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品的社会意涵表达

2021-03-19 20:50蔡志鸿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肖像画

摘 要:文章通过探寻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地域、文化背景及绘画人类学的基本要义,重点阐述如何将人类学的社会意涵隐藏在绘画作品之中,以此探索更多的绘画与人类学之间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之路径。

关键词:人类学绘画;绘画人类学;肖像画;社会意涵

笔者自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在研究人物肖像画创作,2011年到中国油画院研修班深造。2017年又参与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油画肖像画创作高端人才培养项目”研修班,结业后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作品。到2019年,受国家大剧院的委托定制,笔者创作了两幅著名音乐家的肖像。肖像画是笔者主要的绘画题材和研究对象。

2019年5月,笔者受邀参加了云南大学的研究项目会议。该项目主题是彝族“虎日”民间禁毒的人类学研究回访,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云南大学特聘魁阁学者著名人类学家庄孔韶组建的绘画人类学创作团队负责调研。此次会议在云南大学召开,两天后人类学田野调查与写生采风在宁蒗开始进行。根据项目的研究任务,笔者被安排为彝族民间禁毒的志愿宣讲员——莫色布都先生创作肖像,此外还要为彝族家支下的女青年和小孩创作肖像,共有四幅写生创作任务。

一、绘画人类学研究成果展示

2019年11月30日由云南大学主办的“人类学跨学科研究与实验——绘画人类学国际研讨会暨人类学绘画展”在云南民族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画展以彝族民间禁毒“虎日”为主题,通过绘画作品展示近年来国际人类学绘画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出席本次活动的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有乔治·马库斯(George E.Marcus)、迈克尔·费彻尔(Michael M.J.Fischer)、庄孔韶等。中国画家代表有朝戈、林建寿、胡继宁等。

开幕式安排了纪录片《虎日》的展映、彝族民间禁毒宣传员——莫色布都《回来吧》宣讲展演等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节目,还应用了新媒体直播的方式。画展作品收集来自中国、德国、美国、法国、挪威、南非等国家的人类学家及画家的优秀作品,作品主题鲜明,对于人类学学科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笔者参与了本次的国际研讨会及画展活动,其中油画作品《莫色布都》(图1)荣获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颁发的“优秀学术作品”奖。

著名人类学家庄孔韶教授与画家林建寿于1998年相识,于1999年开始合作研究后提出“绘画人类学”的概念。绘画人类学旨在以人类学的视角,就绘画群体、构成、风格、艺技、展示、流通进行整体性研究。近年来常见的研究关注各种绘画群体(含少数民族画家群体)在画廊与商业运作过程中的主题性问题,而画家也因携带其(族群)认知、哲学与意识形态,进而展示其画作的政治、社会与艺术倾向。迄今为止,庄孔韶教授的绘画人类学团队开展创作与研究已有20年头。

二、绘画作品的社会意涵呈现

本文将以笔者参加此次画展的四幅作品为例,讲述在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地域、文化特征背景下的绘画创作,以及如何将人类学的社会意涵隐含在其中,以此探索更多的绘画与人类学之间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之路径。

彝族是崇尚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宁蒗,是中国贩毒非常猖狂的地方(宁蒗邻近缅甸,地处山区),这里是非常重要的跨国贩毒通道,连村里的小卖部都贩卖毒品,男人们则比女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毒品。这对家庭甚至家族来说是毁灭性的,所有的钱财、家产甚至生命都会因此而丧失。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文明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就要知道多神教或偶像崇拜一定曾是人类最早、最原始的宗教。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游牧和定居并存,笔者认识的这里的朋友们很善于言谈交际,性格豪爽大方,乐于助人。笔者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体验他们的族群生活方式,观察他们的肤色、脸型、步态,思考具象和抽象画法的运用。庄孔韶教授对云南宁蒗地区彝族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虎日》彝族民间禁毒纪录片(庄孔韶教授的影视人类学重要作品),以及笔者在此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以及彝族人类学研究专家关于彝族文化隐喻的讲座学习和田野调查工作,为笔者创作“虎日”题材的人物画创作提供了人类学思想意涵表达的强有力的支撑。

