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德勒心理学看“白雪公主”

2021-03-18 09:30邱瑞
世界博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阿德勒自卑感魔镜

邱瑞

荷兰艺术家LeonKeer在保加利亚街头的3D艺术作品。如同从阿德勒心理学看白雪公主的故事一样,当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时,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有这样两位父亲,一位对自己的孩子动辄打骂,另一位则对孩子呵护有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父亲形象呢?人们可能会这样说:应该是那位暴躁父亲的孩子太不听话了;可能是那位慈祥的父亲受过良好的教育;想必是那位暴躁的父亲拥有不幸的童年;也可能是遗传基因的问题吧,是遗传因素造就了这样的差距。这些听起来都有些道理,可是这两位父亲实际上是来自同一个家庭的双胞胎兄弟,两个人在同样的家庭中长大,获得过同样的教育,而双胞胎的遗传基因想必不会出现那样大的差距。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两位父亲都是在一个家暴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俩的父亲经常会对其使用暴力。那位暴躁的父亲,因为经历了那样的童年,他觉得家庭并不是一个充满幸福的地方,他所有经受过的苦难不应该只由他来承受。他一直在模仿自己父亲的行为,给孩子营造一个与自己的童年相似的情景,而自己再也不是那个处在弱势地位、只能被动挨打的孩子,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父子关系的主宰,成为了那个看起来有尊严有地位的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从童年的自卑情结中解脱出来。那位慈祥的父亲,并没有用自己父亲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当他的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看到孩子被自己逗笑的时候,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孩子的笑容让他意识到让孩子获得爱也会让自己获得满足感。童年中父亲的打骂给他带来的自卑感逐渐被治愈,他开始明白,让孩子获得幸福,也会让自己得到超越。

克服自卑,获得幸福

这是一个利用阿德勒心理学来分析人格的案例,阿德勒心理学也叫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弗洛伊德、荣格是心理学三大奠基人,这三位心理学家都对人格发展的动力做出了解释,而阿德勒的理论即自卑与超越,人格的动力源自于摆脱自卑、寻求超越。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位父亲都有自卑感,他们都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而他们在后来的人生中人格出现差异,就是因为他们超越自己内心自卑感的方式不同。阿德勒认为,只要是活着的人,就一定会有自卑感,可以说,阿德勒的信条就是:生而为人,我们都很自卑。说到这儿,可能有人马上站出来说,我天资聪慧,从小锦衣玉食、生活富足、家庭和睦,从来就不知道自卑为何物。而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与生俱来的。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被放在孤岛上,你内心一定会有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就源于自卑。

从我们作为人出现在地球上开始,自卑就已经产生了。与地球上的那些动物相比,我们没有厚实的皮毛、坚硬的盔甲、强健的体魄,无论是面对自然还是面对那些凶猛的动物,我们都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我们产生自卑感。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自卑感,人类文明才得以进步。我们想尽办法来克服自己的自卑:我们个人的力量薄弱,那就与他人合作;我们不能抵挡自然环境的打击,那就建造房屋;我们怕受凶猛动物的侵害,那就制造武器;我们难以获得稳定的食物,那就制造陷阱捕猎、圈养牲畜、种植粮食。这些行为都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实现,与他人合作、利他主义也是阿德勒认为的超越自卑、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自卑在阿德勒的眼中并不负面,相反,人生想要获得超越,动力就源自于克服自卑。正因为有自卑感,我们才会不断地克服自卑,在克服自卑的过程中我们才会获得发展,拥有幸福。而面对自卑,会有很多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阿德勒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三个孩子到动物园里去看狮子,第一个孩子见到狮子,马上躲到了母亲的背后;第二个孩子见到狮子,立刻呆呆地站在那里,并颤抖着说:妈妈,我要回家;第三个孩子则对狮子做出凶猛的样子,并问妈妈:我能向它吐口水吗?这三个孩子的表现不同,但是三个孩子的行为都是自卑的表现。即使是那个看起来很勇敢的孩子,也是因为面对狮子内心有自卑感,想要通过吐口水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比狮子更厉害。再回过头来看开头的那个故事,两位父亲对待自卑的方式不同,造就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父亲形象。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身体残疾,有的人能够通过不断努力、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来克服自己的自卑感,最终获得成就;而另一些人认为自己无法应对,无论自己做出怎样的努力,残疾的问题都不会得到解决。这就不是自卑感了,而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并不能给人生带来超越。

这同时也牵扯出阿德勒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目的论。简单来说,就是人的一切行為都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目的,这个目的体现在他的言谈举止、观点态度、性格志向等各个方面,阿德勒认为,如果你能了解一个人心灵的终极目标,那么你将会理解他的所有行动。也就是说,如果你了解一个人的人生目的,那么他的一切行为你都可以理解了。例如,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了伤害,从此他再也不愿意与人交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厌恶。如果从原因论来解释就是,这个人之所以产生厌世的态度,是因为他曾经受到的伤害。但是目的论则认为,他的态度是因为他的目的是避免与人交流,避免产生社会关系,可人们往往倾向于承认原因论,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逃避找到理由。

