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腰麻后头痛的疗效观察

2021-03-18 02:50裴小霞王雨广贺钊李娴杜宁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芬酯比洛腰麻

裴小霞,王雨广,贺钊,李娴,杜宁

(唐山市第二医院,唐山 063000)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是临床手术中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通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促使神经根、背根神经及脊髓表面产生不同程度阻滞,其主要作用部位在于脊神经前根及后根,具有镇痛及松弛肌肉的作用[1-2]。腰麻后容易使患者出现头痛并发症,给患者术后生活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同时使腰麻在临床应用受限[3]。腰麻后头痛主要发生在术后1~4 d内,轻微头痛经过卧床2~3 d休息后可自行消失,但针对头痛严重患者则需给予一定的药物干预,以缓解头痛症状[4]。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疼痛及炎症相关疾病治疗中[5]。氟比洛芬酯在注入机体后,会在内酯酶作用下迅速发生水解,形成活性代谢物氟比洛芬药物前体,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合成及分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继而达到抑制疼痛目的[6]。电针通过改善脑血流异常情况,缓解脑局部血液供应,继而起到减轻头痛作用[7]。目前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腰麻后头痛研究较少,本研究比较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及单纯使用氟比洛芬酯治疗腰麻后疼痛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腰麻后头痛患者,将入选 87例患者进行编号1~87号,将奇数患者44例纳入对照组,将偶数患者43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53~68岁,平均年龄(39±10)岁;病程 1~5 d,平均病程(3.42±0.64)d。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39±10)岁;病程 1~5 d,平均病程(3.41±0.68)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衡性较好(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唐山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标准

①均行腰麻者;②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4分者;③无精神疾病且具有认知能力者;④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②伴有活动性消化性出血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③电针治疗不耐受者;④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药敏试验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氟比洛芬酯治疗,将50 mg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武汉大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83054,规格为 5 mL:50 mg)溶于浓度 0.9%的生理盐水 20 mL中,混合均匀后,于10 min内完成静脉推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3 d。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患者取坐位,取太阳、风池、率谷穴,使用乙醇进行局部消毒,使用长度为25~40 mm,直径为 0.35 mm毫针刺入,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与电针仪(广州市创善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迪牌KWD-808-I)相连,频率为2 Hz,连续波,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节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 d。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颈动脉血流参数

采用北京麦森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Philips 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相关血流参数,即血管内径、峰流速度及阻力指数。

3.1.2 脑血流图

采用RG-2B型直流分析仪扫描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图,使用额-乳导联,额部选用3 cm×4 cm方形电极,乳突部采用直径为 2 cm圆形电极,描绘脑血流图谱,观察正常波、转折波、三峰波及地平波情况。

3.2 疗效标准

根据 VAS[8]结果评价,分值为 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

显效:VAS评分为0分。

有效: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3分。

无效:VAS评分仍在4分以上,未有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管内径、峰流速度、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峰流速度高于治疗前,阻力指数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时间 组别 例数 血管内径(mm) 峰流速度(cm/s) 阻力指数对照组 44 0.54±0.05 58.97±5.31 0.67±0.08治疗前 观察组 43 0.55±0.06 58.89±5.28 0.69±0.09 t - 0.845 0.071 1.096 P - 0.400 0.944 0.276治疗后对照组 44 0.58±0.07 62.38±7.651) 0.64±0.051)观察组 43 0.61±0.09 66.34±8.581) 0.61±0.031)t - 1.738 2.274 3.384 P - 0.086 0.026 0.001

3.4.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图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正常波、三峰波、转折波、地平波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常波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图变化比较 [例(%)]

4 讨论

腰麻后头痛又称“体位性头痛”,针对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主要认为与低压下硬脊膜穿刺处持续脑脊液渗漏及麻醉穿刺过程中理化刺激相关[9]。当渗出脑脊液量大于生成量时,降低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压力,当患者取站立位时,因脑脊液量减少,脑移位活动增加,继而影响周围痛觉区域而产生剧烈头痛,但在平卧后头痛症状则减轻[10]。此外,脑脊液的流失会使血管收缩,增加脑血容量,而血管收缩会刺激血管周围张力感受器,继而诱发头痛症状[11]。因此,临床中有效改善颅内压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脑部血容量,以改善头痛尤为关键。

氟比洛芬酯是临床常用的抗炎镇痛药物,在血降脂酶作用下迅速水解为氟比洛芬,而氟比洛芬可非选择性地抑制环氧化酶活性,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释放,继而达到止痛目的[12]。此外,前列腺素是外周敏化的主要成分,洛芬酯降低前列腺素合成,利于提高疼痛阈值,缓解疼痛程度[13]。电针疗法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物理疗法,在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14]。太阳穴是治疗头痛首选穴位,该穴位颅骨骨板最为薄弱,具有丰富的血供,因此针刺太阳穴具有清头明目、通络祛瘀、止痛效果[15]。风池穴是椎动脉必经部位,颈神经节经过率谷穴,针刺可调节颈上神经,改善颅内外血管舒张功能,改善脑局部血供,使脑部血流图逐渐恢复正常[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峰流速度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且正常波占比高于对照组,说明腰麻后头痛患者给予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脑部血流,使脑电图恢复正常,降低腰麻后头痛程度。究其原因为,氟比洛芬酯应用可有效调控颅脑生理反应,阻断痛觉信号输入,提高患者术后疼痛阈值,并可通过减少对痛觉感受器的活化发挥镇痛作用;此外,氟比洛芬酯的抗炎作用,利于减少因手术创伤诱发炎症因子释放,减少对颅脑血管的损伤,利于促进血管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脑部血流的改善。而电针治疗,通过针刺脑局部重要穴位,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管内阻力,提高血流速度,增加脑部血流灌注,可补充因脑脊液外力诱发的低颅内压情况,继而达到改善因低颅压引起的头痛症状的效果。因此两者联用,相互作用,可提高疼痛阈值,减少颅内低压引起的头痛症状,达到治疗目的。此外,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纳入研究样本量较少,且为前瞻性研究,治疗期间易受到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出现一定误差,且本研究治疗周期仅为 3 d,未进行长期跟踪随访,针对其是否具有长久镇痛作用尚无定论,日后仍需增加研究样本量以作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腰麻后头痛患者给予电针联合氟比洛芬酯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脑部血流参数,恢复脑部供血,使患者脑血流供应趋于正常,提高正常波占比,改善患者头痛症状。

猜你喜欢
芬酯比洛腰麻
腰麻后发生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及下腔静脉内径变异度对其预测价值
剖宫产产妇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临床麻醉效果研究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氟比洛芬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作用
氟比洛芬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关节手法复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