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纪实视频现状与发展
——以腾讯纪录视频为例

2021-03-19 03:21邵仁焱
民族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纪录片文化

史 册,邵仁焱

麦克卢汉认为:“所有媒介,从语音字母到计算机都是人的延伸,引发人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并改变他们的环境。”①McLuhan,M.:The Gutenberg galaxy:Themaking of typographicman.Toronto,Canada: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2,pp.13.网生纪实视频拓展了传统纪录片的内涵及外延,形成了主体与客体间新的审美逻辑关系,使之呈现出泛文化、微观化及趋同化的趋向。在当下媒介变革的激荡中,网生纪实视频必将在对以电视媒体为传播载体的传统纪录片的突破及传承中应运而生,这也显示出当代网生纪实视频的一体两面。

突破与传承,成为网生纪实视频必然面对的问题,而这也必将成为其本质的构成。所谓“突破”,是指在媒介更迭背景下以互联网平台为发布与传播载体,符合当下视频媒体发展规律,在策划、制作、产业方面形成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网络视频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依靠“主题内容+创新”的网络视频生态内循环,与依靠“用户互动+反馈”的网络视频生态外循环,并凭借网络大数据搭建的内外循环桥梁,促成该系统的成熟健康发展。所谓其“传承”,是指在继承传统电视纪录片高、精、细艺术水准的过程中,亦需承载起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属性;同时凭借高密度的内容占比与价值输出,建构并迈入新时代纪实影像价值关怀的2.0阶段。依靠传统媒体权威提升新兴媒体话语权,力图在主流媒体网络化的基础上打造网络媒体的主流化趋向,印证时代语境下技术与艺术、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发展的殊途同归。综上,诞生于媒介变革语境下的网生纪实视频在策划、制作等方面都显示出与传统电视纪录片的不同,且在此基础上普遍呈上升发展趋势。以下,为方便阅读,取“网生纪实视频”核心特点,将其拆分为“网生”“纪实”“视频”三元素,以“网生纪录片”代称之。

2017年,以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成立为标志,腾讯视频在网络纪录片领域的探索,正式从单纯的内容采购转移到以内容为主导的IP研发与联合制作,开启腾讯视频纪录片自制元年,揭开了我国网生纪录片发展的新篇章。

一、策划的泛文化倾向

“泛文化”的概念创生于当下文化多元共生的全新媒介语境中。《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泛”释义为“漂浮”“透出”“广泛”“不深入”“泛滥”。取其广泛之意,本文对纪录片中“泛文化”的解析主要包含时间、空间以及领域间的普遍渗透与相互融合。即聚焦某一文化现象或以某一流量源为轴心,在民众认同的文化阈值范围内横向扩展文化维度,并通过这种拓展不断凝聚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最终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当下,网生纪录片在策划方面的泛文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主题混搭、厂牌合作以及内容与类型叠加三方面,迎合了多元的网络文化属性与充满青春活力青年受众定位,显示出网生纪录片的包容并蓄。在主题混搭方面,在“传统文化”与“潮文化”的结合中进行其符合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主题创新,体现出网生纪录片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并重;在厂牌合作方面,以东西方厂牌联合律动在迎合时代主流动向的基础上对传统纪录片生产的合作方式进行进阶升级,体现出网生纪录片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并重;在内容与类型叠加方面,“纪录片+”模式的推出,在追逐文化潮流的基础上对传统纪录片在内容及形式上进行全新探索,体现了网生纪录片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并重。

(一)熔古铸今:传统文化+潮文化

“潮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语义中的解构。传统文化依托传统媒介存在,包括古诗典籍、生活习俗、忠孝观念等经过历史沉淀、演化汇集而成的具有民族气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潮文化是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的,在全新媒介语境中产出的,包括诸如hip-hop文化、街头文化等文化艺术形式在内的一种复杂的文化形态,具有相对性与时间流动性,随时代发展迭代更新。其既包含时代语境中潮流文化的物质实体,也包含其精神内核。

