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涵,邓寒松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乡村废旧物件的审美性利用研究不多,更多是从其社会意义和环保的视角论述废旧物品的价值,如:谢慧就废旧物品改造和绿色设计结合,让公众意识到物尽其用的意义方面进行了探讨;苏会杰重点对旧物改造的技术手段和创新性设计方法有详细阐述,目的是让人们真切体会设计的意义和作用;伍星等谈了旧物改造的艺术价值和时代精神,强调环保理念与创意实践的高度统一等等。这些研究鲜有涉及从审美性再造设计利用角度出发,本文结合设计实践,就再造设计利用方面论述其审美价值和功能性融合的可行性及设计利用方法,对丰富乡村景观空间的肌理效果进行有益的设计尝试。
废旧物件的品种繁多,各种形态和材质复杂,从用途、功能、材质等都难以进行绝对分类,本文仅对常见的物件以功能用途进行归纳,即生活物件有家具、陶罐、磁器、竹木石器皿、塑料器皿、酒瓶油壶、自行车等。农耕物件有风车、各类农具、土推车、农用车辆、五金配件等;乡土建筑材料有竹、木、石、土砖、陶瓦、烧结转、水泥砖;建筑元件有门、窗、石条、梁柱、各类材料的雕刻[1]。针对以上常见废旧物件沿着审美性的设计思路利用,均可在乡村景观空间体现其应用价值。
废旧物件的应用要区别于常规设计模式,首先要明确应用的范围,废旧物件宜用在乡村环境造景及园林设施、庭院美化场景中,在这些场所的应用设计中要摒弃“百年大计”的常规应用思路,允许使用物件的自然性坏损比新物件周期短,有安全隐患和需耐久功能的设施场所尽量使用新材料。树立实用融合审美性,发掘废旧物件的美学价值或特性服务环境的理念。从二次利用的角度出发,掌握艺术的设计方法,才能呈现废旧物件的美学应用价值。
乡村景观空间的造景、景观设施、景观铺装、文化小品等适合采用废旧物件。这些材料物件经历了时间、风雨的洗礼后表面没有了原始的光泽,有的甚至产生了丰富的肌理印记,竹木天然材料类的内部纤维变的疏松,甚至是腐朽了,所以首先要甄别其可用性,其次要根据其形态、色彩、肌理设计用途。再者,要根据所选材料物件确定创意形式和主题,这样设计效果将事半功倍。为此,遵循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整体与比例、节奏和韵律、变化与统一的美的创作法则和点线面的造型方法去创意组合,才能产生审美性的新形式。
本着万物皆可分解、重组的设计思路研究分析废旧物件的形态、材质、结构、品相,预设可产生最理想的造型效果,再确定放置的场所和表现的形式。大多数物件根据结构有序分解后、各单元构件都能表现出一种新的造型审美或奇特的形态意象,部分构件可以独立成型,几个部件也可以重构成型。重组的过程要针对原物件打破常规复原模式,大胆突破原形态的创作思维,紧紧围绕创作思路去塑造审美对象[2]。如对一个旧木水桶的利用:精致的园柱型的木作表面呈现清晰的木纹肌理,褪却了光泽的木灰色彩透着朴实、本真的生活气息,假设直接用来做盆栽,那桶耳的造型会影响花簇的完整性,这时可以从分解、重组的思路去改造它:①把桶耳齐桶沿口切割掉,保留底和桶身,做成一个桶身花盆;②将木桶竖向分解成三部分,即两个木板围合的圆弧,中间桶耳提梁部分,拿掉桶耳不用,将两个半圆弧重新高低错落10~15cm 拼合,用旧木板封住错落的透空部分,抬升的半部分底部用两个青砖垫实,这样罐满种植土后种植草本花卉,鲜艳的花簇和旧木肌理形成质感对比,两个半圆体高低组合体现了型的统一和变化,整体效果就有了精致的园艺美感。
