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评价丝线联合钛夹在腹腔镜急性亚急性胆囊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急性期、亚急性胆囊炎胆囊管增粗患者116例作为文本研究对象,全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根据胆囊管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作2组,参照组58例患者行胆囊管钛夹锁闭方式治疗,研究组58例患者行丝线联合钛夹结扎胆囊管方式,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生活质量等应用效果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接近,P>0.05;研究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且手术治疗有效率93.10%高于参照组70.6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0%低于参照组的20.69%,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价分值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丝线联合钛夹在腹腔镜急性亚急性胆囊切除中的应用效果在本文中得以论证,促进手术顺利完成,安全性高。
多数情况下,临床会在急性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急性期指的是患者发病24~72h以内,然而有些患者难以在急性期内进行手术而过渡到亚急性期。此时往往由于胆囊扩张而增加胆囊壁的张力与压力,导致水肿增厚,呈现出胆囊三角不清或冰冻状[1,2]。这在慢性胆囊炎中发生率较低,主要是急性或亚急性期时,患者由于炎性表现而导致胆囊管增粗的概率较高,这就使得手术难度增加,且中转开腹率居高不下。目前临床对于胆囊管增粗的处理无统一的方式与标准。从经济、实用这一角度来考虑,本院主张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并结合丝线、钛夹方式处理。基于此,本文结合本院收治的急性期、亚急性胆囊炎胆囊管增粗患者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分组采用胆囊管钛夹锁闭方式、丝线联合钛夹结扎胆囊管方式予以处理,主要就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现作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急性期、亚急性胆囊炎胆囊管增粗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根据胆囊管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作2组,参照组58例患者行胆囊管钛夹锁闭方式治疗,研究组58例患者行丝线联合钛夹结扎胆囊管方式。纳入标准:手术前采用B超、MRCP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胆囊水肿,且伴有体积增大、壁增厚、双边增等表现,胆囊颈部存在结石嵌顿现象,但肝总管、胆总管无明显结石。患者在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具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合并其他重要脏器严重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差,难以配合研究工作正常开展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参照组:男女比例36:22,年龄28~71岁,平均(50.12±16.62)岁,胆囊管直径3~5.9mm,平均(4.49±0.54)mm,其中胆囊炎发作时间超过72h亚急性期患者27例,胆囊炎发作时间72h以内急性期患者31例;研究组:男女比例35:23,年龄29~70岁,平均(49.94±16.73)岁,胆囊管直径6~8mm,平均(7.18±0.37)mm。其中胆囊炎发作时间超过72h亚急性期患者26例,胆囊炎发作时间72h以内急性期患者32例。除胆囊管大小指标外,其他如性别、发作时间等两组患者的临床信息数据来看,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性强。
全体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运用三孔法,于患者脐下行1切口建立气腹,设置压力为13~14mmHg范围之内,再将镜头置入后对于腹腔、盆腔进行观察。如腹腔内存在粘连情况,应当在剑突下方戳孔,将腹腔粘连分离后,于锁骨中线、右侧肋下缘交点下方2cm处将操作孔置入,不必过度分离粘连,与附近组织粘连可采取电钩进行分离,处理时应避免对周围脏器产生损伤;如胆囊内存在高压或胆囊壁水肿情况,应首先进行穿刺减压处理后,再找到胆囊、胆管交界位置,以电钩解剖胆囊后三角,再使用吸引器头、分离钳将胆囊壶腹、胆囊管附近的脂肪以及结缔组织行钝性刮除,严格执行“冷分离”的原则,将胆囊后三角分离后敞开前三角,参照组58例患者行胆囊管钛夹锁闭方式处理,研究组58例患者行丝线联合钛夹结扎胆囊管,尽可能在安全平面上进一步明确“三管一壶腹”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距离胆囊管、总管汇合位置约5mm处通过4号普通丝线,于镜下运用三孔长线打结法进行打结,再将胆囊管结扎,从而将胆囊管宽度明显缘缩窄,运用钛夹将胆囊管夹闭,同时夹闭远端胆囊管,最后以剪刀离断胆囊管。之后继续使用吸引器关将胆囊前三角脂肪、结缔组织等予以小心分离,再游离出胆囊动脉,通过钛夹夹闭,以电钩离断。
(1)对于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
(2)对于2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
(3)对于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综合判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层次。通过治疗,患者的发热、腹部疼痛、闷胀等不适症状完全消失,切口愈合良好,未产生并发症可判定为显效;通过治疗,患者的发热、腹部疼痛、闷胀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手术切口已逐渐愈合,有轻微并发症状可判定为有效;通过治疗,患者的发热、腹部疼痛、闷胀等不适症状依然存在,手术切口迟迟不愈合,伴有严重并发症可判定为无效;
(4)对于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疼痛、切口感染、出血等;
(5)对于2组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通过本院自制的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予以评价,调查表涵盖疾病认知、治疗态度、自理能力、心理状态4个方面,每项评价满分为25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良好。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记录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核算并处理,计量类型资料、计数类型资料分别经均数±标准差(±s)、例数(%)表达,并以t、χ2检验,P<0.05为两组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接近,两组间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s)
表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s)
images/BZ_15_1252_2626_2268_2782.png分组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参照组 58 49.93±10.32 23.87±5.06
如表2所示,研究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两组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s)
表2.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s)
images/BZ_15_1252_2973_2268_3129.png分组 例数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住院时间(d)参照组 58 25.93±4.32 4.87±1.06
如表3所示,研究组的手术治疗有效率93.10%高于参照组的手术治疗有效率70.69%,两组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3.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判定[n(%)]
如表4所示,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0%低于参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69%,两组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n(%)]
如表5所示,研究组的疾病认知、治疗态度、自理能力、心理状态4个方面生活质量评价分值高于参照组,两组间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评价(±s,分)
表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评价(±s,分)
images/BZ_151_1253_1955_2268_2112.png组别 例数 疾病认知 治疗态度 自理能力 心理状态参照组 58 16.28±3.35 17.34±2.41 15.38±1.27 18.19±3.26
胆囊管增粗一般指的是直径在4mm以上的胆囊管,其增粗、增厚与胆道内压力升高、胆囊管结石嵌顿等因素关系密切,通常发生于胆囊急性炎症期或亚急性炎症期[3]。近年来,腹腔镜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随着高清视频的广泛应用,不断打破手术的绝对禁忌症,如急性胆囊炎并发胆囊管炎性增粗时虽存在肝胆变异情况,但仍可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而且安全有效[4]。
从研究结果来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接近,这反映了丝线联合钛夹结扎胆囊管方式不但方便运用而且不会产生逆势,其具备经济适用性原则,同时有效避免胆囊管较粗,钛夹难以夹闭这一缺陷[5]。研究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且手术治疗有效率93.10%高于参照组70.6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0%低于参照组的20.69%,研究组的疾病认知、治疗态度、自理能力、心理状态4个方面生活质量评价分值高于参照组,以上均说明了丝线联合钛夹结扎胆囊管方式可促使手术安全、有效的进行,安全性更高,让患者获得更为良好的治疗体验。
综上所述,丝线联合钛夹在腹腔镜急性亚急性胆囊切除中的应用效果在本文中得以论证,促进手术顺利完成,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