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又称“箸”,是我们中国人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吃饭工具,也是我国独有的吃饭用具,是中国的国粹,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在明代,当时苏州、无锡、常州等当地人十分讲究忌讳,而“箸”同“住”谐音,“住”又有停止的意思,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不住地向前行进,故改“箸”为“筷”。另一说是,“筷子”快也,传神地表达了食者进餐时动作情状和欣慰之态,所以改“箸”为“快子”。由于“快子”多以竹制成,在“快”字上冠以“竹”头,就成了“筷子”。 后来,筷子这个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
筷子的溯源及演变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
“纣损天下,自箸而始。”这是西汉时期的政论家贾谊总结商朝灭亡教训时说的一句话,也是目前发现的有关“箸”的最早、最确凿的文献记载。箕子是商朝末代国王纣的叔叔,他看到商纣王自恃天命在身,生活奢侈腐化,曾用这样一段话劝诫他:“你连筷子这样的小物件都十分讲究,要用象牙制成,接下来就想用玉琢杯盘。有了玉杯,又想拥有远方的珍稀物品,这样发展下去,小到杯箸,大到宫室,穷其奢华,享乐之心永无满足,离国家衰亡的日子就不远了”。这段话说明商纣王时期已有象箸。
而箸的始作年代应当早于商代末年,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展和陶器的产生,使人们在烹饪方法和进食方式上有了改进。食用谷物最适宜的方法是煮,用手指进食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势必要求另有一些食具佐助。因此,就地取用树枝、竹棍、兽骨作进食器具成为必然,“匙”和“箸”都是这样发明的。比如,羹食是史前居民的传统馔食,是用随手找来的野菜,加上水或与肉同煮,或与谷物类同煮。食羹用扁平的匙显然不行,只能用成双的箸才能在滚热的羹汤中夹起菜和肉来。
周代对使用箸还有许多规定,箸只能专用于夹取羹汤中的菜食,吃米饭、米粥不能用箸,只能用匕。我们现在使用筷子的许多习惯性礼仪,大多是在西周礼制社会中就形成了的。例如《礼仪》中就有规定,当孩子长到可以自己进食时,要教他学会用右手使用餐具。周礼中规定的右手执筷子的习俗与周代进食礼仪有关。《礼仪》规定:“人们在吃饭时,主食置于人的右边,羹置于人的右边,用右手执箸,进食就更方便。”
关于箸,历史上还有很多典故。汉代张良是刘邦手下的将才,当审食其向刘邦建议封六国之后为王时,张良坚决反对,与审食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情绪激动时还借刘邦手中用饭之箸而代筹,向刘邦阐述了打败楚国的战略,从八个方面批驳了审食其的观点。而张良因为此次“借箸”成功劝说刘邦的惊人之举,获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千古美名。汉景帝时,太尉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不奉诏救梁,之后又反对废立太子、反对景帝皇后之兄为侯等等,与汉景帝矛盾加深,汉景帝对周亚夫心怀不满。有一次汉景帝召周亚夫进宫用餐,却不给周亚夫进食的筷子,周亚夫就到别的席上取筷子,汉景帝于是借题发作,责怪周亚夫没有君子之相。
随着时间的演变,箸的材质和形状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提高的过程。起初人们用树枝、竹棍、兽骨制作箸,到商代时不仅已经有了骨箸、铜箸,而且也有了象牙箸和玉箸。春秋战国时期的箸,有铜质、木质和象牙的,西汉时又有了铁箸,汉代开始生产的漆箸,光可鉴人,十分精美。魏晋南北朝时,又开始流行金丝镶嵌木箸。隋唐时期,上层社会盛行使用白银打制的食箸,还有名贵的金箸和犀箸。唐玄宗就曾将金箸赐给宰相宋景,并开始在箸的首部有了一些装饰,如江苏发现的铜箸,首部鎏金,顶端呈葫芦形,中部刻有“力士”铭文。“力士”二字非产地质材名称,也不是工匠名号,而是规格较高的成套酒具的别称。它与“力士铛”、“力士瓷饮器”一样应是标榜名牌产品的意思。为了把握方便,宋代的箸除注重工艺和装饰外,形状上也有所变化,出现了首部呈六楼形的箸。
筷子与民俗
筷子文化渊源流长,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其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历来有讨口彩的习俗,而筷子就有快生贵子、快快乐乐、五子登科等好意头。十双筷子在一起,又有十全十美的意思。
在《中国传统食俗》一书中还记载了不少筷子的寓意。比如在陕西的一些地方,新娘出嫁离开娘家时要一边哭一边把一双筷子扔到地下,然后才随迎亲队伍上路。到了婆家之后,新娘要从地上拾起一双预先放在那里的筷子。这样的一扔一捡,有三重意义:第一,表示从此嫁出去了,不再在娘家吃饭了;第二,表示新娘嫁入婆家,婆家从此要添加一双新筷;第三,表示新娘子从此之后便要挑起在婆家烹煮的責任了。
在过去扬州的婚礼中,也有丢筷子的习俗,称为“麒麟送子”。在婚礼举办完毕,新娘被送进洞房之后,贺客要用一双红色的筷子戮破新娘房间的窗纸,然后把筷子丢进房里,祝福新郎新娘“快快诞下贵子”。还有的会拿一双红筷和一个碗到房里高唱“筷子筷子,快快生子”,闹完洞房便把筷子交给新郎、碗交给新娘,寓意他们要早早交合。有人在香港参加婚宴时,会发现在餐桌前面除了摆有饮宴专用的碗筷之外,还有一双包装得非常漂亮的筷子,那是让客人带回去的礼物,寓意是祝福,祝福新郎新娘成双成对、情爱深长,也祝福客人获得同样的情爱。
使用筷子的禁忌
中国人用筷子吃饭时也有许多忌讳,比如:在宴会上只有主人先动筷后客人方可举筷;在古代祭祖时,不能把筷子头朝上,而要朝下;在吃饭的时候,不要用筷子敲打碗或者盆;筷子不能分开两根来摆,一定要并拢。在民间,还有十二种关于筷子的禁忌。
1.三长两短。意思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认为棺材是由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三块长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一个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筷子长短不齐地放着亦代表着不吉利。
2.仙人指路。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方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好像总在不停地指别人,北方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被允许的。
3.品箸留声。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被允许。
4.击盏敲盅。其做法是用筷子敲击盘碗,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
5.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菜盘里寻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执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求寻找食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这种说法是指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这是說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
9.定海神针。意思是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会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10.当众上香。这种行为是指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因为北方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所以把筷子插在碗里也是绝对不可以的。
11.交叉十字。意思是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放在桌上,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因为北方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所以这种行为也最好避免。
12.落地惊神。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方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
虽然以上十二种禁忌有迷信的成分,而且现代人对大部分禁忌已经不在乎,但有些禁忌我们至今还是要好好遵守的,比如仙人指路、品箸留声、击盏敲盅等,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文明用餐。?
作者简介:
欧阳军,生于1963年,四川渠县人,九十年代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现为副主任中药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致力于中医药理论及药膳食疗研究,倡导回归自然疗法。从事科普创作30余年,至今已在国内外120余家报刊发表科普文章3万余篇,出版科普著作5部。曾获广东省科普创作一等奖、四川省科普创作杰出贡献奖、四川省优秀科普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问健康画报》、《新医药周刊》、《博爱》、《开卷有益》等报刊聘为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