD介导小立碗藓耐冷性的机制,并与拟南芥AtADS2做了比较,揭示了苔藓与种子植物调控细胞膜流动性的趋同进化机制。

过去二十年,苔藓植物小立碗藓(Physcopirium(Physcopirlla)patens)已经成为研究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模型系统。为什么小立碗藓会得到植物科学家们的青睐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苔藓植物具有相对简单的发育模式,其单倍体的配子体在生活史中占主导地位,这使得在研究其基因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二十年前,人们发现苔藓植物小立碗藓能够高效地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将外源DNA整合到其核基因组中,这使得在小立碗藓中开展反向遗传学实验变得简单易行;(3)小立碗藓是第一个进行基因组测序的非种子植物,加上越来越多的分子遗传学工具成功应用到该研究系统,推动了这一模型系统的应用;(4)小立碗藓具有很强的抗旱、抗冷和抗盐胁迫的能力,也是逆境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在本论文中,作者以小立碗藓为系统,研究了一个鞘脂脂肪酸不饱和酶编码基因PpSFD介导小立碗藓耐冷性形成的分子机制。作者发现在PpSFD基因无功能突变体的脂质谱中缺乏含有单不饱和C24脂肪酸的鞘脂,表现为对冷敏感和对卵菌腐霉易感,表明该基因可能通过修饰磷脂进而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参与了小立碗藓的胁迫耐受能力形成。

有趣的是,该基因在拟南芥Atads2.1(酰基辅酶A去饱和酶类基因)突变体中异位表达能够在功能上恢复该突变体的冷敏感表型,显示它们具有类似的生物学功能即催化一个类似的反应。但是,这两个酶具有明显不同的进化起源,AtADS2是一个甲基末端去饱和酶,而PpSFD是细胞色素b5融合去饱和酶。

综上,作者认为在苔藓与种子植物这两个分化于5亿年前的植物类群中,对细胞膜流动性的调控是独立进化的,这是一个典型的趋同进化案例。

猜你喜欢
不饱和突变体细胞膜
n-3多不饱和脂肪酸改善糖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CLIC1及其点突变体与Sedlin蛋白的共定位研究
拟南芥干旱敏感突变体筛选及其干旱胁迫响应机制探究
超声波促进合成新型吡咯α,β-不饱和酮
合成化学(2015年10期)2016-01-17 08:56:06
两个alpha,beta-不饱和酮药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皮肤磨削术联合表皮细胞膜片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胃腺癌细胞系AGS的作用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胃腺癌细胞系AGS的作用
Survivin D53A突变体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5
宫永宽:给生物医用材料穿上仿细胞膜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