当下,腾讯视频自制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为潮文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以2017年腾讯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成立为时间起点,检索2017—2020年间腾讯视频平台播出的自制纪录片,共检索到56部。其中,美食文化纪录片18部,传统文化纪录片9部,潮文化纪录片8部(部分类型存在交叉)。分析得知,在“舌尖效应”带来的美食类纪录片持续发热外,传统文化与潮文化已成为腾讯视频的主要观照对象(图1)。

图1 2017—2020年腾讯视频自制纪录片类型

以纪录现实为己任的纪录片,在诠释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间独特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影像叙事中,始终无法摆脱对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解析。因为任何一部纪录片内部所展开的影像叙事都基于文化这一影像场域,并以之为主体来展现各种“势力”间的博弈。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型、创新性发展”,作为纪实影像载体,纪录片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弘扬、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职责。凭借互联网媒介优势,创新类文化纪录片进入大众视野。在题材选取、内容生成的过程中,此类纪录片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和潮文化中个体意义的抽离与融合加工。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潮文化中不同的文化个体的语义和行为进行分解,力图从内部视角探寻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潮文化中的个体元素融合置于全民族文化的整合表达中,以期从整体视角全面解析历史发展中的文化流变。2020年9月2日,旨在通过塑造一种突破“次元”壁垒的话语情境,使传统文化与潮文化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的《以古为友》在腾讯视频首播,在唐诗中追溯嬉皮士精神,在武术中探寻街舞力量,在文房鉴赏中发掘现代设计灵感……网生纪录片探索的新型话语模式在不同“次元”间灵巧跨越,实现了纪录片艺术内容及形式的更新与升级。以古喻今、观今鉴古,“传统文化”+“潮文化”创作模式的逐步成熟标志着以腾讯视频为代表的网生纪录片平台,在纪录片内容泛文化呈现上的日臻成熟。

(二)中西并举:东方厂牌+西方厂牌

当全球化成为社会发展语境中的不可逆趋势,不断影响并重塑文化形态时,接纳纪录片全球化,并以此趋向为基础揭开纪录片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令我国纪录片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得以全面彰显,这既是纪录片创作的内置属性,也是其承担文化性传播载体责任的必要补充。作为文化载体,纪录片在承载创作者思想的同时,亦充满民族文化底蕴。而在“全球化”成为当下语境中最为重要的文化症候时,西方纪录片的摄制系统与制作模式定会为我国纪录片拍摄注入新力量,而我国传统文化和各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内涵同样会为西方纪录片拍摄提供新思考,这种东西合璧、厂牌联动的结合,使得东西方纪录片得以跨越地域空间界限,被锚定在恰当的位置予以讨论。

从版权购入到联合出品再到共同制作,全球化让我国的网生纪录片平台看到了“窄门”与“长路”。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彼时,因制作周期较长、节目储备匮乏等原因,我国纪录片频道大量引进国外纪录片。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拍摄手法及新奇的纪录视角开阔了我国观众视野,拓展了我国纪录片的制作思路,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版权资金。如何在与国外厂牌合作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成为我国纪录片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加强国内外厂牌合作、实现纪录片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以腾讯视频为代表的网生纪录片平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版权收购为主的单方面引入。2014年,腾讯视频在与美国福斯国际电视网签约合作的基础上,引入长达300多小时的《国家地理》电视栏目纪录片,开启腾讯视频网生纪录片发展1.0时代。虽在当下版权购入已是各视频网站发展常态,但在彼时,我国视频平台鲜有涉足国外纪录片领域的,版权采购风险尚不可知。腾讯视频超前的眼光与大胆投入为其带来了可观的回报,并为其步入2.0时代,实现单一版权购买到联合出品的进阶积累了资金与技术资本。

