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小平身边的日子

2021-03-18 00:55尹洁
领导文萃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白话锉刀外宾

尹洁

在20世纪80年代,高志凯曾为邓小平、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高志凯正式给邓小平做翻译是1984年,那年他22岁,被称为“建国以来为中央领导工作的最年轻的翻译”。

喜欢用大白话

“邓小平比我大58岁。当时他的身体状况还很好,但右耳在慢慢失聪,基本上都用左耳。此外,他有浓重的四川口音,事先如果不训练一下,会听不明白。再有就是发音习惯,20世纪80年代他在公众场合发言不多,但一言九鼎,所以他每次发言都很简练。”高志凯说。

四川话里“四”和“十”发音差不多,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高志凯都会马上用手势再向邓小平确认一遍,伸出四个手指代表四,左右手食指交叉代表十。大多数时候,邓小平都会果断地伸出四个指头回应。

高志凯

如果是普通会谈,翻译如果没听明白,可以停下来再问一次,但做邓小平的翻译不行。“20世纪80年代,他会见的大多是比较重要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尤其是美国来的。邓小平认为中美关系非常重要,当时苏联还在,遏制苏联是全局性问题,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除了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等人,美国来的内阁成员、部长级别的人他都愿意见。考虑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和敏感度,我不仅不能翻错,而且不能重问。那样不严肃,不严谨,也不得体。”

邓小平留给高志凯最深的印象是务实。“我陪他见外宾,从没听他引用过一句唐诗。他没有花里胡哨的地方,不爱虚荣,也不展示浮夸的东西。他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但用的都是大白话。”

高志凯唯一一次听到邓小平讲英语,是会见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那天宾主相谈甚欢,气氛非常好,时间也超了,一向严肃的邓小平有了爽朗的笑声。会谈结束,他亲自把温伯格送到福建厅的门口,握手告别时,早年在法、德、苏都工作过的邓小平用英文说了一句“goodbye”,而高志凯条件反射地把这个单词翻成中文“再见”,又返给了邓小平。邓小平回过头,瞪大眼睛看了高志凯一下,然后哈哈大笑。

强调干部年轻化

离开外交部多年后,高志凯曾去邓小平“文革”时期下放的江西南昌某工厂,在当年邓小平站着用锉刀锉螺丝钉的案板前站了很久。“1969年到1973年,他在那里干了3年多,做著最卑微的工作,没有人相信他能复出。而我给他当翻译的时候,却是他最鼎盛的时期。”这种反差让高志凯感慨万千。“他吃过苦,有过磨难,经历过大起大落,才更加珍惜回来的机会,觉得自己时间不多了。他知道中国必须走上一条正确的路,但这条路在哪里,又有多少风险?”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意义已经无需多言。面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基辛格有一次对高志凯说,自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当时出来的不是邓小平,而是别的领导人,中国是不是也能走到今天这样的局面。”高志凯回答道,邓小平是独一无二的。

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邓小平,更愿意考虑一些宏观的、影响更深远的事情,比如干部培养,当时同样是个紧迫的问题。

“他一再强调干部年轻化、打破终身制,每次见外宾都说这个。当时很多‘文革时期受冲击的老同志都想出来干,但这样年轻人就起不来。邓小平刻意培养年轻人,才有了第一、第二、第三梯队,后来才形成了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一直影响到今天。”高志凯说。

近距离的观察,让高志凯更深入地体会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决策。“我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邓小平拿锉刀一下一下锉出来的。”

(摘自 《党的生活》)

猜你喜欢
大白话锉刀外宾
钓友间的一朵奇葩
周恩来陪外宾三访大寨
首迎外宾
旧锉刀
钳工锉削平面技巧
探究高精度顺向锉的方法
浅析钣金修复中的整形工具(三)
中共话语体系中的大白话成因探析
官员讲大白话,大伙爱听
大白话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