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语对语法的突破

2021-03-18 09:33吴国珍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3期

摘要:李翔翥在《“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句新译》一文中将“窈窕”解释为“漫游”“游荡”等义,“崎岖”解释为“跋涉”“奔波”等义。此解虽有新意,但无诗意。推究诗人写作此句的心理,既受全文句式的约束,又突出了表意的重点,强化了诗人当时悠游的情态。从诗家语的角度解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些不合语法的诗句,体会其背后的诗情。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李翔翥在《“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句新译》一文中对此句常见的理解“既寻窈窕之壑,亦经崎岖之丘”提出异议,从语句结构和语序关系的角度分析,其认为将“窈窕”“崎岖”理解为“壑”“丘”的定语是不合适的。他归纳了《归去来兮辞》中类似结构的句子,认为前后内容基本上是并列的,所以“窈窕”应当对应“寻壑”,而“崎岖”应当对应“经丘”。他援引江蓝生、曹广顺的《唐五代语言词典》、曾良的《敦煌文献字义通释》“窈窕”条,《汉语大词典》“崎岖”条,认为此句中“窈窕”当解释为“漫游”“游荡”等义,而“崎岖”当解释为“跋涉”“奔波”等义,进而结合上文,将此句译为:“有时乘船远游(或漫游,或游荡),探求水沟(或直至水沟的尽头);有时驾车跋涉(奔波),经过土山。”

“窈窕”“崎岖”在句中并不是“壑”“丘”的定语,但是这两个词可以修饰“壑”“丘”,不好互换。基于这种关系,将“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理解为“既寻窈窕之壑,亦经崎岖之丘”非常简明,易于接受。不过,这种理解无法解释为什么“窈窕”“崎岖”不直接放在“壑”“丘”之前,而是隔了很远。

依据对文中相似结构句子的归纳分析,李老师认为“窈窕”与“寻壑”、“崎岖”与“经丘”在句意上是相同或相似的,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这样,“窈窕”与“崎岖”就是动词,和“寻壑”“经丘”意思相近。李老师以一些字典释义为证,强化了这种推断的理据性。然而,即使认可李老师的推断,我们也认为这样的释义过于宽泛,就像将“下”“取”“拔”等都解释为“攻占”一样,貌似正确,但并不贴切。而且,将“崎岖”解释为“跋涉”“奔波”,也不能传达出诗人的心境。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来看,诗人是在游行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勃勃生机,其心情当是愉悦的。

回过头来看,李老师对文中相似结构的句子的分析也有些绝对化。“风飘飘而吹衣”缩略为“风飘飘”对“(风)吹衣”似乎是对的,但实际情况是风吹衣飘。“泉涓涓而始流”缩略为“泉涓涓”对“(泉)始流”,“涓涓”本也是修饰“流”的,是形容“流”的细小缓慢的样子。再看这两句的上句“舟遥遥以轻飏”“木欣欣以向荣”,“遥遥”并非“摇摇”,而是指“舟轻飏(轻快飘荡)”得很远(即“快”),“欣欣”也是形容“向荣”(萌生花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繁茂、兴盛”,它是和“始流”对应的)的,指的是树木萌生花朵时的欢快的样子。

那么,诗人为何这样写?推究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句式的约束。赋的六言句式往往用大体对称的结构表达两个意思,如采用“既寻窈窕之壑,亦经崎岖之丘”这样的表述每句只有一个意思,结构也不对称,与全文句式不吻合。诗人必须调整词语的顺序,并通过与虚词的搭配使用,确保句式的接近。二是诗人的强调。对常规句式的改变,特别是把本该放在后面的提到前面,往往是语意表达的重点。“窈窕”“崎岖”如此,“飘飘”“遥遥”“欣欣”“涓涓”都是如此,这些是描述性词语,也都是叠音词、叠韵词,音节和谐,容易入耳,而句子其他部分多是叙述性的词语。三是诗人的移情。这主要是指“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两句,诗人把本来形容“壑”“丘”的词语转移到形容人上来,形容人“寻壑”时的曲曲折折的情状和“经丘”时高高低低的姿态,這是艺术的活用,是诗家语,突破了语法的限制。赋是诗体的一种,应当按照诗的语言去理解。一旦按诗的语言去理解,我们就会发现这中间的诗情。当想到诗人“寻壑”的身影是“窈窕”的,“经丘”的姿势是“崎岖”的,会觉得诗人寻山觅水的那份自如随意,仿佛与山水融为一体。正是全身心的投入,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愉悦美好。这也才有了下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的清新活泼。所谓“纵情山水”,大约如此。

作者简介:吴国珍(1974— ),男,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本细读与高中语文任务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