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典故在紫砂陶刻中的延伸
——作品“梅妻鹤子象耳方尊”的创作后感

2021-03-22 09:17欧为东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典故

欧为东

紫砂陶刻是一门年轻且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基于紫砂本身的材质,陶刻具有一种独特的形态表现魅力,这种魅力结合不同的紫砂器造型,可以经由各种创造性的组合,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一点承袭了中国自先秦时代就已经诞生的“篆刻”的传统,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紫砂陶刻艺术上的延伸,可以视作中国文化的综合演绎,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的紫砂陶刻,切情切景,让人在精神的层面获得感动,从而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产生共鸣。

紫砂陶刻自明代末年出现紫砂壶实物,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文人在社会中所拥有的社会地位是相当之高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紫砂器上的陶刻书画实际上是专为这个阶层服务。高雅和清淡是历代文人都追求的东西,所以从紫砂陶刻诞生以后,古朴、简洁的工艺表现风格就一直延续了下来,从历代流传下来的紫砂陶刻作品可以看出,干净清爽的陶刻画面呈现已然成为了一种标志,人们喜闻乐见这种艺术形式,而今的紫砂陶刻创作则是秉承这一基础,在内容表达上进行创新。

作品“梅妻鹤子象耳方尊”的创作是基于“梅妻鹤子”这一典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将种下的梅当做妻子,将养的鹤当做孩子,用来表达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相传宋代有一位诗人,名叫林逋,这个人在杭州孤山隐居,种植梅花,豢养野鹤,清高自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了这个人物,南宋时朱熹品评历史人物,称其为“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文人自古都有入世出世的追求,孤高自适到林逋这样的程度自然就受到推崇,所以“梅妻鹤子”就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作品“梅妻鹤子象耳方尊”就是在紫砂象耳方尊的瓶面两侧重现这一典故,瓶的正面是林逋携鹤图案,另一面则是刻下了林逋的《山园小梅》,书画结合与主题相扣,在具体刻画的时候基于黑白反转的原则,由于瓶身质色较深,不为白底,下刀则显白,所以水墨书画在这件作品上被颠倒了过来,这就如同现代影视中的黑白光影效果,于陶刻表现形式而言亦有着新颖别致的气息。

一般来说,陶刻题材的选择与紫砂器型相互关联,对于书画题材来说,首先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主题,“象耳方尊瓶”是紫砂器中较为经典的一种造型,其由瓶体两侧的“象面双耳”而得名,由于四方瓶有两个面已经被装饰性很强的“象面”所占据,所以陶刻的内容就需要刻画在另外两个面上,而为了增强作品本身陶刻书画的属性,这两个面往往会刻意拉长,瓶体也就顺势转变为长方形,窄的一面用作“象面”,宽的一面则用来陶刻,作品“梅妻鹤子象耳方尊”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设计的好处,那就是瓶面有着相对广阔的陶刻展现空间,一面刻书,一面刻绘,而在靠近瓶口的地方,以方章的形式,阴阳刻互换刻下“林逋携鹤”四个篆字,同样在瓶的相对一侧,用同样的表现形式刻下了林逋与梅的关系,这样一来,整个典故既有画面,又有诗词,两两印证,整个创作主题清晰、干脆、明爽,将人们普遍带有的追求世外闲适的心情给引发出来,将传统典故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文化典故在紫砂陶刻中的延伸并非是指将过去现成的书画艺术用刻刀临摹下来,而是需要结合紫砂材质以及陶刻技法的特性重新设计进而刻画出来的,这是基于文化理解,深入解读之后的再创造,情感的融会贯通才是如此创作的基础。

结语:文化典故在紫砂陶刻创作中永远可以延伸,由于紫砂陶刻艺术表现本身所拥有的古朴、雅致的特性,让这种延伸可以表现得非常融洽,而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典故可谓数不胜数,其中有很多等待着在之后的创作中发掘表现出来。在当下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创新的欲望、平静地思考以及对于古典文化艺术的求索都催动着我们继续努力奋斗和不断学习,因为哪怕在生活中再如何忙碌,也可以在紫砂艺术创作中追求清灵和淡泊的雅趣。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典故
紫砂陶刻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从《陶刻人物对瓶》看紫砂陶刻的工艺特征与人文精神
论陶刻作品“逍遥游”的艺术审美以及人文内涵
浅析国画与陶刻之间的关系
——以“梅兰竹菊四君子陶板”为例
盘山行旅,山店风簾
——浅谈陶刻作品“山店风簾图”的陶刻艺术以及寓意内涵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当代紫砂陶刻大环境下的个人艺术道路分析
论紫砂陶刻的连续性
紫砂陶的艺术之我见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