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导游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讨

2021-03-22 02:22张绍琛
当代旅游 2021年36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都江堰导游

张绍琛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提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各高等学校都提升了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1]。但是,在此过程中存在课程思政表面化、思政元素强行植入等问题,使得“课程思政”变为“思政课程”,也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2]。五年制高职导游专业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全面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迫在眉睫。

一 五年制高职导游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满足导游行业的职业需求

导游作为旅游业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对高素质导游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导游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导游人员的职业素养。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文化自信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每位导游必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在专业课程中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导游行业的职业要求,并产生职业认同,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二)学生人格培养的教育需求

五年制高职导游专业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学制五年。作为初中毕业生,五年制高职导游专业学生年龄较小,自律性差,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其可塑性较强[3]。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好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导游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成长,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创新实践、团队合作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4]。

二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简介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五年制高职导游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总学时为68学时。课程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总目标,以夯实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信为主旨,通过梳理我国主要旅游资源类型,学习我国各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概况,分析各旅游区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特征,并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旅游区旅游资源之美,提高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引导学生主动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5]。

三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一)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导游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教学设计,首先要对原有的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增加思政教学目标[6]。

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了解我国各类旅游资源形态特征及在我国的空间分布;掌握地图读图方法;掌握我国各旅游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及其旅游资源特征;熟悉我国各旅游区精品旅游线路。能识别我国各类旅游资源类型,并能简要介绍其旅游资源特色。能分析我国各类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能辨识其旅游区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能欣赏且简要介绍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并能设计富有特色的各旅游区旅游线路;能够撰写我国各旅游区概况和主要景点讲解词。

思政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有机统一,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通过思政教育能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内涵,逐步增强文化自信;能遵守客观规律与科学精神,诚实守信,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能对我国各类旅游资源特色做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和分析;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旅游资源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深入挖掘课程可融入的思政元素

首先,分析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找出可以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其次,确定切入的具体内容,设计好切入的具体教学方法;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微课中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环节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思政育人目标[4]。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从地理视角学习中国主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成原因和特点,课程集中展示中华大地多样的旅游资源。因此,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充分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每堂课的教学当中。

(三)选择适当的思政教学方法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图示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和实地考察法等。

图示法: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有分布地图、景观图等常用地图。教师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并在教学中展示地图。在展示地图过程中,要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在展示故宫的空间布局图及景观图时,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感受600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培养文化自信的意识。

情境创设法:通过引入或创设一个情境,构建一个形象生动的工作或生活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家国情怀。比如在讲授我国古代伟大的治水工程都江堰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分析都江堰修建的原因、创设“如果你是李冰,你应如何治理岷江水患”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还原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过程,挖掘都江堰修建过程中所蕴含的治水理念,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充满智慧的人水共生的治水理念。

小组讨论法:按照班级规模,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课程过程中围绕课程内容抛出讨论题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促进,利于形成创新思维[7]。

实地考察法:带学生到某景区实地,现场教学,学生能够亲身实践,很直观、形象地掌握有关知识、程序、方法和技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实事求是、团队协作精神。比如,在学习古典园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结合苏州当地丰富的古典园林旅游资源,可以带学生到苏州的园林景区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高超的造园艺术和充满智慧的造园理念。

(四)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目前,在读的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没有太大兴趣。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首先,可以利用职教云、超星、云课堂等智慧平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平台上的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投票、弹幕等功能组织课堂教学、开展教学互动环节。其次,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趋势,因此进行课程思政也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融合进行。线上利用职教云、超星等智慧平台,上传微课视频、扩展材料、在线题库等进行思政教育;线下主要利用教师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旅游路线设计等形式进行思政教育。最后,还可通过VR技术让学生足不出户领略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感受中华大地之美,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感。

四 课程思政实施案例

本课选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古代水利工程,结合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导游专业特点,将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基础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对接导游专业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将教材进行细化,重新整合,将都江堰作为古代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进行重点讲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都江堰的修建原因,掌握都江堰主要的结构功能和重要价值;掌握都江堰修建过程中所蕴含的“人水共生”的治水理念。能够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讲解,将中华民族充满智慧的“人水共生”治水理念和治水方法传递给游客。

思政目标:通过对治水典范都江堰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实施(见表1)

表1 教学过程实施

五 结语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将传授课程专业知识、导游职业技能培养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全局观、文化自信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认识到作为导游专业的学生要有主动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采取多种授课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并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都江堰导游
拜水都江堰
彩铅画《锦鲤》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黄希川
旅游地理
巧用诗词,增添旅游地理教学的魅力
拜水都江堰
网约导游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