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发祥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语言美,没有文采的文章难以流传久远。如果一篇文章的语言只停留在“通顺”这一阶段,而词汇贫乏、句式单调,或者大话、空话、套话连篇,那么这篇文章必定毫无精彩可言。下面,一起来学习打磨语言的技巧。
打磨语言,使文章既有可读性又文采斐然,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修辞添彩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许多名篇在语言处理上都使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例如: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选自《藤野先生》)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抓住樱花的颜色特点,写出了樱花盛开的轻盈和美丽。“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辫子进行详细描写,突出了“清国留学生”头饰装扮的特点,揭示了这些留学生思想的庸俗腐朽,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实在标致极了”一句运用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讽刺之情。再如: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选自《紫藤萝瀑布》)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紫藤萝盛开的繁茂之状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例如,“只見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不但呈现出了紫藤萝的形与色,还写出了紫藤萝的神秘。“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赋予花以人的情态,把花的颜色的深浅变化比喻成人的动作行为,形象地描摹出了花的神态。“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以情感和情趣,写出了花的灵动和可爱。
二、变换句式
使文章的语言出彩,除了在具体语言表达上使用修辞手法外,还可以在语言结构上下功夫,力求语言结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变换。例如: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选自《社戏》)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的正常句式是“那宛转、悠扬的声音大概是横笛”,这里将修饰语“宛转”“悠扬”放在中心语“声音”的后面,构成了倒装,一方面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长短句结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再如: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里用了固定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内容上两相对比,既相互照应,又相互补充。又如: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选自《白杨礼赞》)
这里用了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整齐的排比中透着层次的变化,句式由简到繁,情感由弱到强,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三、精选词语
精心选择词语,能够让文章的语言动起来,呈现出画面感。例如: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里集中用了“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人物的一举一动仿佛就在眼前。再如: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选自《列夫·托尔斯泰》)
这段文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将他的面孔比喻成悲凉之地,写出了他内心的忧郁,特别是“解冻”一词更加形象地描绘了他的忧郁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