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超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肥设计院,安徽合肥230601]
近年来,各大中城市因职住分离引发的潮汐交通现象愈发明显,一侧是道路严重拥堵、另一侧是车辆较少,道路资源空置,潮汐交通不仅带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更是给有限的道路资源带来了大量浪费,因此,在增强道路供给的同时,如何最大化利用、分配、盘活有限的道路资源,已成为缓解道路拥堵、降低出行成本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潮汐交通的产生原因,结合不同的道路交通条件,合理设置潮汐车道,已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以合肥市望江西路为例,深入分析其潮汐交通的成因,根据现状道路资源条件,科学合理设置潮汐车道方案,并利用VISSIM 仿真进行指标评价,对比仿真前后道路交通的改善情况,论证其设置潮汐车道方案的可行性,从而提出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为下一步在各大中城市进行广泛推广应用提供可借鉴案例。
由于交通流的潮汐特性,一个方向交通量大、道路拥堵严重,另一个方向交通量小、道路资源空置浪费,交通量大的方向通过借用对向交通量小的车道来分担交通压力,即在不同时间段,车辆行驶方向可根据交通管理的需要进行车道变化,从而合理利用道路资源,缓解交通拥堵,对解决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匀的交通供需矛盾有较好的效果。
1.2.1 机动车车道数应为双向3 车道以上。
1.2.2 重交通流方向在使用潮汐车道,轻交通流方向在去掉潮汐车道后,通行能力应能满足各自交通需求。
1.2.3 重交通流的流量方向分布系数k>2/3,其中,k 为方向交通流的分布系数,为不同方向断面流量。
随着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日益加剧,潮汐车道已经在一二线城市进行了广泛应用。杭州市结合钟摆式、向心状潮汐交通的特征在曙光路、保俶路试点潮汐车道组织,采用2 个车道的潮汐车道和磁吸式道钉隔离的全新交通设施,灵活调节路段和路口上的潮汐车道分配,相继共设置了20 条潮汐车道;济南市在旅游路中段用“拉链车”开辟晚高峰(17∶00~19∶00)潮汐车道,非潮汐时间段,道路维持单向3 车道,水马隔离墩放置于道路中间双黄实线内;晚高峰开始前和结束后的半小时里“拉链车”上路作业,将水马隔离墩由中央双黄线之间向南移动一个车道,东向西方向变为4 车道,西向东变为2 车道。此外,在北京、深圳、武汉、兰州、东莞等多个一二线城市也相继设置了潮汐车道[1]。
在潮汐车道起点处设置龙门架,上面设置指示标志及交通信息诱导屏,过往车辆按照诱导屏指示信息进行选择车道。交通信息诱导屏信息转换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屏闪,提示驾驶员要进行车道转换;第二阶段,清空期,潮汐车道上方的诱导屏两面均变为红色的禁入标志,并持续2min 以上,此时仍位于潮汐车道上的车辆需要尽快驶离,未驶入潮汐车道的车辆禁止驶入;第三阶段,转换为正常状态,驾驶员按照诱导屏指示信息选择车道。两个龙门架上的诱导屏变化同步进行[2]。
望江西路为连接合肥市高新区与主城区的一条重要的东西向主干道,高新区为合肥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内企业密集,提供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但是居住用地稍显不足,早高峰期间大量员工自东向西由主城区前往高新区上班,晚高峰自西向东由高新区返回主城区。枫林路是连接长江西路与望江西路的关键道路,也是望江西路拥堵的关键节点。现状车道为双向八车道,虽然在交叉口均进行了交叉口渠化拓宽,但是由于交通量大,交叉口排队长度已延伸至路段中间,早晚高峰期间重交通方向排队已由点状拥堵变成长线式拥堵[3]。通过交通调查,望江西路(浮山路-枫林路)段早高峰时,由东向西交通量2843(puc/h),由西向东交通量1013(puc/h),重交通方向系数K=0.74;晚高峰由西向东交通量2134(puc/h),由东向西交通量863(puc/h),重交通方向系数K=0.71,且枫林路东进口左转交通量少、浮山路东进口左转交通量大,且沿线开口较少,潮汐车道设置条件较好(见表1)。
表1 现状交通运行状况表
早高峰期间,路段南北半幅车道数由南4 北4 变为南3 北5;枫林路东进口禁左,原左转车道变为直行车道并进入潮汐车道,在下个路口即浮山路交口左转驶出潮汐车道。晚高峰期间,路段南北半幅车道数由南4 北4 变为南5 北3;浮山路西进口禁左,原左转车道变为直行车道并进入潮汐车道,在下个路口即枫林路交口左转驶出潮汐车道。在交叉口处同步设置门架式可变信息标志板,在高峰期和平峰期分别显示不同的车道信息,指引驾驶员驶入正确的车道[4](见图1)。
利用VISSIM4.3 对望江西路早晚高峰的潮汐车道方案进行仿真。其中,数据采集周期为10min,早高峰取6∶00-8∶00,晚高峰取18∶00-20∶00,以平均行车车速、平均排队长度、平均每车延误为评价指标。根据望江西路潮汐车道改造方案,导入至VISSIM4.3 软件中建立仿真模型,输入早晚高峰交通量后仿真运行,得出仿真结果如下:
表2 平均行车车速对比表(单位:km/h)
表3 平均排队长度对比表(单位:m)
表4 平均每车延误对比表(单位:s)
通过仿真结果对比可以得出,设置潮汐车道后,早高峰时,望江西路东向西方向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均有提升,延误水平和平均排队长度有效降低,同时西向东方向虽然延误水平、排队长度、行车速度有所增加,但仍满足其交通需求;晚高峰时,西向东方向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均有提升,延误水平和平均排队长度有效降低,同时东向西方向虽然延误水平、排队长度、行车速度有所增加,但仍满足其交通需求,因此通过设置潮汐车道,可以有效缓解望江西路早晚高峰的潮汐拥堵情况[5]。
本文在当前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从潮汐交通特性入手,并以合肥市望江西路为例,通过VISSIM 仿真分析,从平均行车车速、平均排队长度、平均每车延误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得出设置潮汐车道后重交通方向拥堵情况显著改善,轻交通方向交通需求依然可以得到满足,从而验证了设置潮汐车道对于最大化利用、分配、盘活有限的道路资源,从而缓解道路拥堵、降低出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