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春阶 魏媛媛
回眸百年,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一竿竹,一直凌云常青,气节凛然。面对他,我们想起王安石的《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他叫李竹如,是中国抗战史、中国新闻史上的烈士,也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史上职级最高的烈士。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他主持起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他赍志而没,时年仅37 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利津县地处黄河尾闾、渤海湾畔,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在县城东北2.1 公里处,一个小村子叫庄科,1905 年1 月5 日,李竹如就诞生在这里。
李竹如原名李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他早年丧父,家境不好,但寡母坚持送他读书。童年时,他在家乡读完了小学,1922 年到1925 年,在惠民第四中学读初中。在那时,王尽美、邓恩铭等共产主义先驱正在山东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1925 年夏季以后,李竹如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和济南上高中。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李竹如,每逢回家度假,就向村里的青年学生和儿时的同伴讲天下大事,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前途,传播反帝、反封建、反对旧礼教的新思想。
有一年春节,李竹如在家门上贴了“马列传天下,世界要大同”的对联,封闭的小村,被这副对联震得颤抖。乡亲们在懵懵懂懂中,似乎从李竹如身上发现了某种新鲜的东西,而直到若干年后,才真正发现李竹如身上独有的光泽。
这种新思想的传播与利津县是山东省第一个解放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27 年春,李竹如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之,他创办了《竞进》周报,开始了一个革命宣传家的生涯。
李贻萼是什么时候改成李竹如的?从我们占有的资料看,没有具体时间,应该是从他的世界观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候,也就是他投入党的怀抱的时候,就像王尽美改名一样。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921 年春,他与邓恩铭等人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 月,他们一同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后,王瑞俊写诗明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并由此易名“王尽美”,抒发了为劳苦大众过上尽善尽美生活而奋斗的信念。
我们有个大胆的猜测,李贻萼参加革命,嫌名字过于文弱,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他想到了竹子的意象,竹如,如竹,要像竹子一样,“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仍虚心”。而易名的李竹如,果然如一竿翠竹,气宇轩昂地矗立在中华大地上。
他最早的革命履历是个报人。先是在晋东南创办了我党抗日根据地的第一张报纸《中国人报》。1939 年5月进入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先后任第一纵队民运部长,中共山东分局民运部长、宣传部长、政府工作部长,山东省参议会秘书长、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省政府)秘书长,并兼《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新华社山东分社第一任社长,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理事长,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等职。1942 年11 月2日,他在对崮山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黎 青/图
我们不能忘记,1939 年底,时任中共山东分局民运部长的李竹如代表分局到《大众日报》社主持研究纪念创刊一周年事宜,他提议并亲自起草电报稿请毛主席题词。几天后,毛主席从陕北用电报发来了题词:“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毛主席的题词既是对《大众日报》采编人员的希望与鞭策,也是对抗日军民的庄严号召与指示。
我们不能忘记,1940 年初,李竹如同志担任了分局宣传部长,并兼任《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从一开始,他就以坚定的党的立场和清晰的新闻理念主导办报,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抗战三年来的宣传鼓动战》和《光荣的历史与光荣的任务——为九一记者节而作》等文中,这些珍贵文献分别发表于1940年的《大众日报》上。他说:“抗战中的新闻记者不应仅仅是一个宣传家、鼓动家与社会教育家,并且应成为一个组织者、督促者与指导者,他比任何时期都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
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报纸,也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新闻记者,‘抗战和进步’应当成为今天中国新闻记者所共有的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坚固地团结起来,并接受进步政党的领导,才能胜利地担负起光荣的时代责任。”
“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报纸,也从来没有无立场的新闻记者。”这两句话成为《大众日报》每一位记者的座右铭,也成为这张鲜血染红的报纸永远抹不去的印记。作为管委会主任的李竹如,还亲笔撰写社论和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 年11 月到1941 年5 月,他在《大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12 篇,计8 万多字,至于不署名的社论和专论就更多了。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郑燮的诗句,是不是潜移默化地影响过李竹如?1940 年7 月,李竹如作为代表,出席了山东各界人民联合大会,并具体负责大会的组织工作。他在会上作了《战斗中的山东人民》的报告。在报告中,他的一番话意味深长:“严防群众领袖的自高自大或自满,严防其脱离群众、防止其新官僚主义的生长。要使得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都能够正确地了解:在你能够代表群众、为着群众的时候,群众可以将你高高地举起,但是当你脱离群众、不能为着群众的利益的时候,群众也可以重重地将你放下。”
鉴往可以知今,追先为了怀远。联系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水覆舟。高高地举起,还是重重地放下?每一位党员干部,看到李竹如发自肺腑的话,不可不深长思之。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强调的,共产党的干部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不要做官当老爷,在这一点上,从政者从一开始就要想清楚,而且要终身牢记。
一根普通的竹子,经过手工艺人的用心打磨,华丽蜕变成惊艳千年的乐器——竹笛。有道是,竹笛在握,空灵磅礴,开口即脆。而81 年前,李竹如也吹出了高亢昂扬、穿云裂石的一曲。1940 年7 月,山东省抗日民主政府——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李竹如当选为委员和文教负责人。1940 年11 月,山东根据地的临时参议会相继讨论通过了《山东省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等有关财贸、教育和减租减息等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条例,这些都是李竹如组织起草的。其中《人权保障条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权保障条例。其中规定“凡中华民国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职业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等;还根据山东的实际情况,规定“凡人民因犯罪嫌疑有逮捕之必要者,非持有逮捕状不得逮捕之”等。《人权保障条例》经临时参议会通过后,1941年1 月22 日,在《大众日报》上全文发表。这个后来收入《世界人权约法总揽》的条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人权保障条例,也是我党组织制定、并公开发表的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
“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襟和傲岸姿态,这难道不是李竹如的素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