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正散穴位贴敷结合浅刺治疗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效果观察

2021-03-19 10:06应一吴素凤孙晶方剑乔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面神经动脉血面瘫

应一 吴素凤 孙晶 方剑乔*

贝尔氏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是因茎乳突孔非特异性炎症使面神经受损导致的周围性面瘫[1]。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皱额蹙眉不可,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露齿、鼓颊。流行调查显示,该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高达258/10 万[2]。贝尔氏面瘫一般表现为急性发作,在本病急性期介入规范治疗意义重大,若治疗不当,则可能出现如不能闭眼、眼睛干涩、眼角膜溃疡及视力下降等短期后遗症,甚至出现面肌痉挛、瘫痪肌挛缩、联带运动等长期后遗症[3]。这些并发症和后遗症,不仅会影响面容,而且会对面肌功能产生持续损害,严重者可能出现面肌萎缩,甚至出现面部畸形,影响生活质量[4-5]。研究表明,应用穴位贴敷治疗贝尔氏面瘫能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6-7]。本研究旨在探讨牵正散穴位贴敷结合浅刺法治疗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 年1 月至12 月本院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0 例。诊断标准参考《神经病学》[8]。排除标准:病程超过治疗第10 天的贝尔氏面瘫患者;中枢性,外伤性,耳源性面瘫患者;有严重内分泌、心血管、血液、肝肾等疾病,癌症,精神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患者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入组病例均为发病在10 d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无脱失的患者,无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n 男/女(n) 年龄(岁) 病程(d)观察组 30 19/11 45.60±2.66 4.10±0.35对照组 30 16/14 47.77±2.68 4.13±0.31

1.2 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晨间顿服强的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 mg/片)50 mg/(次·天),连续5 天,然后连续3 天顿服25 mg,再连续2 天顿服10 mg,共计服药治疗10 天。甲钴胺片(卫材药业有限公司,500 μg/片),500 μg/次,3 次/d,30 天后停服。对照组: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取患侧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翳风及健侧合谷,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翳风均采用佳辰牌0.25 mm×25 mm 毫针浅刺1~2 mm,得气后平补平泻。合谷直刺,深度约25 mm,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选取患侧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翳风,常规消毒后,将中药贴敷于穴位上,2 h/次。穴位贴制作方法:白附子10 g、僵蚕12 g、全蝎6 g、防风10 g 按1 ∶1.2 ∶0.6 ∶1 比例混合后磨至细粉,用黄酒调和,将上述中药药粉均匀置于一次性无纺布穴位空贴内圈里,直径约1.5 cm。两组均治疗1次/d,10 次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天。若患者皮肤出现灼热、瘙痒可提前撕掉,并在不良事件记录表中进行记录。在治疗期间如依据疗效评定标准评为痊愈患者则无须完成3 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1)观察指标:①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9-10]评估面瘫病变的轻重程度,Ⅰ级为正常,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Ⅳ级为中重度功能障碍,Ⅴ级为重度损害,Ⅵ级为完全麻痹。②改良Portmann(RPA)临床简易评分标准[11]评定面神经损伤程度,总分为0~20 分,评分越低表示病情越重。观察抬眉、睁闭眼、动鼻翼、微笑及呲牙、吹哨、鼓腮6 种自主运动,评分越低说明患者面部损伤越重。③面动脉血流动力学测定评分[12]评定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及阻力指数(RI)。(2)疗效评定标准[13]:①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H-B 分级为Ⅰ级,RPA 积分19~20 分。②显效: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轻微功能障碍;H-B 分级为Ⅱ级,RPA 积分17~18 分。③有效: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和/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痉挛,抽动;H-B 分级为Ⅲ级,RPA 积分3~16 分。④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和/或明显的面肌痉挛,病理性联合运动,外形不对称;H-B 分级为Ⅳ-Ⅵ级,RPA 积分<3 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及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评分比较 见表3。

2.3 两组治疗前后RPA 评分比较 见表4。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动脉血流比较 见表5-7。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n)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PA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PA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第5 天 治疗第10 天 治疗后观察组 30 6.33±1.07 10.23±1.08*# 13.90±1.03*# 18.17±0.67*#对照组 30 6.40±0.78 7.10±0.83# 10.37±0.98# 15.03±0.97#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动脉血流收缩期Vs比较[cm/s,(±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动脉血流收缩期Vs比较[cm/s,(±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第5 天 治疗第10 天 治疗后观察组 30 43.00±1.21 55.17±1.21*# 57.74±1.08*# 66.55±1.00*#对照组 30 43.34±0.92 48.86±0.97# 52.23±1.04# 54.00±1.0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动脉血流舒张末期Vd比较[cm/s,(±s)]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动脉血流舒张末期Vd比较[cm/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第5 天 治疗第10 天 治疗后观察组 30 5.59±0.31 10.84±0.42*# 14.33±0.43*# 19.02±0.39*#对照组 30 5.40±0.31 6.97±0.30* 10.02±0.31* 12.45±0.39*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动脉血流RI比较(±s)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动脉血流RI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第5 天 治疗第10 天 治疗后观察组 30 0.87±0.005 0.81±0.005*# 0.78±0.005*# 0.73±0.005*#对照组 30 0.88±0.005 0.84±0.005* 0.81±0.004* 0.80±0.005*

3 讨论

急性贝尔氏面瘫临床以口角歪斜伴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表现,在中医学中属于卒口僻、口目为僻、口眼斜等范畴。中医学认为由于疲劳过度,体内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能固涩,风寒或风热之邪气乘虚侵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障碍,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去束缚,呈现僻之状。现代医学对贝尔氏面瘫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考虑与病毒感染、神经病变、自身免疫反应、血管性痉挛、气候、接种某些疫苗、解剖结构等因素有关,面神经神经肿胀、炎性细胞浸润以及髓鞘崩溃、部分轴突消失等,导致神经缺血、变性、水肿,从而出现面神经的失用症状。西医早期以糖皮质激素抗炎、减轻面神经水肿为主。但使用激素会增加肝肾功能损伤和消化道溃疡的风险。故临床探索及研究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更为简单有效且规范的方法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贝尔氏面瘫急性期针刺原则宜浅刺,引邪外出,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使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有利于受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选取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翳风、太阳、合谷穴起到疏调经筋气血,濡养经脉作用,且因各穴在面神经颅外的各个分支,支配面部上下肌肉运动,从而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促进面瘫的恢复。穴位贴敷避免了药物肝脏的“首过效应”和消化道吸收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和利用,加速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炎性介质吸收、加快损伤组织修复,促进面部神经恢复。因此,牵正散穴位贴敷在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治疗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主要是基于中医理论,在穴位贴剂药物选择方面,选取牵正散加减,方中白附子辛温,祛风化痰,止痉镇痛,偏于上行,尤治疗头面之风,《玉楸药解》提出僵蚕、全蝎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善于通络祛风寒湿邪,且僵蚕有化痰之功,防风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加强疏风通络之效。现代研究[14-15]发现白附子可抗菌消炎、减轻面神经水肿,僵蚕能刺激神经生长因子,保护受损神经,全蝎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防风可扩张皮肤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四药共用,以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因而中药加穴位贴敷治疗,不仅对疾病本身起到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而且可防止贝尔氏面瘫的进一步加重。

综上所述,牵正散穴位贴敷结合浅刺对急性期贝尔氏面瘫的效果好,且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面神经动脉血面瘫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应用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动脉血与静脉血相互转化的演示方法
急诊患者动脉血与静脉血清血钾的相关性分析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