废旧物件是生活的见证和记忆,是时间的遗存,是农耕文化的物质性遗存,更是乡村文化符号。在时代性的乡村改造大背景下,现代化工业文明成果将乡村塑造成了格式化的版本,传统乡村文脉渐行渐远。废旧物件的再生创意和模仿生活、生产、文化、场景等设计就显得极其必要。情景再现和模仿创意,要本着抽象化的造型原则,重在表现“情”“意”“境”,避免刻意追求表面形式的“象”而落入粗俗。设计的重点放在怎样挖掘废旧物件本身的美学价值去创造新的审美对象,并表现文化内涵才是情景再现和模仿的出发点[3]。假设面对一组房屋拆卸下来旧梁柱木料,由于材料体量大,可以设计大场景大景点,如利用它创作一组北方农村碾磨的场景:用最大的木料按适度的尺寸切割成石碾磨状,然后用一根能延伸至推磨距离的金属杆横向固定在木碾上,再在横向延伸出来的杆子边用木桩创意两三个木偶造型的小孩做推磨状的动态人物,人物的造型根据设计的动态,无须具象,形能达意即可,金属角码固牢木桩组合。这样就再现了一幅趣味生动的生活场景,场景效果既再现了乡土文化习俗,又让人能够回忆儿时玩乐的情景,总体给人以乡村生活的情趣美感受。这些方法的应用不拘于某一种或某一类材料,根据设计目标更多的是多种物件、多种材料的组合运用模式,更能表现旧物材料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4]。
(1)形态之美:设计利用的前提要分析挖掘各种废旧物件形态的美学价值,不同类型的材料,不同材质的物件都表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甚至同一类材料都具有风格迥异的质地和面貌,如旧石磨、石臼表面肌理粗糙,色彩灰暗凝重,具有质地坚硬厚重的美感;失去光泽的旧瓷器皿细腻光华,有温润、平实的美感;旧的竹木家具能让人产生亲和感,产生回味的美感;发白的旧木板,肌理自然沧桑,感知到一种天成的和谐之美;废旧灰砖块、陶瓦经过风雨洗礼表现出沉着、坚毅的美学品质,蕴含着乡土技艺美[5]等等。这些废旧物件本身都有丰富的审美意蕴。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利用这些美学因素创作乡村场景的形式美。
(2)形式美:营造形式美的废旧物件景观,能最直接的表达其审美要素,而形式美要借助这些材料物件的形态、肌理、色彩,依靠美的法则规律,运用基本的点、线、面造型要素组合创意出具有审美意蕴的场景、小品或设施。组合创意指不同类型或不同形态的废旧物件创意单元小品、景观,也可以是整体性组合营建某一景观空间场所,分类材料的大小、色彩、质地、肌理,然后确立其具体用途,按一定的施工工艺塑造利用。安全性能、坚固耐久性要求高的场所不宜使用废旧材料,有污染性、腐蚀性风险的旧物件也不适合再次利用[6]。组合应用的目标是实现审美性、经济性、实用性和文化性,是艺术再造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利用的效果要服务乡村环境,丰富空间肌理。
图1 实景效果(图片来源:实景拍摄)
如图1 所示,该庭院平面面积178m2,是乡村民民宿庭院的一个区域,本着废旧物件利用改造的理念,塑造田园风光的审美意象。主要设计措施是采用旧灰砖块铺装路径、灰色碎石铺地;竖向设计旧木料支撑的瓜棚、形象槽门柱和稻草覆盖的休闲茶饮亭空间;有陶罐涌泉小品、旧木板桌凳、点缀放置旧柱基石、轮胎园艺小景等。地面碎石、砖块和竖向造景的木材、稻草形成了强烈的材质对比,土陶涌泉、散点置石、轮胎园艺程现了“点”的造型态势,竖向木柱为线性元素、稻草覆顶和大面积的碎石铺地形成了基本的“面”元素,利用材料的本身的形态构建了庭院空间造型的点线面关系,各类材料物件丰富的肌理在温和、厚重的色调中表现较好的和谐统一法则。整体庭院景观空间效果蕴含了原生态的田园美学意境。
综上所述,经过对废旧物件本身质量的选择以及形态、肌理、色彩、质地的分析研究,合理应用,艺术化的形式表现,从而达到一定审美价值和功能价值。利用的效果能极大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田园美学意境,启迪并熏陶人们利用废旧物件的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是高层次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