第二阶段,以合作替代购买,以联合出品代替版权购入。2016年,《地球动脉2》的联合出品,标志着腾讯视频迈入网生纪录片发展2.0时代。此后,腾讯视频加快了与国外厂牌联合律动的步伐。2016—2017年间腾讯视频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ITV、NHK、ZDF等10余家国际著名播出制作机构进行深度合作,使网生纪录片平台在厂牌联动层面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第三阶段,版权出售,捍卫国内主场,争夺海外市场。3.0时代的腾讯视频更加注重平台视野中的关注对象,特别是对本土文化的记录与展示,对内容产业链中原创能力的开采。2019年,美国流媒体巨头、世界最大收费视频网站网飞(Netflix)买断腾讯视频自制纪录片《风味原产地》节目的海外版权,在全球190多个地区进行播放。同年年底,腾讯视频自制内容占比超60%,自制数量反超引入数量,带动中国声音、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腾讯视频的成功,也为其他网生纪录片平台在厂牌联合方面提供了借鉴,为我国网生纪录片的反向输出培育了土壤。

(三)贯通古今:“纪录片+”模式

随着媒介形式迭代更新,信息内容也在潜移默化地更迭。在高雅文化和所谓大众或通俗文化区别的消弭中①[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第2版),陈清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2页。,纪录片不断调整自身形态,以适应社会文化风向,满足民众的文化期待。在受众的传统认知中,纪录片是专属精英圈层的小众文化,但对更广泛受众产生吸引力的考量并非没有被纳入其生产者的创作思考。然而单一的类型模式,无法满足观众所期待的观看体验,即难以创造纪录片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内涵及外延。因此,以“内容的泛化”和“类型的泛化”来构建融合式的“泛纪录片”,是网生纪录片在自救道路上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纪录片模式。

在现代语境里,在媒介更迭浪潮中,纪录片创作者正在体验和即将体验的现实、隐喻和想象世界及其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均在经历“轮廓重塑”,其中,类型的泛化便是纪录片“轮廓重塑”过程中的被动转型。诚然,我国纪录片制作范式发生变更的主要内驱力,来自媒介更迭下互联网技术对纪录片的高度介入及其对纪录片制作、发行、营销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但也同电影、电视剧的思维转向一样,与政治意识不无关联。2015年1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一剧两星”政策。该政策的出台缓解了我国电视剧市场投资过剩、剧目囤积以及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却也致使部分实力较弱的电视台产生无剧可播的尴尬局面。各家电视台在不断调试所涉边界不稳定性的同时,为缓解电视人们“马太效应”下渴望重建的焦虑心态,纷纷向综艺节目发力。综艺节目的“复活”,也让纪录片制作者嗅到了商机。2018年,腾讯视频推出《奇遇人生》,实现了纪录片的完美跨界。凭借“纪录片+综艺真人秀”深度结合的模式,纪录片寻找到了新的发力点和方向。“2019腾讯视频V视界大会”中,“泛纪录片”首次被系统提出。秉持“泛纪录片”的思路与理念,腾讯视频继续发力,相继推出了“纪录片+文旅”(《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呀》)、“纪录片+综艺真人秀”(《奇遇人生2》)等多种节目类型混搭的泛纪录片,拓宽了网生纪录片的品类、疆界与收视人群。

除依靠类型的多元融合从外部视角创新纪录片制作模式外,网生纪录片的模式创新还体现在利用内容交叉混搭的内部视角重构纪录片内涵,即依靠内容的泛化进行纪录片发展探索中的主动出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首部《电影艺术词典》将纪录片划分为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舞台纪录片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分类的纪录片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被贴上呆板、严肃的标贴,制约着我国纪录片发展,造成了纪录片发展过程中的“失语”现象,而此种分类方法也在之后的历史验证中不断被推翻重建。2018年,央视推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突破传统纪录片的刻板印象,打破受众对纪录片的既有认知,以幽默俏皮的风格风靡网络。在此余温下,腾讯视频相继推出《植物有话说》《水果传》等跨类型混搭纪录片。在此类纪录片中,其创作者直面被摄对象内心,深挖被摄主体的潜在价值,试图在多元化类型结合的过程中遵循当下纪录片受众的消费逻辑,通过脱口秀、漫画、动画等隶属不同节目类别甚至文化形态的形式混搭,拓展网生纪录片的品类范畴,体现纪录片生产者及平台作为幕后力量的格局观念。

