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星成火散光热 研修践行共发展

2021-03-18 03:26边洪波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名师共同体教研

名师是什么?名师对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对于教育而言,这个问题很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名师就是教育领域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能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敬业者和实践者。名师要能专业引领,能实践创新,能共进成长,最终达成“美美与共”,这是名师的教学生态建设目标。

在名师发挥有效作用的过程中,名师工作室的价值不可忽视,因为其在组织团队攻关、跨校区协作等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引领作用,从而促进教育的整体提升。在以名师为核心构成的教育维度中,有几种组合层面的共同体——师生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共建学科共同体需要我们关注。名师教学生态的建设,更要着眼于这几个方面,具体规划,有效实施。

一、教学相长,以学促教 ——师生共同体的发展

教师的生命在课堂,名师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幸福来源,因为其本质是生命教育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应该坚持的是学本位、生本位,因为具备快乐学习的过程,从而能够色彩纷呈。在名师的生命课堂中,枯燥的知识讲解被转换成了无数的创造性和可能性,教师应该把“引疑、启智、开能”当成教育的核心目标。教师把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课堂上生成了大量新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新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认识了教材,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学生,重新认识了课堂。学生的变化与成功给教师带来许多幸福感,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使自己成长和发展了。“将教学当作生命的一部分”,这是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的话,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也应该成为教师课堂努力的方向。

当前,新课程推进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积极思考利用课堂教学推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引领,躬身践行。在当前形势下,名师更应该增加课程设计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新课程的排头兵。以当前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落实为例,教师要努力构建学习场域,为学生具备整本书阅读的内驱力开拓空间寻找生长点。教师可以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在学生阅读了整本书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交流会、辩论会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分享和深入学习思考的平台,名师的课堂要具备更多的示范性,名师要成为先行者。再以高中语文必修上教材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任务群为例,教师要结合“青春激扬:树立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的人文主题,积极开展“学写诗歌”的学习活动,笔者在单元教学后开展了此项活动,学生创作出了大量文质兼美的诗歌,涌现出无数这样的佳句——“青春,是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试卷,是光芒万丈的诗篇,也是光阴暗淡的日记,是吹过峡谷的风,也是浮过山脉的云。”“青春来时风尘仆仆,走过一路是光。不过是年岁的增长,少年心中的光彩擦出一片滚烫,铺天盖地地繁衍出浩瀚的宇宙。”学生的内驱力和学习力被激发出来,成为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的课堂给了学生素养提升的平台,学生的发展也给了教师不断进取的动力。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把“师者”定义为“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传授真理、思想;“受业”,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解惑”可理解为解答疑惑,而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教师来说,仅仅追求韩愈所说的这三项职能还远远不够。教师的课堂生态应该有生命的碰撞和共生,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认为:“生命教育与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应试能力的提高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分是名师课堂培养学生的基础目标,高能是名师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目标,高素养是名师课堂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

二、提升素质,专业成长,实践求索——教师共同体的发展

近年来,为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快他们的成长,全国各地都评选认定了各级中学名师工作室,其主要任务是培训中青年教师。名师工作室作为名师的聚集体,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师资源整合和培训模式,通过创建知识共同体实现集约式的师资最优化功能。名师工作室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名师教学生态,使名师的辐射作用得到了强化。

名师和名师工作室,其意义在于带领大批量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综合性培训,以此来帮助教师团队提高总体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素养,致力于我国文化建设,它的方向是整个社会的教师群体的共同进步。教师通过共同研修,尤其是校本培训,获得提升和发展。

校本培训面向的范围是学校,其培训内容均以当前学校内部的计划以及教学模式为准,其意义在于帮助教师适应当前学校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能够充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之中获得新知。目前校本培训的途径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中备课主题突出、备课内容要细化,备课地点和时间要确定,主备人要明确,除了研究必备的知识点外,还要研究教学实施的策略以及学情的特点,通过集体备课达到备课组教师团队的研修水平的提升。名师的作用就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二是课题研究,课题着眼教育问题,力求通过问题导向寻求在教育规律中有效破解教育难题,通过研究获得指导现实的方法。教研针对课堂的实际问题,教学与研究密不可分。名师的教学生态构建要关注教研,教师本人要成为教科研的先行者。三是教师结对,以名师为指导教师,与其他组内的年轻教师结师徒对子,建立共进友好合作关系,做到教育教学上的实时共研和资源共享。对结对对象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进行定期辅导或跟踪指导,充分发挥名师率先垂范效应及引带作用。

