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转化机制的企业逻辑和整合框架
——基于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多案例研究

2021-03-18 06:15王建明
财经论丛 2021年2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王建明,赵 婧

(1.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 言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和发展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涌现出大批具有绿色管理意识的企业,这些企业将新视角、新目标、新模式、新路径等纳入绿色管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和更长周期上实施绿色管理,推进企业绿色管理走向全面深化阶段。这些积极转型升级的浙江企业在绿色管理上既有自身发展的独特模式,也有成功的共性经验,是谋求绿色发展道路的企业可以借鉴的现实样本,深入探索企业绿色管理经验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本文以实行绿色管理的浙江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总结“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阶段特征、经验启示,提炼企业绿色管理中“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经验启示整合框架,丰富“两山”理念指引下企业绿色管理的理论框架体系。

二、理论回顾

(一)“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两山”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化扩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1][2]。“两山”理念的提出和深入实践标志着浙江和中国的绿色发展从初阶、浅层、零散时期(2004年以前)进入了高阶、深层、系统时期(2005年以后),迈进了绿色发展的新时代。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指出余村十五年来践行“两山”理念发生的巨大变化,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3]。

根据“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喻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生态系统;“金山银山”则喻指经济发展及其基础上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价值。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角度,理解“绿水青山”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绿水青山”具有经济和生态价值,可以用“金山银山”衡量;第二,“绿水青山”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是“金山银山”不能取代的,一旦破坏,花费“金山银山”也换不回来;第三,以上两点是从静态角度来看的,从动态角度看,“绿水青山”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提高。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美丽生态环境需求的增加,“绿水青山”经济和生态价值不断提升。“绿水青山”所提供的生态产品等是最公平的公共服务,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4],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巩固“金山银山”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角度,理解“金山银山”至少也有三层内涵:第一,从狭义上看,“金山银山”指“绿水青山”基础上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条件;第二,从广义上看,“金山银山”是指一切社会生活条件的物质基础[5];第三,以上两点是从静态角度来看的,从动态角度看,随着时间推移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依赖会更加凸显。

从“两座山”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理解“两山”理念,“两座山”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对立,而是共存的。“绿水青山”对“金山银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前提,“金山银山”必须建立在“绿水青山”的坚实基础之上,“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创造提供条件和可能[6],即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其次,“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条件,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保护“金山银山”,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7];最后,从动态角度看,改善“绿水青山”才能发展“金山银山”,即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金山银山”也会反作用于“绿水青山”,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金山银山”(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绿水青山”的实际意义也大大削弱,人类社会势必退化或倒退。第二,没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投入,“绿水青山”往往也无法形成(例如植树造林、绿化沙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有了“金山银山”的经济和生态投入,则可以反哺“绿水青山”不断增值。“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5]。二者的辩证关系凸显了“绿水青山”的根本地位,“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依托,决定了“金山银山”的发展程度与水平。而且“绿水青山”不仅作用于人类生存发展中对“金山银山”的物质追求,还作用于人类实现“金山银山”物质追求后的精神追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两座山”的关系认知,在实践检验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发展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9]。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这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是求生存温饱阶段的权宜之计。二者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从整体和长远来看,这是不可持续和失衡的发展方式;第二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发展方式,是求小康富裕阶段的兼顾之计。二者之间共存共生、相互兼顾;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得益彰和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求美好生活时代的长远之计。二者之间协同推进、融通一体。从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突破了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对立的僵化思维,使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两个核心因素有机统一、协同推进,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 “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体现了二者的统一兼顾、共存共生,“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体现了“绿水青山”优先或首位的态度和决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二者之间转化的机制和成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要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经济,推进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10]。

三个阶段的变化升级过程体现出“两山”理念内在逻辑的三层意蕴:首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的关键在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和成效(即转化的效率和效果两个层面)。如果“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得好(即转化效率高,同时转化效果好),则实现人类社会长期共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果“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得不好,则可能只有“绿水青山”,没有“金山银山”。或者既丢了“绿水青山”,又没有“金山银山”。或者虽有了“金山银山”,但丢了“绿水青山”,长远来看“金山银山”也守护不住。其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过程是一个系统安排,需要统筹考虑转化过程的思路、理论、制度、政策、技术、策略、方法、路径、机制等方方面面。最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成效取决于二者之间的互动程度和促进方式。要取得“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高成效,在转化中要善于选择,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11]。如需要明确在什么情况下用“绿水青山”去促进“金山银山”,什么情况下用“金山银山”去促进“绿水青山”,什么情况下“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实现高转化成效。“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