二、制作的微观化倾向

纪录片制作的微观化常受制于两种力量的相互撕扯,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横向,高速流转的社会时间对文化、娱乐时间的压缩;纵向,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对文化思想性、内涵性要求的提高。基于以上两种相互牵制的矛盾,“轻纪录片”概念被提出。当下,我国网生轻纪录片主要呈现出“时间的微观化”与“叙事的微观化”两大特征,在压缩时间的基础上大胆扩充内容容量,努力呈现轻纪录片的一体两面,在整体上形成“短、快、精”的视频文化定位,迎合快餐文化下的受众追求,刷新视频文化既有形式,以高度的契合性形成极强的普适性。但同时,凭借高质量生产、高艺术水准、高价值传达,轻纪录片在与网络短视频的互涉过程中亦形成严格界限,在全民皆纪录的时代语境下始终保持“遗世独立”的诗意盎然。在互联网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平台属性中,轻纪录片的讨论与阐释被移植到新的场域空间中进行。

(一)时长的微观化

目前,我国学界对轻纪录片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概念界定较为模糊,无严格时长限制。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将其时长定义在4—12分钟,维基百科将其时长认定为2—25分钟。而在新媒体高度的包容性下,众多时长1分钟左右的轻纪录片相继涌现。当下,我国媒体业界对于轻纪录片的时长限定多在1—25分钟。

时间的微观化使时间让位于空间,迎合了当下社会对纪录片的期待,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詹姆逊的空间优位理论,即时间定义转变为空间定义,空间具有主体上的优先性。在现代语境中,媒介的迭代更新在解构原有时空观念的同时消解了文本信息的历史感,重构了图像信息的空间意义,于技术层面重塑再造了现实生活,填补了人们在高速流转的生活节奏下被削弱的经由纵向时间产生的经历感。但显然,高效快节奏的生活冲淡了人们对于经历感的要求,更多时候技术环境孕育下的瞬间体验,即仅局限于当下的体验远远重要于经由时间过渡而“发酵”生成的经历感。同理,依托互联网诞生的网生纪录片也具有相似功能,而其“纪实”的天然属性更是决定了其填补、再塑功能的有过之而无不及。2019年,在美食类纪录片的余温萦绕下,腾讯视频推出了以美食为载体、以人情为核心的早餐文化类轻纪录片《早餐中国》。在各色具象早餐呈现的背后,该纪录片凭借高密度剪辑过滤次要信息,将主要片段直接“倾倒”给观众,在碎片化的内容呈现中赋予时间一种断裂的气质,在一种反常规的时间节奏中去挑战和控制观众的观影习惯,并通过短时间内激烈的情感碰撞,建构起一个虚拟的体验空间,将他人的体验移植于自己的内心,在由他人到自我的体验感转移中以影像形式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重塑记忆中的早餐仪式,体现出轻纪录片不同于当下网络短视频的社会价值属性,将观众推入主动思考、主动感受的地位。

(二)叙事的微观化

时空地位的置换使由时间经营的历史感让位于空间主导的在场感。时间意义的割裂造成了所指、语言与现实的完全断裂。于个体而言,个人情感体验中连续的时间意识被抽离,无穷绵延的现在时替代了传统意义的时间流动,并把时间概念上的连续性置换为空间概念上的并置性,在横向上切断了影像与其他符号的联系,在纵向上剔除了对深层意义的追问,形成了体验间偶然的、不确定的拼凑关系。同理,通过影像形式重塑个人体验感的网生纪录片在叙事上也呈现出上述“超空间”的特点,而其与“超空间”的内在关联则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反抗与微观层面的胁从中。

