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精灵最近特别爱搜集老物件,上期为大家介绍过习爷爷在奋斗岁月里用过的一些老物件,这期特意跑到纪念馆搜集来了几件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小物品,为大家分享分享长征路上的军民鱼水情。
一床被单,
温暖革命友谊
这是一床珍贵的绸缎被单,它记录了项英同志和于都百姓的一段“亲密友谊”。
1934年12月,以项英、陈毅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转移到了黄麟乡井塘村,项英等中央领导被安排住在村民谢招娣家里。听说红军要在家里落脚,谢招娣十分高兴,一家人一边为项英等人腾房间、打扫卫生,一边忙着帮红军搬东西,安排住所,但她并不知道项英是红军的高级领导。
随后的日子里,谢招娣时不时地送一些黄元米馃、花生、鞋垫等食品和生活物品給红军战士,帮助他们洗衣服、洗被褥。项英的妻子张亮和红军战士们也经常帮助谢招娣犁田、砍柴、劈柴、打扫卫生,长期的相处让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都把对方看作是至亲至爱的亲人。
转眼到了1935年春节期间,革命形势对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十分不利,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加紧了“清剿”,红色苏区只剩下于都部分区域,且日益缩小。为了轻装上阵,更为了表达对谢招娣一家人的感激之情,中央分局离开井塘的头一天晚上,张亮把随身携带多年的一床绸缎被单送给了谢招娣。
红军走后,谢招娣一直不舍得用绸缎被单,把它视为宝贝和生命进行保护,她决定等红军回来后再交回给红军。不久后,国民党兵来到井塘村搜查,把全村的老表赶到村中的晒谷场上,威胁老表要把收留的红军伤病员和红军物品统统交出来,否则,一旦查出就格杀勿论。
老表们一声不吭,守口如瓶,更不用说主动交出红军的伤病员和物品了。于是,国民党兵在井塘村挨家挨户地搜查,幸亏老表事先把红军伤员和赠送的东西都藏到了深山的岩洞里,敌人在全村翻了个底朝天也一无所获。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谢招娣一直珍藏着这床珍贵的绸缎被单,一直到去世前才把它交给家属钟正予保管,并叮嘱钟正予一定要好好保管。2004年,中央红军长征纪念馆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期间,钟正予主动把它捐献给了县博物馆,那段曾经鲜为人知的故事才广为人知。
一只藤篮,呵护革命后代
纪念馆里,静静地躺着一只小藤篮。篮子提手底部已脱离篮外壁散开;篮壁多处有霉烂断裂、虫蛀现象;篮底霉烂严重,已形成两个大破洞,面积占底部的一大半。这只藤篮,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医务人员用来育婴的摇篮,是革命的摇篮,原来是有5只的。说起它们,可有一段珍贵感人的往事……
那是1934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快要推进到中央红军根据地的腹地,战斗非常激烈,前线红军的伤病员源源不断地向设在于都县新陂乡车脑村的红军后方医院转来。当时,医疗条件相当差,所有的伤病员都被安排在一处宗厅里。
这天傍晚,护士二组组长宁蓝安顿好几个新进的伤病员后,又毅然接下了院长安排的任务:“这些都是英雄的孩子,要好好照顾他们。”
看着5个睡梦中的婴儿,最大的10个月,最小的刚出生,宁蓝和同组的姐妹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护士二组共5个人,原来承担了四五十个伤病员的护理工作,每天都要量体温、打针、上药、抢救,外出找药配药,忙得连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没有。现在,为了照顾好孩子,姐妹们又干起了“妈妈”的行当,背着孩子忙前忙后,累得直不起腰来不说,同时来往忙碌的颠簸使得孩子不断地哭喊,这为年轻的“妈妈”们增添了新的苦恼。宁蓝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夜深了,院子里渐渐静了下来。宁蓝做好最后一遍医护检查工作后,又像往常一样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刘阿婆家走去。只是这次得背着孩子。刘阿婆年老体弱,行走不便,媳妇因难产离开了人世,前些日子又把儿子送去参加了红军,孤苦伶仃的。为了帮助老人,宁蓝每天都会“撑”着眼皮子,到刘阿婆家忙前顾后,直到阿婆安静入睡。
“又要照顾病人,又要照顾孩子,可累着你们了,以后就别来照顾我这个老婆子了。”
“孩子就放我这吧,我来帮着照顾。”
“阿婆,我不累,您照顾好自己就行了,那边还有4个这么大的孩子呢。”
宁蓝把刘阿婆的换洗衣物清理干净后,又安顿她睡下了。
第二天下午,刘阿婆住院了,脚踝肿起了一个大包。乡亲们把她送来的时候,还带来了5个小竹篮。原来,刘阿婆知道医院送来了5个英雄的后代后,一早便拄着棍子上山扯藤编篮子,不小心从半山腰滚了下来,摔伤了腿。
“把孩子放篮子里,躺着舒心,大家也安心。”刘阿婆笑呵呵地说道,“不用管我,我老了,照顾好他们就行。”上完药后,阿婆架在乡亲的脖子上硬是拖着伤腿走了。看着阿婆远去的背影,宁蓝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多好的群众啊!有了这样的群众,还有什么难关过不去呢?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5个篮子都用粗绳子串着,顺顺当当地挂在各个病房的角落。这样,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婴儿床”。打针、上药、晃篮子……护士们在照顾伤病员的同时,又能照看到房内的婴儿了。
两个月后,后方医院随着中央红军的大部队转移,摇篮和摇篮里的孩子先后辗转到了于都县的银坑、宽田等地……
一口军锅,身上还带枪眼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厅里的一口锅格外显眼,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看上去,这口锅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灰铜色,敞口,折肩,深腹下敛,平底,除口沿处有4个对称铜系外,还有两个铜环拉手,只是锈迹斑驳中显得有些“苍老”。
“这是一口行军锅,还带有枪眼呢。”讲解员话音刚落,游客们个个睁
大眼睛,好奇万分。接着,行军锅的故事把我们带进了那段峥嵘岁月。
时间追溯到1935年元宵节后的一天。那天一大早,驻扎在于都县黄麟乡井塘村的中央分局负责人项英把房东钟伦扬叫起了床,说要把一口行军锅送给他。“我们这次行军要轻装上阵,这几天给你们家增添麻烦了,这口锅就当是红军的一份礼物送给你们了。”推让再三,钟伦扬最终高兴地收下了锅。
红军走后不久,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地来了,把该村的老表全赶到晒谷场上集中训话,命令把红军的伤病员和物品主动交出来,否则查出来格杀勿论。
老表们一个也不吭声,国民党兵只得挨家挨户进行搜查。为了这口锅不落入他们手里,钟伦扬顾不上这口锅滚热烫人,背上它就往屋后的大山跑。
“站住,站住,再跑就开枪了。”国民党兵发现有人往山上跑,举枪就朝钟伦扬“啪”地打了一枪。只听“当”的一声,子弹打在锅上,钟伦扬应声倒地,国民党兵以为他被打死了,就没有追上去。幸运的是,子弹穿过锅并没有击中钟伦扬的要害,钟伦扬只是受了点轻伤。
国民党军撤离后,钟伦扬把被枪打了个洞的锅背回了家,由于没法再用了,他便留起来做纪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钟伦扬去世了,他儿子钟正予把这口锅交给了于都县博物馆。
强大的力量源于广大人民群众,长征胜利八十多年了,我们更应铭记军民鱼水情,凝聚人民群众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