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招生倾斜政策下弱势学生发展的追踪研究

2021-03-19 15:41:32王严淞马莉萍
复旦教育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分差双一流学业

王严淞,马莉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入学机会方面采取多项举措,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面向贫困地区实施的专项招生政策。得益于该项政策的实施,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的比例明显提升[1]。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被录取,围绕这类学生入学后学习困难的讨论也日益增加。2019年的北京大学“退档风波”将这一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2-3]。围绕这一事件开展的广泛讨论不仅包括是否应录取事件中所涉及的两名考生,更延伸至专项学生在一流大学中的发展是否存在劣势以及如何规避这些劣势等问题。换言之,如何能做到既“招进来”又“培养好”,是当下倾斜性招生政策实践中的核心议题。为此,本文基于国内某双一流大学本科生发展追踪调查数据,聚焦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通过倾斜性招生政策被录取的弱势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学业基础和能力水平如何?第二,进入大学后,倾斜性招生政策下的弱势学生学业表现和能力发展如何?第三,降分幅度是否会对大学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倾斜性招生政策下的弱势学生学业表现是否存在学科异质性?有关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于专项学生在学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文献述评

以美国等为代表的国外学界有关倾斜性招生政策最大的争议之一便是:受惠学生与录取院校是否不匹配,是否会面临学习困难,即不匹配假设(mismatch hypothesis)。国外学界目前对该假设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通过对受惠于“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s)的弱势学生研究后指出:“不匹配的少数族裔学生很容易会自信心下降,表现不佳,并最终无法毕业。”[4]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不匹配假设更多是主观感觉,没有足够证据能予以证明[5-8]。牛新春、廷达(Niu &Tienda,2010)[9]和弗斯滕伯格(Furstenberg,2010)[10]关注了“前百分之十”法案受惠学生,综合此两项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高选拔性大学对弱势群体学生是有益的,但如果学生前期学业准备和大学学生的平均水准相差太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发展反而受害”[11]。

在高考成绩与大学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方面,有学者发现,高考成绩过低的学生学业成绩显著偏低[12]。也有学者发现,高考成绩对大学学业表现的预测作用有限[13-14]。马莉萍和卜尚聪(2019)[15]的研究发现,那些高考分数远低于录取分数线,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却显著优于达到录取分数线的统招学生。可见,关于高考成绩能否准确预测学生大学学业表现,并未得到统一的研究结论。另一类研究关注弱势群体进入重点大学后的学业表现,尽管对“弱势学生群体”的界定各有不同,如农村学生、贫困生、西部学生等,但研究普遍发现,重点大学弱势学生群体的学业发展较差[16-18]。

专门针对我国倾斜性招生政策的实证研究不多,主要是由于新政策实施年限较短,且各类专项学生在高校中占比较小。总的来说,在评价指标方面,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专项计划学生相较于非专项计划学生的学业成绩劣势[19-20],也有研究进一步比较国家专项学生与高校专项学生之间学业成绩情况[21]。此外,也有研究发现高校专项学生具有一些明显的人格特质[22]。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研究还重点关注了学生学业表现的学科异质性问题,但研究结论却并不一致。如王小虎等人(2017)[19]发现,相比于人文学科,学习社会学科和理工学科对专项计划学生的负面影响更明显;牛新春(2018)[21]发现,相比于社会科学和医科药学,高校专项学生在工程技术类学科中的劣势最为严重。