就宏观而言,网生轻纪录片虽在时长上呈现出微观化特征,但其在整体意义的表达以及情感抒发上仍彰显出内涵体系的庞大。轻纪录片与自媒体带有纪实特点的“短视频”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饱满度和艺术的较高标准上,这使得轻录片即便孕育于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仍能保证对传统电视纪录片形态及高品质艺术水准的继承,呈现出纪录片的应然状态,在记录时代、彰显人文价值及探究世界意义层面较之传统长纪录片毫不逊色。在整体叙事上,轻纪录片擅长以小见大,从个体中深挖、推演,观照一个群体、一种文化、一类人文生态圈。2019年潮流文化体验式纪录片 《我们的浪潮》上线。在8集240分钟内,该纪录片通过对滑板、潮牌、美妆、派对等元素的展示,向观众推送了消费文化、物质文化、大众文化等多种青年群体所喜爱的流行文化,凭借细微的个体聚焦建构起由青年群体主导的亚文化生态圈,拓宽了青年群体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情境,并依靠高弹度的话语空间,促成青年话语的聚集与扩散。

就微观而言,其碎片化的内容呈现合理满足了纪录片高输出低时耗的发展要求。2018年推出的《风味人间》是网生纪录片碎片化叙事模式探索中的代表作。50分钟的时间长度,20道菜肴的内容体量,《风味人间》将后现代主义中碎片化的叙事模式运用得淋漓尽致。依靠板块化的叙事结构替代传统纪录片中依靠人物动机与情节起伏推进的故事发展,凭借高密度的信息传达置换强烈的戏剧冲突并产生新的吸引力点,以轻松明快的情感表达平衡高密度信息产生的高强度视听冲击,通过大量微距镜头缓解因高速剪辑而模糊的记忆点,在为观众营造轻松愉悦的观赏环境的同时使之产生过目不忘的体验。虽然詹姆逊认为在后现代文化中,由于时间主位的丧失,主体的意义已经瓦解,但网生纪录片平台却通过“空间优位”理论下“零散化”的主体来对抗主体的消解,通过碎片化对主体进行再造,最大限度地确立主体的“空间优位”地位。

三、产业模式的趋同化倾向

“削平阐释深度模式”指深度消失的一种模式,即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①[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张旭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40页。的一种模式。不可否认,媒介更新在刷新主体感官的同时,也刺激了客体对现象与本质的认知。从文字到动画,从黑白到彩色,从低分辨到高清晰,受众的感官体验不断得以优化,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疆界,以及社会生活中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间的对立关系越来越模糊,人们探究、追寻本质以及真实的思维模式也随之瓦解。因一种苍白平面感的认知拒绝对文化作品进行深层阐释,也不再提供现象背后的本质与意义,隐藏在文本间的深层问题被掩盖,视觉体验快感替代了传统价值思考。而此类本末倒置行为也必将引发人们对网生纪录片发展的忧虑,阻碍其长久健康发展。因此,巧妙利用技术、艺术关系,合理衡量其商业、艺术价值极为迫切与重要。

(一)工业化产业模式引发的内涵浅显化

当下网生纪录片在主题叙事上努力进行宏观层面的人文释义,但其生产和运营的工业化产业模式也引发了网生纪录片内涵走向的改变,即信息碎片化拼凑下,其人文深度感不断下降,“必接性或浅显性”(文本风格远大于文本内容与主题立意,即形式大于内容)成为网生纪录片的最大痛点。以《风味人间》为例,52分钟内20多种食物的呈现,虽在视觉感官上给予观众足够的刺激,但也削弱了纪录片的记忆点,除开美食制作,真正被观众接纳、吸收的主题深意寥寥无几。作为一部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背后承载的是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世界间的关系,其碎片化的内容拼凑显然冲淡了这层立意。有限时间与潜在用户间的对抗,令碎片化拼凑被反复呈现,高速剪辑形成的视觉冲突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深度感丧失对观众带来的影响,但却令主题深意成为被悬置的景观,注重形式忽略本质的方法最终会导致纪录片泛娱乐化的恶性循环。