(二)“两山”理念对企业绿色管理的历史作用

企业绿色管理是指企业将经营活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在企业经营的全周期控制污染、节约资源,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2]。从世界范围看,企业绿色管理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环境和生态运动[13]。20世纪70年代,企业管理实践逐渐由传统管理向绿色管理转变。在西方国家企业绿色管理探索的背景下,我国一部分企业也走上绿色管理的探索之路。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浙江企业管理经历了从经济利益优先到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绿色责任并重,再到环境保护、绿色责任成为企业管理内生变量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两山”理念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生产力”范畴[14]。概括来说,“两山”理念对推进企业绿色管理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两山”理念为众多企业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对企业而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再是企业发展中零和博弈的两方,而是互利共赢的整体。“两山”理念推动企业更加注重节约管理成本,规避环境污染风险,同时也很好地担负起生态保护的社会使命。(2)“两山”理念破解了资源短缺、生态保护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两难”悖论。“两山”理念为企业发展找到新出路,从理论层面回应了企业发展壮大中寻求科学理论指导的迫切需要。(3)“两山”理念催化形成了企业绿色管理探索的内生动力。“两山”理念唤醒了企业对绿色管理的认知和情感,有效启动和促进了企业绿色管理行为,使企业增强了绿色管理的自信。(4)“两山”理念激发了企业绿色管理探索的活跃因子。“两山”理念指引企业寻求清洁生产的前沿科技,引进和培养绿色创新人才,深化改革企业绿色管理体制机制等等,使企业在绿色管理探索中焕发生机。(5)“两山”理念推动形成了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理论框架。浙江企业绿色管理不仅印证了“两山”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还对“两山”理念的深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理论框架正是对“两山”理念的现实验证和深化扩展,也进一步指导了众多企业绿色管理探索的具体实践。

综上,“两山”理念应用到企业管理层面,推进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系统工程,形成企业绿色管理理论架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企业在将“两山”理念转化为绿色管理实践的过程中,遵循怎样的逻辑和机制路径有待进一步总结、深化。本研究通过“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阶段特征、主要经验、主要启示的讨论,以期提炼出企业绿色管理中“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适用于探究“如何”“过程”以及“机理”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提炼现象背后的理论或规律,能够有效展示研究过程的整体性和动态性[15]。本文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是:“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是如何进行绿色管理的?其阶段特征、经验启示是什么?企业绿色管理中“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是什么?基于这样的研究问题,采取案例研究可以识别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的关键过程、重点领域,深化对“两山”转化机制的企业逻辑和整合框架的理论解释,提高案例研究的内部效度,从而达到理论建构的目的。

本文依据制定的案例研究计划展开研究,并将案例资料梳理整合后建立研究资料库,方便日后重复研究,以确保研究的信度。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注重资料多层次、多数据源的收集方法,例如对同一资料,通过媒体报道、企业汇编材料、企业家演讲等多渠道获得,使资料更加丰富和准确,形成三角验证,保证研究的效度,增强研究结论的准确性、稳健性。此外,本文属于大样本下的多案例研究,案例涉及浙江数百家企业绿色管理实践,有利于构建更有普适性的理论[16]。

(二)案例选择

本文在案例的选取上遵循多案例研究的复制法则,对浙江省数百家绿色管理企业的实践做法进行一手、二手资料调查和整理,一手资料包含到企业家演讲现场、企业内部参观走访收集到的材料;二手资料包含企业的汇编材料、会议记录报道及媒体报道等公开信息,并利用互联网检索工具进行公开信息检索收集到的材料。案例选择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行业代表性、企业代表性、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最终选取80家典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从中梳理“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经验、启示以及发展变化。这80家企业涵盖新能源产业、电信行业、电力行业、银行业、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多个产业;这些浙江企业在绿色管理上各有侧重,体现在绿色战略指引、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企业运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市场开拓和营销、绿色金融支持等多个或某个方面;此外,案例企业的绿色管理起点不同,有企业从90年代就开始探索绿色管理,也有企业近几年才开展绿色管理实践,不同的绿色管理起点增加了案例的纵向深度,能更好地呈现企业绿色管理的阶段特征。本研究调研的浙江绿色管理代表性企业及其实践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研的浙江绿色管理企业及其实践概览

