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涛
尽管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早已结束,但围绕计票结果的争议不断。在美国历史上,总统大选投票结束后的纷纷扰扰并不罕见,甚至几度陷入政治危机。
如今美国总统大选以获得选举人票多少决胜负,但由于總票数为偶数,每次大选都不免有人担忧“如果票数相当怎么办”。这并非杞人忧天。1800年美国历史上第4次大选时,就出现两名总统候选人的选举人票数相同的戏剧性场面,后来经过众议院长达36轮投票才最后选出总统。历史学家乔伊斯·阿普尔比表示,这场大选堪称“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选举之一”。
1800年大选拉开帷幕后,民主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副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对阵联邦党总统候选人、时任总统约翰·亚当斯。
当时美国一共有16个州,每个州都可以挑选自己的选举日,所以大选投票从1800年4月一直持续到10月。根据当时的美国宪法,总统选举人团每名选举人可以投两票,得票最多者当总统,得票第二多的当副总统。
选举人团的票数清点结果显示,民主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杰斐逊和副总统候选人伯尔得票都是73票,联邦党总统候选人亚当斯65票、联邦党副总统候选人平克尼64票。
众议院总统选举投票从1801年2月11日开始到17日的7天时间里,众议院总共进行了35轮总统选举投票,虽然两大党私下拉票不断,但杰斐逊每回都只获得8个州代表团的票,离当选总统的必要多数还少1个州,反倒是众议员们被一次次马拉松式投票搞得筋疲力尽。
2月17日,杰斐逊最终在众议院第36轮投票中赢得10个州赞成的绝对多数,当选总统,伯尔就任副总统。
1800年大选暴露出美国早期宪法中的严重缺陷。赶在1804年大选之前,美国通过宪法第十二修正案,规定每个选举人不得再投两张总统票,而是一张总统票一张副总统票,以防止1800年那样的选举问题再次出现。
若论美国总统大选票数最激烈的竞争,当属1876年的那次。
11月7日是大选日,从一开始,康涅狄格、印第安纳和新泽西等摇摆州就被蒂尔顿拿下。当蒂尔顿在纽约州也获胜后,沮丧的海斯向身边的人承认失败,然后上床睡觉去了。但海斯在理论上还有一线胜机:蒂尔顿的选举人票只比海斯多18张,如果南卡罗来纳、佛罗里达和路易斯安娜的19张选举人票都归海斯,那他就能以185张选举人票对蒂尔顿184张选举人票赢得大选。
在关键时刻,《纽约时报》资深编辑约翰·里德深夜唤醒了共和党全国主席扎卡赖亚·钱德勒,提议想尽一切办法拿下这3个州,让海斯入主白宫。钱德勒同意里德的提议,立即发电报给这3个州的共和党党务工作者,要求他们不惜代价拿下自己的州。
在路易斯安那州,拉票委员会宣布1.3万张支持蒂尔顿的选票和2000张支持海斯的选票无效,该州由此落入海斯之手。在南卡罗来纳州,拉票委员会同样专门让所有支持海斯的选票都得到认证。佛罗里达州的关键选举人票也被海斯拿下。共和党明目张胆的“造假”行为引起民主党强烈不满,后者拒绝认同投票结果。总统格兰特命令美军开进这3个州的首府,指示谢尔曼将军“确保适当和合法的拉票委员会在履行职责时不受干扰”,这被认为是格兰特用武力确保海斯当选总统。
离1877年3月4日格兰特总统任期结束越来越近,谁是接任者成为美国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很多美国人担心引发新的内战。幸运的是,双方重量级人物都赞同和平解决危机。
经过多轮辩论,国会组建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选举委员会来裁定大选结果。1877年3月2日,经过激烈争辩,选举委员会裁定海斯以185票对蒂尔顿184张票当选总统。
1948年底,《芝加哥论坛报》和其他芝加哥报纸的排字机操作工一直在罢工。11月2日大选日晚上,尽管东海岸各州还没有宣布投票结果,但《芝加哥论坛报》为赶出第二天一早的选后新闻,需要提前数小时将大选结果排版,这家报社主要依靠驻华盛顿记者和政治分析家亚瑟·西尔斯,后者曾准确预测过去20年里的4场大选获胜者。
西尔斯认为,根据选前民调,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杜威无疑将赢得大选。在西尔斯的建议下,《芝加哥论坛报》决定以《杜威击败杜鲁门》为标题率先向全美报道杜威胜选的消息。
然而,真正的大选结果却是杜鲁门获得303张选举人票当选总统,杜威仅获得189张选举人票。同《芝加哥论坛报》的报道完全相反,民主党除了赢得总统职位外,还在参议院和众议院获得多数议席。
两天后,杜鲁门在返回华盛顿途中经过圣路易斯,他走到列车站台,拿起一份《芝加哥论坛报》看了起来。杜鲁门看到报纸大字标题《杜威击败杜鲁门》觉得很滑稽,于是向聚集在车站的摄影师举起这张报纸。
《芝加哥论坛报》并不是1948年大选后唯一刊登错误大选结果的报纸。《商业日报》在11月3日登出8篇“杜威总统”施政预期分析,其中有一篇报道标题写着《杜威的胜利被视为授权开启新时代政府与企业和谐以及恢复公众信心》。
(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