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 (辽宁 沈阳 110101)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为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随机抽取在本院治疗的88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实施CT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准确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CT检查诊断出不同部位病灶共59个,核磁共振诊断出不同部位病灶共83个。核磁共振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核磁共振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诊断价值高于CT,应用价值较高。
脑梗死是指由于患者脑组织突然停止供血或者血流急剧减少,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引起脑组织软化、坏死。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脑梗死发病率逐渐上升[1]。在脑梗死中多发性脑梗死最为严重,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患者出现失语、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因此早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及定位尤为重要[2]。对于早期脑梗死患者,确诊后给予积极药物干预对预后意义重大,但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一般诊断方法无效,容易产生误诊。本文主要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为提高早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率提供合理的参考,详细报道如下。
2018年1月~2020年1月,随机抽取在本院治疗的88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2例(59.09%),女性36例(40.91%),年龄54~74岁,平均(63.98±3.54)岁。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协议。
1.2.1 CT诊断方法
本次研究CT诊断采用GE64排螺旋CT机,同时在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以及相关提示,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设置扫描参数电压为120kV,电流为380mAs,层厚、层间距均为5mm。CT检查过程中,患者均采用仰卧位,下颌微微向上抬起,双手放平于两侧,采用头先进方式,颅顶与枕骨大孔之间为扫描范围,在检查线和眦耳线平行后实施扫描[3]。
1.2.2 核磁共振方法
本次研究核磁共振采用GE1.5T超导核磁机,同时在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以及相关提示,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患者均采用仰卧位,检查中仰卧位,选择头颈项圈,对患者进行常规平扫,扫描系列包括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对应的序列有T1WI、T2WI、STIR以及T2ELAIR[4,5]。
CT检查与核磁共振完成后,由本院一位影像科医师于一位临床医师共同阅片,并作出诊断结果。观察指标包括两种诊断方式的病灶位置诊断情况以及两种诊断方式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情况。
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即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所有的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CT检查诊断出不同部位病灶共59个,核磁共振诊断出不同部位病灶共83个。核磁共振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两种诊断方式的病灶位置诊断情况(个)
核磁共振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2。
表2.两种诊断方式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临床上对于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其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情况密切相关[6,7]。脑梗死是因为脑部血流供应骤然下降、供应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导致脑细胞大量凋亡或坏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脑梗死具有死亡率、致残率高,且并发症较多的特点,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诊断以及治疗,可能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甚至出现偏瘫、失语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目前临床工作中大多通过核磁共振成像以及64排螺旋CT对脑梗死进行诊断,其中CT扫描可以利用不同射线对患者各个部位进行较为详细的检查,且图像比较清晰,能够比较完善的反映患者机体组织吸收射线的情况[9,10]。CT检查能够有效反映患者各部位的病灶情况,但是存在边界不够清晰,且有一定的占位效应的情况。核磁共振则是利用脑细胞与脑细胞核内氢元素之间的共振成像,反映脑细胞的活动状况[11]。不同检查、诊断方式其检验结果也不尽相同,而对于早期脑梗死患者,需要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方式。本次研究表明,CT检查诊断出不同部位病灶共59个,核磁共振诊断出不同部位病灶共83个[12,13]。核磁共振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核磁共振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于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诊断价值高于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