整体来看,相较于国外学界对招生倾斜政策下弱势学生发展的高度关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专门针对专项计划学生的实证研究很少,且普遍使用横截面数据分析学生的成绩、学业适应水平等,少有关注诸如能力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使用纵向数据关注学生在学期间的发展与变化更少;其次,尽管一批研究关注到了高考成绩对大学成绩的影响,但几乎没有实证研究能回答降分幅度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会有怎样的影响;最后,在学生成绩的学科异质性方面,现有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有鉴于此,研究将围绕上述内容予以着力解决与突破。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与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国内某“双一流”高校,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该大学为国内顶尖精英高校,教育资源稀有,社会关注度大,且该校为国内最早承担国家专项和高校专项计划的学校之一,并以“自主招生”方式对高校专项学生进行选拔,在政策实施方面具有代表性;二是该大学一般仅招收各省最优生源,同辈竞争压力大,学业挑战度高,受政策倾斜的学生在入学后面临的竞争更激励,在学表现具突出性。研究选取该校2016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校的“大一基线调查”及“大三追踪调查”抽样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基线调查”是在学生确定被录取但还未开学前进行,反映的是学生入学前的基本特征和能力状况。通过学号能匹配两次调查数据,故可以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最终获得样本学生589名①,约占总体规模的21%,样本分布与该校总体情况基本一致,代表性较好。

在研究对象的分类方面,由于先前研究已证明国家专项与高校专项学生在成绩和能力方面表现不同,因此,研究对两类学生分别探讨。在对照组方面,鉴于不同招考方式下学生在学表现有显著差异[15,23],研究将对照组分为未受招生政策倾斜的弱势统考生、未受招生政策倾斜的非弱势统考生、自主招生群体三类。其中,未受招生政策倾斜的弱势统考生以是否接受国家或学校补助作为标记依据,其理由是学生补助资格与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学生的认定主体、认定流程基本相似,均综合考量了学生户籍、家庭所在地、父母职业类型、家庭年收入等多种因素。这不仅与两类专项学生更具可比性,也能综合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由表1可知,追踪数据和新生调查数据中各类学生的占比情况基本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样本对总体的良好代表性。

表1 各类学生的分布情况

(二)研究变量

由表2可知,两类专项学生的高考分和大一课程分均偏低,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还需在后续回归分析中做进一步比较。在高考类别和学科分布方面,大比例的高校专项学生为理科考生,且主要集中在理学学科,进入人文学科的比例最小,这与学界先前研究结果较为一致[19,21]。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高校招生政策中“根据本省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农林、水利、地矿、机械、师范、医学以及其他适农涉农等贫困地区急需专业为主”规定的影响[24]。

表2 不同类别学生的基本特征

表3为各类学生能力与认知观自评得分情况,它呈现了研究关注和需要控制变量的基线与发展情况,每个维度的题项都来源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量表,信效度良好。研究从4个方面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分别为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毅力、自我认知,这4种能力是当今全球发展对青年成长提出的普适性要求。尽管能力本身非常复杂且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学界现有研究普遍表明,观念和价值是决定能力的基础因素之一,尤其是认知观[25-28]。因此,研究在关注学生能力发展时,控制了学生的认知观情况。考虑到成绩与学习投入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同样关注了学生在各类学习活动上的时间花费情况。

(三)计量回归模型

研究首先对各类学生的入学基线情况进行分析,建立的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模型(1)与(2)中的Gk和Base分别代表被调查学生的高考裸分和学生在基线调查中各项能力自评得分。Stn分别代表国家专项、高校专项等5类学生,当n=1,反映是否为国家专项学生,即St1取值为1时,代表是国家专项学生,当St1取值为0时,代表不是国家专项学生,其他几类学生同此。模型(1)中的Art代表学生的高考类别,包括文科、理科、文理综合及3+X;Ge代表学生的性别,由于各省之间高考分数不可比,因而加入省份固定效应δp。模型(2)中的Be代表学生的认知观自评得分;Ol代表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由于不同学科学生能力各有差异,因此研究控制了学科固定效应δd。

表3 各类学生能力与认知观自评得分情况

研究接下来对学生在学表现进行分析。一方面,现有研究普遍发现,大一成绩对于预测学生后续的课业成绩及毕业率非常重要[36],所以研究选取大一课业成绩为因变量;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过程,短时间内难见到明显变化,因此,研究选择时隔两年后的大三年级作为学生在学期间能力发展的考察节点。所建立的模型如下:

在模型(3)中,因变量KC为学生大一时期的百分制课业平均成绩;GK为高考分数,代表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学业准备情况,由于各科类、各省份之间的高考成绩不可比,故加入高考类别Art和省份固定效应δp;In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反映学生学习努力程度;由于各学科课程难度不同,故使用学科固定效应δd。模型(4)因变量De为学生在大三时期各类能力的自评得分,Be'为学生大三时期的认知观自评得分,Base是学生入学时的能力自评得分,反映学生能力基础,以此聚焦于个体在学期间的能力发展情况。

最后,研究关注降分幅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情况,Fail表示学生在大一是否有过挂科、挂科数或大一课业成绩均分。当因变量为是否挂科时,为二分类变量,故使用Logit回归;当因变量为大一挂科数时,属于计数数据,且方差0.26是均值0.11的2倍左右,使用负二项回归;当因变量为学生大一成绩,为连续变量,使用一般线性回归。此外,研究还加入学生类型及其与分差的交互项,以检验不分差对于同类别学生在学表现影响的异质性。

模型中的变量GAP为学生的相对分差,由于各省考试难度不同,导致各省分差不可比,因此研究使用学校录取最低分数线与各省一本线的差值代表各省的考试难度,为避免过大的差值做分母,研究将分母缩小了100倍。具体计算公式如(6)所示,处理后的相对分差描述统计情况见表2。

如果学生高考裸分>学校在各省录取最低分数线,则GAP=0。

四、回归分析

(一)入学时基线情况比较

表4为学生入学基线情况比较,由表4列(1)可知,国家专项学生的高考裸分比普通统考生显著低22分左右,而高校专项学生的高考裸分比普通统考生低31分左右,这表明:第一,国家专项学生确实受到了招生政策的倾斜,且降分程度显著②;第二,两类专项学生高考成绩显著偏低反映了两类学生在入学时学业基础更为薄弱,进入大学后可能面临的学业挑战更大。由表4列(2)~(5)可知,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和认知观后,国家专项学生与普通统考生之间的各项能力没有显著差异,但高校专项学生的毅力显著高于其他几类学生。这表明,尽管两类专项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如其他两类学生,但在某些能力方面并不逊色,甚至在部分能力自评得分上占有优势。

表4 学生入学基线情况比较

(二)在学发展情况比较

1.大一课业成绩比较

表5为学生大一课业成绩比较,由列(1)可知,在不控制高考情况时,与普通统考生相比,两类专项学生大一成绩都显著偏低。但当控制住高考情况时,如列(2)所示,专项学生与普通统考生的成绩差异就不再显著了,且高考成绩显著正向影响大一学业成绩。这表明:两类专项学生大一课业成绩显著偏低主要是由于高考成绩所代表的学业基础导致。由列(3)~(6)可知,与列(1)相比,国家专项学生和高校专项生在人文学科的劣势更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贫困落后地区的文科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家庭人文教育熏陶较少,地区人文环境较为淡薄等原因,致使来自这些地区的弱势学生在大学中的人文素养发展后劲不足。

表5 学生大一课业成绩比较

2.大三能力发展比较

表6为学生大三能力发展比较,在控制个体特征、大三认知观、入学前能力情况后,与普通统考生相比,国家专项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高校专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均显著偏低。此外,高校专项学生在入学前的毅力显著优势也不复存在。这表明招生倾斜政策下的弱势学生在学能力发展存在一定劣势。