可见,碎片化、短视频虽是当下视频节目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但如何破除工业化产业模式生产带来的网生纪录片生产困局亦迫在眉睫。将碎片化媒介特征与网生纪录片节目要素完美融合,才能构建真正有深度且有吸引力的纪录片IP。传统的纪录片生产模式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依靠碎片化信息建构完整故事体系的,这种跳跃的信息提取模式便于观众直观获取有效信息,但也削弱了观众的思考能力,不利于纪录片深度感的推进。因此,反其道行之,即在短时间内依靠完整的信息体系形成碎片化的记忆点或能生成出人预料的效果。这种碎片化是观众在观看纪录片后进行思考所产生的有意识碎片化,且非完全意义上的主观碎片化,是观众在纪录片的节点暗示下进行的主动思考。这种基于信息暗示下的潜意识碎片化截取,既促进了观众对于纪录片深度的思考,又保证了纪录片思想传递的客观性,一举两得。

(二)产业营销与精品生产的联手破局

詹姆逊认为在后现代文化中,“美感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中”①[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第2版),陈清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351页。,个人主体的消失将导致“连同它在形式上的后果,即个人‘风格’越来越难以实现。”②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343页。而基于此种经济、文化规律统辖下的美感生产、实验与创新也必然受到诸多限制,且其基本社会文化角色与功能也必遭消解。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掀起了国产美食类纪录片拍摄浪潮,在借鉴了“舌尖系列”生产模式后,腾讯视频相继推出《风味人间》《早餐中国》 《宵夜江湖》,众多美食类纪录片汇聚一堂,必定造成视觉积食的恶果。从内容结构而言,由琳琅满目的食物层到温暖生活的故事层再到触及心灵的文化层,三层架构的内容模式使美食类纪录片始终逃离不出人与食物、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圈层魔咒,其同质化的内容生产削弱了纪录片对观众的吸引力。从营销推广而言,由网络宣传打造口碑效应到电商融入拓展商业价值,其机械化的营销模式在实现纪录片经济价值保底的同时,也降低了纪录片制作门槛,形成了网生纪录片过度商业化的趋势。

基于此,想要在繁杂的网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调整好“精品化内容”与“产业化营销”间的关系。于制作方而言,精品化是有着严格生产标准的精品化,但于受众而言,精品化是一个空虚的概念,脱离了目标定位的精品化无异于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用户画像为纪录片平台提供了直观的受众信息。《2020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显示,在其纪录片的受众中,62.3%为男性,40%为95后,56.7%为本科及以上学历,67.9%来自三线城市(图2)③腾讯视频纪录片工作室:《2020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纪录片篇》,微信公众号:木子记录(ID:MUZI-1631),2020-12-25。。在明晰目标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雕琢,依靠圈层效应进行服务对象的精品化选择,凭借故事质量进行主题内容的精品化建构,依托综合数据进行一对一VIP的精品化服务,可以真正实现纪录片从内容到服务对象及服务的全方位精品化。产业化的营销模式使网生纪录片在营销推广中不断向商业化靠拢,但过度商业化的行为也招致许多质疑。因此在纪录片营销过程中,必须做到适度商业化,避免为吸引受众而一味追求曝光度的商业运作,在保持艺术本真的前提下,不断拓展网络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切忌商业诉求大于艺术追求的本末倒置营销。

图2 腾讯视频纪录片用户基本信息

结语

研究网生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就是研究各种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在其中的集合与博弈,而其特质也在各种力量的交汇中得以彰显。基于网络环境诞生的网生纪录片在与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博弈过程中,从弱势依附到平等互动再到反向入驻,在其已具雏形的网络视频生态系统中形成从策划到制作的泛文化及微观化特征,绘制出网生纪录片包容并蓄的文化图景。但在一片繁荣背后,网生纪录片仍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现状,隐匿在削平阐释深度化模式下的内涵模式浅显与产业模式趋同仍暗波涌动,这成为制约网生纪录片长久发展的显性因素。可见,当下媒介语境中的网生纪录片虽然发展势头正劲,但仍在逆水行舟。因此,网生纪录片应始终保持前瞻性的眼光,并在不断探索中建立起新的范本样式,以适应时代变革与市场需求。

猜你喜欢
纪录片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谁远谁近?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