尝试课题分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一句话总结了人生烦恼的来源——一切烦恼都源自人际关系。如何解释呢,就是说人之所以会烦恼,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人际社会中,每个人所获得东西都不一样,多与少、好与坏的概念就在人际社会中产生。比如说,很多人小时候的痛苦来自于传说中的那个“隔壁家的孩子”。隔壁家的孩子样样都比你好,其实在某方面,你父母的痛苦也来自于那个隔壁家的孩子,因为那个孩子的优秀让你的父母觉得自己的教育输给了隔壁那对父母。如果你和你的父母只关注自身,而不是隔壁家,那么你们的烦恼自然会消失——父母更多关注自己教育能力的提升,孩子关注现在的自己比之前的自己有什么样的进步,或者自己在哪方面有天赋,那么烦恼就迎刃而解。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父母如果想要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铺设的路发展,必然会与孩子产生矛盾。

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办法,就是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同一件事涉及了不同的人,也可以分离出各自的课题。有这样一对夫妻,妻子是家庭主妇,负责打理家庭内部的事宜,丈夫在外经商给家庭提供经济支持。突然有一天丈夫破产了,没法再支持家中的开支,甚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由此夫妻二人经常吵架,妻子一直埋怨丈夫经商失败,丈夫一直埋怨妻子没有经济收入。如何通过课题分离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实际上,抱怨是无益于解决问题的,想要通过抱怨和指责来改变对方是不可能的。我们就要看每个人能做出什么决定来改变这个现状,妻子的课题就是,到底选择和丈夫离婚、重新开启人生,还是与丈夫继续生活下去共同度过这个困难的时期?丈夫也一样。但是每个人都不能干涉别人的课题,对于别人的选择你只能接受,是发自内心地接受,不去执着于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课题分离其实可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每个人如果只关注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企图控制别人而不得所带来的挫败感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再读“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再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这个故事。那个骄傲而目空一切的恶毒王后每天问魔镜“誰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究其原因,就是她的自卑,王后对自己的容貌非常自卑。而她面对自卑的方法是通过不断地向说实话的魔镜确认她到底是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她的方法是不能实现自我超越的,其心情总是会受到魔镜说出的话影响,如果魔镜说她最美丽,她就获得短暂的满足;到了第二天,满足感还要继续从魔镜的话语中索取。

而当白雪公主长大成人,魔镜提到白雪公主的美无与伦比,王后就要杀掉这个美丽的公主。王后的烦恼就来自于人际关系,她一直在与人比较,而比较一定会产生烦恼。王后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超越,所以她一直无法获得幸福,一辈子都在想方设法除掉比自己优秀的人。王后的一生就活在名为“他人”的地狱之中。而白雪公主呢,生活在小矮人的房子里,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不知人心险恶,尽管小矮人告诫过她不要相信陌生人,可她却三次上当受骗,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白雪公主一直生活在小矮人的家里,她一直处在一个不安定的环境中,没有安全感。她人生的目标就是在于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认可和接纳,从而维护自己稳定的生活。所以,白雪公主面对王后假扮的巫婆时,不能够拒绝,屡次上当也就不足为奇了。故事中的小矮人才是实现从自卑中超越的人。首先,小矮人生活在深山里,他们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存活的,他们一定要在长期的生活中互相帮助、为他人着想、为集体努力,这样才能建造出房屋、获得足够的食物,合作必然是他们长期生活的主题。其次,我们都知道,小矮人的长相肯定是有些“抱歉”的,当他们看到如此完美的白雪公主,并没有心生嫉妒产生自卑情结,而是真心地欣赏她的美貌。最后,他们既没有因为白雪公主的美貌而强留住她,也没有因为白雪公主弄乱了他们的家而大发雷霆赶她出去,而是与白雪公主约定,只有她在房子里做一些家务,他们才能让她住在这里。小矮人实现了课题分离,他们做出他们的决定,让白雪公主做出自己的决定,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小矮人与王后不同,他们生活在名为“他人”的天堂之中。他人即地狱,他人亦天堂。两个“他人”的含义并不相同,“他人”的地狱是因为比较,“他人”的天堂是源于合作。

对阿德勒心理学,你可以支持亦可以反对,但是这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人生的新视角,在我们发现面前的人生难题无解的时候,不妨从这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也许就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猜你喜欢
阿德勒自卑感魔镜
这是一面魔镜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魔镜,魔镜,告诉我
把童年还给童年
你的自卑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