续表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依照企业绿色管理的内涵,从三条路径线索对浙江企业绿色管理案例进行分析:一是以时间为线索,纵向分析浙江企业绿色管理萌发、探索、扩展和深化等发展过程,尤其是“两山”理念的提出对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影响;二是以空间为线索,横向分析浙江企业管理各个环节和方面的绿色实践做法,剖析“两山”理念对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影响程度;三是以发展为线索,关联分析浙江企业的绿色管理进展,追踪“两山”理念引领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发展变化,将提炼出的各个关键概念纳入“两山”转化机制的企业逻辑和整合框架内进行新的理论建构,揭开企业绿色管理中“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不断在案例资料分析与理论建构之间循环往复,并参照比对以往的相关研究,以期提升理论建构和现实情境的契合度。

案例分析的编码过程包含三个步骤:首先对案例的原始文本进行编码,确定企业绿色管理经验和启示的具体维度,其中经验和启示各有24个维度;然后对24个维度进行归类,将反映同一个范畴问题的维度进行合并,形成8个类属的二级编码,提炼企业绿色管理经验和启示;最后,在经验和启示的二级编码过程中经过分析,确定二级编码的核心类属,进一步归纳企业绿色管理经验和启示的核心构念(具体见表2和表3)。

四、案例分析

(一)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阶段特征

“两山”理念指引下的浙江企业绿色管理承接了初期浅层的绿色探索经验,也拓宽了浙江企业绿色管理丰富和深化的道路,推进了浙江企业绿色管理从初阶、浅层、零散时期进入高阶、深层、系统时期。进一步分析,浙江企业绿色管理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阶段一,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为企业绿色管理的兴起阶段(即企业绿色管理1.0时期)。这一时期环境问题逐渐得到公众和政府的关注,企业逐渐意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管理模式将不再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开始尝试将绿色管理作为战略工具来获得竞争优势[17]。一些企业从无绿色管理意识中觉醒,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绿色管理问题,并从污染预防和资源节约中受益。尽管这一时期的企业绿色管理方式整体较为简单,但开启了企业绿色管理的探索进程。

阶段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4年为企业绿色管理的拓展阶段(即企业绿色管理2.0时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消费不断升级和生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权衡逐渐加重。一批企业逐步向绿色企业转型发展,但多数企业依然采取的是被动反应型的绿色管理模式。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

阶段三,2005年至2012年为企业绿色管理的丰富阶段(即企业绿色管理3.0时期)。自从2005年“两山”理念提出以来,浙江省专门出台了与创建绿色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等企业绿色管理相关的政策文件,规范和鼓励企业的绿色管理实践。这一阶段不少浙江企业主动寻求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绿色管理战略、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管理模式等。这一阶段的浙江企业绿色管理内涵更加丰富,绿色管理更加专业,开创出企业绿色管理的新局面。

阶段四,2013年至今为企业绿色管理的深化阶段(即企业绿色管理4.0时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企业绿色管理的丰富带来良好的契机。随着“两山”理念与企业管理实践的深度融合,浙江企业绿色管理得到全面深化。这一阶段的浙江企业将新视角、新目标、新模式、新路径等纳入绿色管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和更长周期上推进绿色管理,向全面丰富深化的绿色管理迈进,绿色管理呈现一体化和系统化的发展特征。

“两山”理念提出前后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阶段特征如图2所示。

图2 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阶段特征

(二)“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八大经验

通过对“两山”理念提出十五年来浙江企业绿色管理案例的分析,本文归纳出“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至少有八大经验(编码过程如表2所示):经验一,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色管理实践;经验二,明确绿色战略定位,谋求转型升级道路;经验三,加码绿色要素投入,转化绿色价值收益;经验四,寻求绿色资源整合,塑造核心竞争优势;经验五,严格绿色生产管理,布局清洁智能制造;经验六,注重绿色创新管理,注入强大发展动能;经验七,优化绿色营销管理,打通绿色市场通道;经验八,强化绿色监督管理,赋能高效良性运营。这八大经验从理论上源于“两山”理念的指引,从实践上源于多年来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具体实践做法,是对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理性升华。

表2 “两山”理念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实践经验编码示例

续表

这八个方面反映了“两山”理念在浙江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输入、转化、输出和检验过程,形成了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经验的理论框架,如图3所示。这一理论框架深化了资源编排理论[18],并融合绿色管理情境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