油画《莫色布都》是笔者在宁蒗地区现场写生的作品。回到厦门后根据所熟知的人类学视野下关于莫色布都的事迹进行了再调整。他是宁蒗彝族地区一名出色的民间禁毒志愿宣讲员,曾经作为彝族翻译工作者到过人民大会堂。画面中笔者有意露出他左手上的手表,以暗喻时间对于一个民间禁毒宣传工作者的紧迫性,因为毒品时时刻刻在危害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全。而左右手的动作安排则暗示他对于民间禁毒宣传工作的决心和毅力。后背景选择的是彝族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房子的门窗。 画面中正对着的是莫色布都和后背景中黑暗的屋子,以此暗喻他的宣传工作给吸毒的家庭带来光明,也借此暗喻他对于毒品宣传工作的“到家”程度。为莫色布都造像是对他的职业工作的肯定和鼓舞。

作品《彝族女青年》(图2)更多地展现了宁蒗彝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乡土风情、服装、器具等特色。笔者选择了深色背景、深色裙子以此来凸显服装中红、蓝色彩的冷暖对比。黑色帽子和深色背景有效地凸显了彝族知识女青年有别于普通民众的肤色特征。又通过脸上的高原红,表现彝族人民所生活的高原地域特征,以及她面对着一个陌生的男画家,第一次做模特所带来的紧张害羞又故显自如的神情特征。这幅作品也是在现场写生,回厦门又根据画面的效果进行调整后完成的。

《彝族小男孩》和《彝族小女孩》这两幅作品也是通过现场写生,加上后期创作完成的(前三幅作品均入编庄孔韶教授的《绘画人类学》专著,分别于第243、247、248页)。这两幅作品笔者有意地采用了深色背景,借鉴了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画作强烈的光影画面效果。借用画面中照在少年、少女脸上及身上的强光,来暗喻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于少年。

三、跨學科合作实践的意义

我们知道,在学术界里每一门学科的研究都有它的专业性和局限性。跨学科合作可以弥补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性。但是跨学科研究有它的难点,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研究的人员钻进其他学科的研究当中,还好有庄孔韶教授的带领,使得我们在人类学领域的研究在短时间内事半功倍。

绘画艺术种类繁多,而油画作为一种西方重要的绘画形式语言与材料的表现方式,具有西方的历史传统和信仰背景。人类学同油画一样也是“中体西用”的产物,而人类学作为一种研究人和文化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问,同时人类学也是研究人类情感的一种工具。它更像是一个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可以使绘画作品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当人类学碰到油画时,似乎是血脉相承。

人类学与绘画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开辟另外的研究路径,取得本学科研究的有效补充。绘画的规律和功能可以使人类学学科的研究增加一个渠道和角度,而人类学学科的视野和知识使得绘画的研究以及作品所呈现的社会意涵更加富有深度。

四、结语

“绘画人类学国际研讨会暨人类学绘画展”在中国的举办,以及中国绘画人类学研究成果的成功展示,确立了庄孔韶教授带领的中国绘画人类学创作团队在国际绘画人类学学术研究上的地位。本文以笔者的“虎日”主题肖像画作品为例,重点阐述在人类学田野工作及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的帮助下,绘画作品所体现的深刻社会意涵,以此探索绘画与人类学之间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之路径。跨学科合作研究的目的如同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协同发展一样,都是为了使整个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孔韶.绘画人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艾伦.哲学的盛宴[M].刘华,编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3]林建寿.人类学对于绘画的适用性:我的《守望者》系列作品阐述[J].大众文艺,2017(15):105.

作者简介:

蔡志鸿,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系教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研究方向:绘画实践与人类学。

猜你喜欢
肖像画
曾鲸与汉斯·荷尔拜因肖像画比较研究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肖像画
硬币上的肖像画
为什么钱币上多肖像画
为什么中国的肖像画叫“写真”?
肖像
英国画家L.S. Lowry肖像画创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