表6 学生大三能力发展比较

(三)分差与学生学业表现的关系

表7呈现了高考分差与大一学业表现的关系。由于使用交互效应导致因变量过多,故将学生类型划分为国家专项、贫困专项与非专项学生3类,并以非专项学生为对照组。由表7中的奇数列可知,在全样本学生中,高考分差无法预测大一是否挂科、挂科数及平均成绩。但由表中偶数列可知,在国家专项学生中,分差对其大一是否挂科、挂科数以及平均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来说,相较于非专项学生而言,分差每增加1分,国家专项学生挂科与不挂科的概率之比增加19.5%,平均边际效应为1.05%;多一门不及格课程的机会比率增加6.8%,平均边际效应为0.73%③;平均成绩比普通学生低0.141分。换言之,如果一名国家专项学生分差达100分,则其大一平均成绩比普通学生低14.1分。具体到各个学科内部,如表8所示,仅在人文学科,分差每增加1分,国家专项学生比普通学生成绩低0.259分,而在其他学科内,分差对国家专项学生学业成绩与对非专项学生的影响无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研究使用某双一流大学本科生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招生倾斜政策下弱势学生群体在学发展情况,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政策倾斜力度来看,国家专项学生与高校专项学生的高考分数均显著低于普通统考生,这表明,国家专项学生确实受到招生政策的惠利,且降分显著,当然这也意味着两类专项学生进入大学后可能面临更激烈的学业竞争;第二,从进入大学后的学业表现来看,受高考所代表的入学前学业基础影响,两类专项学生的大一学业成绩存在显著劣势,且学科异质性明显——两类学生均在人文学科方面表现不佳;第三,从进入大学后的能力发展来看,国家专项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高校专项学生在判性思维方面的发展均存在显著劣势,同时,高校专项学生入学时的毅力优势也在大三消失了;第四,国家专项学生高考分数距离分数线越远,即享受到的降分优惠越大,其大一期间不及格的概率以及不及格科目数越大,平均课业成绩也显著越低,且这种影响在人文学科内尤其明显,而分差对高校专项学生和非专项学生的大一学年的学业表现则没有影响。

表7 学生相对分差与大一是否挂科、挂科数以及成绩的关系

表8 不同学科内相对分差对成绩影响的比较

自高校倾斜性招生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进入到原本无法进入的精英大学中。总体来说,得益于倾斜性招生政策,教育公平得以提升,社会阶层流动得以改善。为了促进倾斜性招生政策既能“招进来”,又能“培养好”,基于研究相关数据结论,可以对政策实践提供如下建议:

首先,对于两类专项学生而言,学科选择非常重要。尽管由于各高校在政策落地、名额分配、优势学科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研究的相关数据并不具有非常广泛的推广性,但是,专项生学业表现具有学科异质性这一结论及研究的方法却是普适的。因此,研究建议,承担专项招生计划的双一流大学应该重视院校研究工作,针对各自往年专项学生的表现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理性判断专项学生的优势与劣势学科,在尊重学生兴趣前提下,合理分配各专业专项计划名额。在招生录取中,为专项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介绍与专业填报指导,从而引导专项生进入到适合的专业。

其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放宽转专业限制等举措有利于专项生寻找到合适的专业方向,针对专项学生而言,“成绩排名靠前才有转专业资格”的规定是加剧其在学劣势的重要因素。

最后,由于高考分差对国家专项学生学业表现有负面影响,所以,应对高考分差较大的国家专项学生予以重点关注,给予他们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业支持和能力发展环境,持续关注该群体的学业表现与非学业发展,从而帮助专项生在双一流大学中更好地发展。

注释

①该校学生包括统考生、自招生、保送生和特长生4类,由于后两类学生高考分数与前两类不具可比性,未受招生政策倾斜影响,且在学发展方向较为特殊,因而不将其纳入本研究。

②高校专项与其他两类自招生的高考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限于篇幅所限未展示。这很有可能是由于高校专项学生是通过增加额外名额而进行的招录,所以在自招群体中的降分不显著。

③负二项回归部分系数的解释可以用发生率比(irr),如果自变量是连续型的,则可使用irr系数的百分比变化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亦即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或一个标准差)给因变量造成的百分比变化。详见王存同.零膨胀模型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以中国人工流产影响因素的分析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0(5):130-148.

猜你喜欢
分差双一流学业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评教的实证研究
艰苦的学业
赢在高考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中学语文(2019年34期)2019-12-27 08:03:46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
二、三本合并情况下的一种高校投档线预测方法
98分和100分差多少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