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吴艳华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将劳动教育放在了突出地位。中学劳动教育首先要开发贴近生活的基于日常生活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以提高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自立意识;其次要开发以了解职业、探索职业、体验职业为中心的基于生产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引导中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和初步选择未来职业生涯;再次要开发与社会团体合作开展专题教学活动的基于服务性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强化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社会公德。同时,对课程考核和时效性提高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学生劳动教育 课程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是强健体魄、学习知识、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此形势下,加快中学生基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显得迫切而必要。
一、基于日常生活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所以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生命存在和繁衍生息,人做一切事情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自身生命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日常生活勞动的劳动教育“注重在学生个人生活自理中强化劳动自立意识,体验持家之道,这也是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4]。
“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5]学校在初中阶段的课程开发上要注意贴近生活,如如何有效整理物品、打扫房间、绿植培养、照顾宠物等。通过完成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学习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必备的劳动知识,掌握生存必备的基础技能。通过在家中整理物品和打扫房间可以营造一个井井有条的生活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绿植栽培和照顾宠物可以学会照顾他人和尊重生命。同时,在劳动中可以将中学生从乏味的学习生活中暂时脱离出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这种劳动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中学生的修养,增长生活智慧、强健体魄和培养审美能力。生活中每一种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会积少成多,成为塑造人未来品格的大事。“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6]同时应因地制宜开展培养劳动习惯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卫生打扫、绿植分区负责、班级区域划分负责等。将校园和班级区域加以划分,以肉眼可见的方式标明负责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而不是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施加给学生。宿舍、食堂、绿化带、图书角、活动中心、班级黑板讲台等,可以将校园区域细化到班级,班级区域细化到小组和个人,通过轮流或定岗的方式让学生定期参与劳动。同时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家政、烹饪、园艺、手工、土木等基本技能,通过照片、实物、视频、日记等方式记录劳动过程,注意作业评比、考核和适度奖励。注意以鼓励和榜样树立为主,惩罚为辅。
“普通高中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7]学校在高中阶段的课程开发要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熟练掌握某一项或几项劳动技能,使学生能够成为有效的家庭成员并为后期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基础。可以以兴趣小组或社团的方式围绕家政、烹饪、园艺、手工、土木等方面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开展有固定时间、流程和教师团队,每次设计不同主题。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基本完成,心理发育亦渐趋成熟,具有独立性,逆反心理较强。因此,找到学生兴趣点并加以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和领域,有利于充分激发高中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由被动接受灌输转换为主动寻求知识,而划分出小组又能够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学会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同时,应注重考核课程的实效性,通过结项考试、实物展示、演讲沙龙、实际操作、视频和直播等方式检验课程效果,高质量达成课程目标。
二、基于生产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马克思指出:“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8]生产劳动能够生产出维持人类生活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基于生产劳动的劳动教育“能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职业意识。”[9]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合格劳动力,国家间的竞争很大一方面也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种职业都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少了哪一部分,整体内部结构都会失调而不再完整,只要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尽职尽责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便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众多力量之一,就是有价值的人。该阶段课程开发要让要学生开始了解职业和探索职业。首先让初中生开始了解形形色色的社会职业,知道我们国家都有哪些职业可以纳入他们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范围,所谓的“三百六十行”到底都有哪些职业供他们选择。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地参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初步培养他们的个人职业兴趣。该阶段进行到最后应该以调查报告、观后感、学习日记等方式形成可视材料,初步了解每位学生的劳动教育学习进度和心路历程。然后带领学生熟悉中国八大职业分类,选择自己倾向的3种职业深入探索,并通过访谈、观摩、实操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并选择3种具体职务完成职务说明书。其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基本资料,有职务名称、所属部门、直接上级职务;第二部分工作描述,有工作概要、工作要点、工作要求、工作责任、衡量标准、工作难点、工作禁忌、职业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工作规范,由任职资格中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组成。最终再形成访谈记录、职业学习笔记、实操考核视频的可考核资料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真正达到深化职业认识,为将来职业选择打下基础的目的。
“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10]该阶段是选择职业的重要时期,可以选定某一种职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和实操。高中毕业后一部分学生会升入高一级学府继续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开始步入社会,所以高中阶段针对两部分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劳动教育衔接工作便显得十分重要。该阶段劳动课程可分为两类:中学毕业以后可以直接就业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课程;为升入大学专业选择做准备的学术性课程和职业分析课程。第一类可以将重点放在劳动价值观培养,包括有针对性和分职业方向的劳动知识传授和劳动技能学习上。此外,要带领这部分学生分析各岗位的招聘要求,想要更好地就业需要充分了解招聘单位需要的什么样的人,再复盘一下自己符不符合自己心仪岗位的要求,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又好又快地达成就业目标。而第二类可以将重点放在职业分析和专业分析上,可以为后期院校选择和专业填报打下良好基础。现在社会上存在大学生不对口就业的问题,在毕业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很多学生都选择了与自己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岗位。同时,还存在结构性人才短缺的问题,某些领域岗位少劳动力过多,而一些领域则岗位多而劳动力过少。如果在高中阶段志愿填报前就进行相关的职业引导和社会职业现状分析,可以帮助相关部门解决一些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服务性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本质做了以下阐述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而得到自我解放和自身发展[11]。人都是社会人,不可避免的会与周围人形成联系,在交往过程中互相成就、共同发展,并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国家持续发展的稳定器和重要基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基于服务性劳动的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注重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初中要开展社区服务,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普通高中要开展服务性劳动,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12]初中生出于学生安全、自身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的考虑,可以在社区范围开展社区服务。而高中生生理心理已经达到了较成熟和稳定阶段,毕业后一部分学生会正式踏入社会,可以多参与服务性劳动,努力培养成“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新时代青年。现在很多中学“唯分数、唯升学、唯帽子”,不重视劳动教育或者将劳动教育只局限在学校之内开展而且存在形式主义。一方面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放在了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怕在社会环境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怕学生会出意外。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者二胎,孩子在学校稍微磕着碰着或者受苦受累了可能都会被家长“围攻”。同时他们与社会组织没有搭建良好的合作关系,没有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来达成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目的。学校课程开发要因地制宜,综合分析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件,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形成合力,搭建丰富的劳动实践平台,形成牢固的合作关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在奉献中收获成就感,获得身心成长。可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专题教学,如社区清洁、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变废为宝、交通秩序协助、探望孤寡老人、照顾福利院儿童、禁烟宣传等。同时专题教学活动开展应有严格的流程,包括策划案提交、专题审核、活动开展、后期总结和考核。策划案应包括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流程、参与人员、活动预算等内容。后期总结和考核有总结报告、通讯稿、照片、视频资料、考核成绩表。可以尝试将参与服务性劳动纳入毕业硬性指标之中,规定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每位同学每学期至少参与四次服务性劳动实践活动。最终考核纳入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价中用于评奖评优、毕业条件和升学等方面。
中学劳动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和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基于日常生活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自立自强并掌握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生活技能;通过开展基于生产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了解职业、主动探索职业发展方向、尊重劳动并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通过开展基于服务性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深入社会,观世间百态,在实践中拥有奉献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三方面课程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促使学生会生活、爱劳动、懂奉献,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4][5][6][7][8][9][10][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1.
[3][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43.
[作者:李悦(1994-),女,河南安阳人,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吴艳华(1981-),女,河北玉田人,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