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冲 侯敏 宋林波 鄢炜 鲁兆红 张元植
文章对某地下综合换乘服务中心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变监测情况进行介绍,对现阶段实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本文分析,明确了现阶段后浇带未封闭的情况下,单个流水段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度应力、应变的变化特点,为后续施工及类似工程提供实测数据及理论分析数据支撑。
超长结构; 施工阶段; 温度应力; 监测
TU758. 1 A
[定稿日期]2021-11-11
[作者简介]黄冲(1985~),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设计。
1 概述
某地下综合换乘服务中心位于成都市天府大道以东。其地下南侧停车场项目为两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局部三层(电梯),南北向长约565 m,在中部设置一道伸缩缝,划分为南侧(293.4 m)与北侧(271.6 m),东西向宽40~70 m,为超长混凝土结构。南侧停车场结构底板顶标高为-14.2 m,中板顶标高为-10.1 m,顶板顶标高为-5.7 m,顶板局部有升板,升板高度为1 m。整个施工过程依次按8个流水段由南向北進行施工,中间设有7条后浇带。本科研项目主要涉及南侧停车场。南侧停车场地下二层平面如图1所示。南侧停车场的梁、板、挡土墙均采用C30混凝土,桩基础、承台采用C35混凝土,框架柱以及内部剪力墙采用C45混凝土。该项目施工现状平面见图2。
本文以该在建项目为背景,结合对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监测,通过从夏季到第二年春季持续时间约为289 d的部分测点温度、应力监测,对相关规律特征进行总结。采用MIDAS/Gen软件针对实测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有益的结论与建议。
2 温度应力实测试验介绍
2.1 测点布置
该项目已施工完成第1~7流水段,各流水段之间设置后浇带,各流水段长度约为40 m。目前,各流水段之间预留施工缝未封闭。主要针对混凝土应力及温度进行监测。共布置30个监测测点,地下一层布18个测点(板12个测点,挡土墙6个测点),地下二层顶板布12个测点,地下一层与地下二层楼板位置的测点上下对应。
2.2 监测原理与监测设备
该项目主要采用振弦式应变计监测结构应力及温度。振弦式应变计原理为:一定长度的钢弦张拉在两个端块之间,端块牢固置于被测构件表面,结构的变形使得两端块相对移动并导致钢弦张力变化,这种张力的变化使钢弦谐振频率改变来测量构件的变形。应变计的信号激励与读数通过位于靠近钢弦的电磁线圈完成。振弦式传感器本身集成有温度传感器,能够测量该位处结构温度。在应变计上方安装金属保护盒,防止应变计遭到破坏,便于长期监测。具体安装步骤见图3,安装效果见图4。
测量时,记录测量时间及每次测量的时间。利用测得的温度及频率,进行分析、筛选。
3 温度、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考虑到第1~7流水段之间的预留施工缝未封闭,后浇带未施工,导致各流水段形成独立受力结构。而在第7流水段布置测点最多,故本节对第7流水段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整个第7流水段纵向(Y向)长40.5 m,横向(X向)45.1 m,施工现场在第7流水段地下二层顶板2、3、4、13、14、15号位置埋设了应变计,见图5。
该流水段于2019年6月17日进行了地下二层顶板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并与次日凌晨完成浇筑施工。本流水段温度、应变传感器于浇筑前布设。2019年6月20日后,由于受工程停工等因素影响,测量出现了间断,第7流水段早期的收缩没有实测数据,直到2019年11月6日进行了现场的第3次测量,这个过程中的数据缺失,这期间混凝土已经浇筑了142 d,之后间断监测,监测总周期为289 d。
3.1 浇筑3日后测量结果分析
浇筑3天后(2019年6月20日),对混凝土内部温度及应变进行了监测。以测点2为例,监测当天温度变化如图6所示,测点应变变化如图7所示。所有测点应变测值与温度变化值DT的相对关系如图8所示。由图6可知,温度随着时刻增加而增大,并在下午3:00达到峰值,此后缓慢回落。
由图7可知,测点2所测应变随时刻增加在10:30左右达到正向最大值,并在下午3:00达到负向最大值。由图8可知,随着温度的增大,测量结果表现出由受拉应变转为受压应变的趋势。
3.2 监测期间测量结果分析
本节对监测期间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现场先后9次对地下二层第7流水段顶板的测点2、3、4、13、14、15进行了数据实测,测量期间环境温度变化如图9所示,各测点应变测值随测量时间变化如图10所示。由图9的实测结果可以看出,环境温度是先降温,后升温的过程。通过图10对比6个测点温度、应变与时间之间的变化,实测值都在理想范围内,不存在某个埋设点数据偏差较大的情况,表明所用的实测方法、处理数据的方法都是合理的。
4 结论
本文以某地下综合换乘服务中心停车场在建项目为背景,对某地下综合换乘服务中心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变监测情况进行介绍,通过从夏季到第二年春季持续时间约为289 d的部分测点温度、应力监测,对相关规律特征进行总
结,为类似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与参考。参考文献
[1] 孙田成,黎明,徐雷.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简要计算算及工程实践[J].建筑结构,2011, 41(S2):168-172.
[2] 赵青,孙强.地下室墙板的温度应力和裂缝控制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 32 (2):8486.
[3] 焦彬如,吴彦,陈黎明,等.超长混凝土墙体温度应力计算算及裂缝控制新技术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 44 (9):3540.
[4] 忻鼎康,滕裕珠, 施荣华.上海科技馆地下室预应力外墙仿真计算算分析[J].建筑结构,2003,33 (2):38-41.
[5] 陆宝金,李金果,毛呈龙,等.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效应分析及设计算措施[J].结构工程师,2017,33(4):21-26.
[6] 陈大为.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度作用简化设计算方法[J].施工技术,2014,43 (15):41-43.
[7] 范重,陈巍,李夏,等.超长框架结构温度作用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8,39(1):136-145.
127450118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