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臻
公立医院属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意义在于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在深化医疗改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逐步深入,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管理风险问题加以重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力求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和质量,促进公立医院在医改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以提高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质量。
固定资产是公立医院开展医疗服务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服务质量。固定资产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活动,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管理风险。一些医疗器械固定资产价格较高,使用周期较长,往往管理缺乏科学性,多环节存在风险。因此,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分析
(一)固定资产配置存在的风险
一方面,固定资产预算缺乏科学性。根据现有的调查结果,许多公立医院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固定资产采购,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闲置和过度消耗风险。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涉及大量先进精密的医疗仪器设备,而且价格高昂,所以需要充分分析每个科室的实际需求,确保医疗仪器配置合理。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仍存在许多公立医院科室仪器配置不够充足。首先,固定资产预算缺乏科学性。在采购医疗设备时未能评估出各科室的实际需求,前期的研究不够充分,过度购置、重复购置、设备购置不符合实际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医疗设备出现闲置和过度消耗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其次,设备投资的事前评估缺乏准确性。一些公立医院对昂贵的医疗设备用途和需求并不明确,导致固定资产预算编制不科学,一些设备不具备使用条件,重新购买增加了成本,设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位。
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购置缺乏科学的事前评估。固定资产的购置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但巨额的购置资金使一些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舞弊、违法乱纪。医院如果不加强固定资产购置的事前评估进行约束,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部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购置前缺乏评估,导致购置行为缺乏可行性。加之,医疗设备的审批和采购工作未分离,为贪污舞弊行为提供了条件,一些人员在购置设备时收受回扣,导致设备质量无法保证,会对医疗服务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固定资产使用存在的风险
首先,固定资产使用和维护缺乏合理性。医院领导层和基础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知存在缺陷,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但在使用和维护中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甚至造成设备损坏。其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缺乏规范性。许多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资产出现流失和折旧问题。目前,一些管理人员职业素养较低,缺乏工作积极性和管理经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责相对模糊,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较大漏洞。此外,固定资产登记信息不健全,一些固定资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被长期闲置。最后,固定资产的出租和出借管理存在风险,出租和出借方案不合理,极大增加了资产风险。例如,部门间借用或临时调拨固定资产,都要经过严格的借调程序。然而,许多公立医院并未严格执行这些规定,遗忘返还或错还的现象经常发生。当固定资产出现变更时,医院未及时更改财务记录,致使固定资产登记信息失真。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出现固定资产流失的现象。同时,固定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混乱,增加了固定资产盘点工作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应重视部门间固定资产的借用或临时调拨问题,尽量避免或减少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三)固定资产处置存在的风险
一方面,固定资产处置缺乏合理性。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医院也相应加快了医疗设备的更新速度,使得一些尚未达到报废期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存在滞后性。从固定资产报废到处置设计许多复杂的环节,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此外,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不允许医院自行处理,不可用的固定资产将占用医院内的医疗空间,除了浪费资源,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优化医院内部管理环境
一方面,深化公立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管理观念。长期以来,公立医院“重购轻管”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管理人员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有鉴于此,公立医院需要大力推进固定资产管理,将固定资产管理思想融入医院文化建设中,不断优化医院内部环境,以实现固定资产风险控制的目标。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对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次,应将固定资产管理内容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将管理质量与绩效考核相挂钩,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安排專业人员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维护和报废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作用。
另一方面,人才的综合培养。公立医院应积极组建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团队,科学配置人机比例,建立健全的管理和维护机制,为设备的良好运行提供人力支撑。因此,医院主管部门需要切实制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在多个领域组织教育培训工作,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力。首先,根据设备技术维护管理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当新设备引进时,医院应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并为技术人员创建继续教育平台。通过进修培训、交流合作、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设备操作、使用、维护水平,使医疗设备得到规范化的管理,避免认为操作失误造成设备损坏。其次,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公立医院应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丰富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最后,制定人才激励机制,纠正“重购轻管”的固定资产管理思想,调整相关人员的工资待遇,避免人才流失。同时,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确保人力配置具有科学性,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为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公立医院必须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首先,要对固定资产购置到处置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包括采购前审核、使用维护、报废流程等环节,形成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其次,明确固定资产各环节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负责人,保证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落实责任,避免在发生风险的情况下推诿责任,不能迅速减少经济损失。最后,各科室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沟通工作,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进度,实现各部门、科室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协作配合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为医院发展和业务拓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精细固定资产采购预算评估流程
为扩大公立医院的业务规模,需充分考虑医院自身发展情况和患者的实际需求,精细固定资产采购预算评估流程,并从长远利益出发,综合分析现有固定资产存量和使用情况,考虑医院是否具备购置和使用新资产的条件,购置固定资产产生的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此外,要完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和评估体系,防治固定资产出现浪费、闲置问题,从而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例如,在购置固定资产前实施前期预算申报,申报单应详细具体,明确指出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指标,并列出购置资产后相应的负责管理部门和人员。若固定资产购置超过规定限额,须经医院管理层同意。
(四)规范固定资产采购流程
公立医院应使固定资产采购流程精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分析和防范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避免给不法分子创造贪污腐败机会。在此过程中,公立医院应重新审视固定资产采购流程,对采购组织实施重组,严格将审批系统和采购系统分离,避免一部门兼任双重职能,实现固定资产采购的透明化管理。同时,医院也可以通过集中采购降低管理风险,加强监管力度和责任审计,不断完善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的监管机制,对超预算或缺乏可行性的采购,应责令医院停止进行整改,有效解决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之处。
(五)强化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
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报废处置管理是最薄弱环节。由于医院重视程度低,容易导致固定资产出现浪费情况。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首先要建立规范的报废标准,达到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要按程序报废,可折旧处理的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此外,有必要明确固定资产报废后的处置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固定资产处置效益最大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是公立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物质基础,是各项医疗活动的保障。因此,公立医院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各科室和工作人员的思想管理,不断完善采购、使用、处置的监管机制,有效规避和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提高资产利用率,從而促进公立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萍乡市安源区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