资源编排理论涵盖组合资源、重置资源形成能力再到利用能力创造价值的企业资源管理过程[19],强调企业资源管理过程中流程的构建、流程间的协同以及与情境的动态匹配。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经验的理论框架为:如何运用资源管理思维构建恰当的绿色资源组合,提升绿色能力配置,进而为实现企业绿色竞争力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具体来说,“两山”理念引领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经验构成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即绿色管理基本理念、绿色管理关键要素、绿色管理重点领域和绿色管理制度保障。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企业开辟绿色发展道路的根本。从这一根本出发做好企业的绿色管理战略定位,投入绿色发展要素和整合绿色管理资源是企业绿色管理的关键要素,从而推进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绿色创新管理以及绿色营销管理三大重点领域顺利发展,其中绿色创新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充足的绿色要素投入基础上,绿色创新管理赋能企业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绿色监督管理作为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确保企业绿色发展理念落地以及绿色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绿色成效转化。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经验的理论框架涵盖基本理念、关键要素、重点领域、制度保障四个维度的资源编排能力,揭示了“两山”理念下,企业绿色资源组合——绿色能力构建——绿色价值创造之间的转化过程,以绿色管理视角深化了资源管理理论中资源吸收、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三个维度的资源编排能力[20],为企业的绿色管理提供了可以落地操作的空间,同时拓展了资源编排理论在企业响应可持续发展、践行绿色管理情境下的应用。

图3 “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经验的理论框架

(三)“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八大启示

通过对“两山”理念提出十五年来浙江企业绿色管理案例的分析,本文总结出“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至少有八大启示(编码过程如表3所示):启示一,做好绿色战略规划,提高绿色发展站位;启示二,规范绿色制度标准,勾勒绿色发展框架;启示三,重构绿色组织架构,打造绿色发展平台;启示四,创新绿色体制机制,激发绿色发展活力;启示五,加大绿色资源投入,夯实绿色发展根基;启示六,培养绿色创新人才,构筑绿色智慧高地;启示七,推广绿色跨界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启示八,完善绿色绩效评估,优化绿色方案路径。

表3 “两山”理念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实践启示编码示例

本文在总结浙江企业绿色管理启示的基础上,形成了“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启示的理论框架(如图4所示)。浙江企业绿色管理启示的理论框架印证了动态能力理论[21],相比资源编排理论注重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动态能力还涵盖对企业组织管理过程的调整与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2],但是该理论常把企业的“动态能力”抽象为如“整合能力、重组能力、拓展能力”等水上浮萍的抽象字眼[23],浙江企业绿色管理启示的理论框架将企业的动态能力进行具体化,以揭示“两山”理念在企业组织管理层面的转化机制。

“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八大启示可以归纳为四个维度,分别是绿色管理战略规划、绿色管理组织领导、绿色管理协调实施和绿色管理监督控制,覆盖企业组织过程的计划、领导、实施和控制四大环节,每一环节都融合“两山”理念下的绿色价值元素进行系统性优化,充分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勾勒出绿色管理转化为绿色生产力的完整路径。即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经济效益追求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到企业组织管理过程中,以绿色高效的组织管理推进企业达到预期绿色发展目标。浙江企业绿色管理启示的理论框架打开了“两山”理念下企业从绿色战略规划到获得绿色绩效之间流程的“黑箱”,并理清绿色管理与绿色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在实现企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图4 “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启示的理论框架

五、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总结了“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企业绿色管理的阶段特征、经验和启示,从理论上提炼出“两山”理念指引下企业绿色管理的经验启示整合框架(如图5所示),这是绿色管理实践中“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企业逻辑和整合框架,丰富了“两山”理念指引下企业绿色管理的理论框架体系。该整合框架分别从企业资源管理角度和企业组织运行角度阐述了“两山”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转化机制。企业资源管理角度诠释了“两山”转化成效的关键因子,即资源和能力,并且通过基本理念、关键要素、重点领域、制度保障四个维度完成企业绿色资源组合——绿色能力构建——绿色价值创造之间的转化;企业组织运行角度诠释了“两山”转化过程的系统安排,即绿色管理战略规划、绿色管理组织领导、绿色管理协调实施和绿色管理监督控制,展现绿色管理转化为绿色生产力的完整路径。本研究表明,企业贯彻“两山”理念,必然可以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随着企业绿色管理探索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对“两山”理念的理解和运用也将逐步迈向更新高度,未来的企业绿色管理将会被赋予更加丰富和更有深度的内涵。

图5 “两山”理念下企业绿色管理的经验启示整合框架

当然,企业的绿色管理理论上仍有需要注意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针对企业绿色管理案例的研究,未来可以进一步向其他省份扩展,进行省际对比研究,探索“两山”转化机制的地域差异,并可进一步关注行业异质性等因素对“两山”转化机制的影响。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抢险当金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翠挂金山
RIGIDITY OF COMPACT SURFACES IN HOMOGENEOUS 3-MANIFOLDS WITH CONSTANT MEAN CURV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