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元癸 曾春龙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除了可以發挥语文教育的固有功能之外,还具有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学语文教材彰显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材,不仅要发挥教材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功能,而且要挖掘民俗文化,提升教材的隐性价值。
关键词:民俗文化;语文教材;属性;功能
语文教材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传承文化虽然不只是语文教材的事,但不可否认语文教材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也是语文教材的传承对象。当下的中学语文教材融入了相关的民俗文化,这有益于彰显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潜在价值。
一、民俗文化与中语教材的契合
民俗文化之所以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因为其与语文教材存在契合点。
所谓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遵循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饮食、娱乐、礼仪、信仰等一系列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涉及知识、思想、精神等各个方面,经全社会的约定俗成之后,成为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事象,这种文化事象就是民俗。可以说,民俗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所以,透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俗,可以观察该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心态和精神风貌。从概念上看,民俗是一种对生活进行广泛观照的文化。这无疑与语文的生活化特性相契合。生活化要求语文学科既要传授各种知识、能力等内容,又要关注情感、思想等因素,而民俗的生活化恰好使其具备了入选语文教材的基础,“成了语文教材中承担教育作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既然生活化是民俗文化和中学语文教材的契合点,被选作教学内容的民俗文化就必然会对中学语文教材产生一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这一影响可以从中学语文教材的属性和功能两个方面来探讨。
二、民俗文化彰显中学语文教材的属性
中学语文教材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中学语文教材体现为一个系列,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音像材料、课外辅助读物等。在狭义上,中学语文教材通常是指教科书。本文提及的中学语文教材只取其狭义。
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中学语文教科书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研究得最经常也是最多的文本。作为中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材料,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直接关系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民俗文化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教材自身属性的彰显具有积极意义。
(一)民俗文化凸显中学语文教材的人文性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人类文化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恰好形成了语文课程内在的、深厚的人文性。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后可以很好地凸显教材的人文性。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不少文章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民俗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蕴含着许多可以体现中学语文教材人文性的因素。浏览《诗经》中的《卫风·氓》《国风·蒹葭》《周南·桃夭》等诗篇,学生感知到的是上古先民的婚恋文化;阅读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学生认识到的是汉代的床、榻等物质文化和七夕等节日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作品众多,反映的民俗文化亦不一而足。
无论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有多么丰富多彩,浓厚的人文性都是其永不变更的特性。将其当作教学内容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可以彰显教材内在的人文属性。
(二)民俗文化增强中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
语文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这要求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体现出生活的趣味。民俗文化是一种民间文化,时时处处表现民众的生活,因而也最能体现生活的趣味。民俗文化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教材趣味性的增强不言而喻。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部分充满生活趣味的作品,展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学习这些作品之后,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不同民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生动地描绘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古老歌会。这种歌会常在集会或节日举行,人们以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或游戏传情等不尽相同的活动方式参与到歌会中。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获得对云南少数民族歌唱文化的初步感知。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精彩地介绍了其家乡端午节的有关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吃咸鸭蛋等节日活动饶有趣味。这些趣事,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家乡的节日民俗文化。除此之外,萧乾的《吆喝》、鲁迅的《社戏》、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无不展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涉及民俗文化的作品,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民俗文化,而且丰富了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和趣味性,这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三、民俗文化强化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
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指的是中学语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效能。尽管语文教育界对教材功能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体不出以下四种:凭借功能、示范功能、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语文教材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民俗文化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后,其对教材功能的强化主要体现在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上。
(一)民俗文化提升教材的教育功能
“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的过程中,离不开情、意、道的内容。”中学语文教材不乏对学生进行情、意、道的教育的作品,民俗文化在这方面的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民俗文化对教材教育功能的提升,集中体现为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这句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民俗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民俗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蕴含着这个国度、这个民族或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甚至价值体系。几千年来,民俗文化都在以一种活泼的形式传播着中华文明。然而,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的时代里,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型,众多年轻人对外来文化更为青睐,很难想象没有民族文化基因的民族在将来会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母体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融入民俗文化,有益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
(二)民俗文化丰富教材的发展功能
在现代教学论看来,教学是一种发展性的活动。教学的实施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而教材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教学的发展功能主要是凭借教材而实现的。如何实现这一功能,就成了教材研究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民俗文化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之一,其对教材发展功能的丰富作用表现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扬弃能力的培养和“大语文”观念的树立。
1.引入民俗文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人的智力活动的一种物化。”语文教材作为一种生活化的教材,其所含知识不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生活中各种知识都在教材中得到了体现。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化的文化,将其引入语文教材,对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大有裨益。
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专门介绍民俗事项的作品。虽说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思想和运用的语言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不能因此忽视对民俗文化的讲解。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一篇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因子的散文,涉及建筑民俗、语言民俗、饮食民俗、游戏民俗等。这篇散文的教学,需要对文中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各种民俗文化的过程中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日渐消失的惋惜之情,而且能够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教材中通篇介绍民俗文化的文章,还有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
民俗文化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语文教材中融入民俗文化,有助于表现生活中的各种知识。这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语文教材作为“开发智力的最佳依凭”的明证。
2.熔铸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扬弃能力。语文教材对民俗文化的选择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严肃谨慎的甄选。即使被选入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含有落后因素,也是将其作为批判的对象。所以,在教材中介紹民俗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涉及民俗文化的作品,很多是从真善美的角度向学生展示民众的风俗习惯,进而培养学生欣赏优秀民俗文化的能力。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琦君的《春酒》等就是这类作品。当然,教材中亦有从假恶丑的角度介绍民间风俗的篇章。鲁迅的《祝福》描写了鲁镇过年时的习俗,文中的“捐门槛”、寡妇不能触碰祭品等落后习俗自然是批判的对象。作品中的落后民俗是供学生认识民俗文化中糟粕因子的素材,旨在培养其辨别良莠的能力。
语文教材除了向学生传递知识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三维目标”的要求。不管是着眼于欣赏能力,还是着眼于辨别能力,选入教材的民俗文化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扬弃的能力。
3.介绍民俗文化,树立学生的“大语文”观念。所谓的“大语文”,是就语文的生活化而言的。民俗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语文教材将其浓缩为一篇篇文章,构筑了学生管窥多彩生活的窗口。
语文教材引入民俗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整合课内课外的民俗文化资源,让他们从单纯地学习教材语文走向既学习教材语文又学习生活语文。琦君的《春酒》介绍了温州的春节习俗,整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实践,挖掘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除此之外,鲁迅的《社戏》、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作品也具有引导学生对课内外民俗进行整合的作用。
在语文教材中介绍民俗文化,是其面向生活的体现,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的有效途径。
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将其融入语文教材,会对教材建构产生重要的作用。如何继续利用民俗文化,也是语文教材研究中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薛晓蓉.民俗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
[3]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4]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苏元癸(1975— ),男,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