教师在名师和名师团队的引领下,要自我定位,积极实践,在科研课题研究、教学比赛与展示、经验交流、高考研究、学科课程研发与实施、竞赛辅导、论文发表、论著出版等方面,每一位教師团队的成员的专业能力都要追求稳步提升,尤其是核心成员的业务提升要更明显。名师团队的互助发展要有各级各层的目标,优秀教师成为引领发展的榜样,骨干教师成为学科发展的基石,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成为学科发展的希望。哈一中边洪波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正高级、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团队构成就具有发展的良好起步条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能给予良好的影响,产生实际的作用。

名师的教学生态建设,要注重团队的发展,成为团队的引领者,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在专业研讨的不断开展中,不断推进优秀教师代表,使之成为引领主力。教师要追求卓越,在各级各类的专业赛事平台上争取创造成绩,积极参与各项学科专业的活动,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和輻射身边的其他教师。

三、汇聚资源,教研并行,合力共进——共建学科共同体的发展

由名师带动,名师工作室聚合优势资源,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中,名师的教学生态得以优化。合力共进的实践中不乏选拔骨干教师到名师工作室接受跟岗培训,也有通过网络跟踪与指导来带动中青年教师的教与研,还包括课堂听评课、课例观摩研讨的,最终的目的都是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与教研水平。要促进学科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校一个教研团队,名师团队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学科教研活动,这是一个必经之路和重要途径。目前,我们就曾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研讨模式,主要形式为集中研讨、交流等。此外,还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工作室的公众号定期推送相关信息,辐射到线下,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总之,在名师工作室类的名师教学新生态的建设中,要不断丰富各类资源,细化公众号栏目;积极带动共同体学校语文学科的发展提升,携手向前共同进步。

笔者作为市级语文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积极尝试带领工作室成员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推进学科共同体的发展。借助哈尔滨市市区共建合作体的平台,工作室与呼兰一中、延寿一中、哈十中等学校共同合作组织开展了“同课异构作文教学研讨”“疫情课堂听评课”“共享高考模拟考试原创命题”“联合阅卷、质量分析”“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和新高三备考策略研究”等活动;2020年暑期,由边洪波名师工作室牵头,联合市区共建学校的骨干力量为哈尔滨教育云平台录制高中语文必修五和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选修、高中语文选修上教材的视频课程共计100节;2020年12月,借助省教师发展学院“普通高中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研机构负责人及骨干教研培训班”培训活动的开展,哈一中语文学科参与课例展示,以边洪波语文名师工作室为主导,集合工作室、教研组的主要力量,呈现4节新教材新课程课例展示,课例研讨中,工作室积极携手市区共建单位,开展了多次的教学实施策略研讨。

名师工作室能立足本职岗位开展工作,以自身的角色定位,来践行专业引领的使命,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疫情期间,“哈一中边洪波语文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创立于2019年5月24日),积极带动师生一起抗疫,传递正能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20年3月,省教师发展学院开展了“关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如何做到无缝对接”的讨论活动,省内一些名师工作室的做法也得到了推介,哈一中边洪波语文名师工作室积极参与,首先在内部开展讨论,除工作室主持人边洪波老师外,工作室核心成员周玉辉、程利春、曲福利、姜丽、李睿、赵小光老师也都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撰写了“微论文”,为线上线下混合语文教学生态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参考,之后工作室的思考被报道转载,对特殊时期省内语文教学的线下与线上如何结合的探索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名师要立足学科、学校,从自身使命和责任出发,不仅要带动学生、同事、学科等的发展,还要关注完成共进的目标,要做实践的模范。从“一枝独秀”到“美美与共”,名师教学生态需要呈现出不一样的境界。

猜你喜欢
名师共同体教研
爱的共同体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