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张颖颖
近日,一部反映20世纪90年代宁夏西海固扶贫攻坚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频繁登上热搜,其动人的平凡故事,展现出扶贫题材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国扶贫攻坚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圆满收官之年。回首五年,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贫困地区面貌得到彻底改变。截至2020年12月,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给人民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山海情》中展现的闽宁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转移就业、发展教育、生态补偿等脱贫手段,正是中国几十年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和代表。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2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西”农业建设计划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到发起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之初,国家通过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已使7.5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2年,中国共有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9899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集中于西部喀斯特地区、北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等地区以及中部的山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说,“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交通运输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也是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保障。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便是山区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2016年8月,为了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养护效能而制定的规划,交通运输部发表《“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六大工作和重点任务:
推进骨干通道外通内联,着力建设区域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路”。推进贫困地区骨干通道外通内联,促进资源要素便捷顺畅流动,涉及1.6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和4.6万公里普通国道的提级改造。
实现农村公路通村畅乡,着力建设贫困地区“幸福小康路”。突出“保基本、兜底线”,建设约23万公里的通乡镇和建制村硬化路,到2019年,提前一年实现全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这个全面小康社会兜底性指标。建设约10.8万公里通村硬化路,解决较大人口规模撤并建制村和“直过民族”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的通畅问题。
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水平,打造群众出行的“平安放心路”。实施30万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改造农村公路危桥加强农村公路上的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和1.5万座危桥改造,对通客车村道上不符合安全通客车要求的窄路基路面路段合理进行加宽改造,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水平。
推进“交通+特色产业”扶贫,打造“特色致富路”。建设约3.2万公里资源路、旅游路、产业园区路,进一步强化交通对产业扶贫的基础支撑作用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进一步改善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加强贫困地区县乡客运站点改造建设。提高农村客货运输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改善内河水运基础设施,拟新增及改善航道里程2600公里,新增80个码头泊位,继续改善农村水网地区的渡运条件。
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支持贫困地区改造建设县城老旧客运站150个、乡镇客运综合服务站1100个,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全覆盖。会同相关部门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络,推动农村物流发展。
在交通建设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村中摆脱了困境,奔向了小康致富路。
2020年6月30日,正式开通布拖县阿布洛哈村至拖觉镇“金通工程”乡村客运班线,标志着四川全面实现100%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硬仗中的硬仗。保障艰苦地区的山村通路,是顺利完成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基础。
阿布洛哈在彝语中的意思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恰如村子所处的地理环境——崇山峻岭、地势险要,自然条件恶劣的阿布洛哈村一度成为全国最后一个不通硬化路的建制村。
“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2019年6月,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工程正式动工。距离不长,难度却大。一是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崖,进村公路要穿过“V”形大峡谷;二是岩石破碎,边修边垮;三是作业面狭窄,大型机具无法进入。
“一定要把最硬的骨头啃下来!”四川省交通运输部门优化设计方案,采用“三隧加一桥”方案,调动精兵强将开赴工地。大型机具上不去,就用米-26直升机,将8台大型挖掘机、炮机送上去。就这样,全长3.8公里,包括3座隧道、1座战备钢桥,桥隧比近30%的农村公路被“啃”了出来。
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是交通运输脱贫攻坚的兜底性任务,是交通运输行业向全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行有所乘”的民生服务。2020年6月24日,阿布洛哈村乡村客运班线开通,标志着四川省提前3个月完成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目标。如今,巴蜀大地上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车通了,我也要坐着客车去西昌、成都看一看。”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村子的阿布洛哈村村民地久尔色激动地说。
与阿布洛哈村的情况相似,地处川青交界地区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是全国18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平均海拔4127米,山大沟深,曾经环境闭塞。正在色达县挂职的交通运输部干部桂志敬亲历了这里交通条件的改善:“经过4年定点扶贫,色达的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60公里,17个乡镇、134个行政村实现了100%通硬化路、100%通农村客车,圆满完成了‘两通’目标。2020年2月,色达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近年来,色达县的招商引资规模攀升到2019年的1.3亿元,酒店从54家增至150多家。“相信色达群众更好的日子还在后面。”桂志敬动情地说。
“近5年是西藏完成投资最多、建设速度最快、发展成就最显著、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最普遍的时期。”交通运输部选派的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徐文强告诉记者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西藏交通运输固定资产完成投资将超过2515亿元;“十二五”末,西藏高速公路只有38公里,目前已增至620公里,“十三五”在建项目完工后将突破1100公里;截至2019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0.45万公里,“到2020年底,新的青藏(国道345线)、新藏(国道216线)通道将投入使用,全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将全部通公路,95%的乡镇和75%的建制村通硬化路,今后进藏游客和当地群众出行将更加安全、畅通、便捷。”
“道路通,百业兴”形象地说明了道路对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对不少贫困村来说,农村公路修出的不仅是走上脱贫的快车道,更是通往富裕的康庄大道。
位于四川省大英县高山村的高瞻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吕伯源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2016年的时候我们到这个村上进行了考察,由于较窄,大型车辆根本没办法开进来。2017年的时候,村上对道路进行了加宽、加厚,还专门修建了错车道。于是2018年我们就在这个地方进行了土地承包,开始养鱼、养虾。”
2017年以来,大英县统筹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一体化等农村公路工作。开展“破损路”修复,消除路网主要路径中的“破损路”和现有路网中简易铺装路面,保证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的比例不低于75%,且保持逐年上升趋势。同时新建“产业路”,立足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优势,支持通仙乡以青花椒为主导打造特色干果园区,扎实推进产业大环线,建设产业发展的“特色致富路”,真正将农村公路建设成一条条产业发展示范带。实践证明,大英县交通扶贫专项计划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像一把把打开山门的“金钥匙”,为高山村带去了人气、财气,成为了老百姓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高山村只是中国交通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交通+”的模式破除了农村出行困境,打通交通扶贫“最后一公里”,帮助广大贫困山村实现产业发展。
“安远到底远不远?2013年前,答案是非常远——从县城到赣州市不到200公里,去一趟要一天。对口支援工作以来,安远县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形成了北上南昌、南下广东、东出福建、西进湖南的高速公路大通道,现在是‘安远不远,景在眼前’。”曾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挂职的交通运输部干部罗洪波,介绍交通给当地带来的变化:企业多了,更多青壮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物流成本降低,通行条件更好,电商和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去年全县电商营业收入达20亿元,电商扶贫产业覆盖了80%的乡镇、32%的贫困农民,1/3以上乡镇发展起旅游业,去年接待旅游人数达480万人。罗洪波告诉记者,近几年,安远还建成一批村级交通服务站,集合了农村客运站、农村公路养护站、电商物流集散点、商铺等功能,“多站合一”,让有限的交通投资项目发挥了最大效益。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三宝乡全乡群众搬出大山,迁入阿妹戚托小镇新家园。
“阿妹戚托嘞,阿妹戚托嘞……”
当2021年的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县——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广场上,文安梅和乡亲们一起跳起了彝族传统舞蹈。他们都来自不远处的三宝彝族乡,全省20个极度贫困乡镇之一。
2015年底,贵州省启动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计划“十三五”期间搬迁188万人,三宝乡被列入整乡搬迁。2019年6月,三宝乡全乡群众搬出大山,迁入阿妹戚托小镇新家园。“政府给母亲安排了保洁员的岗位,一个月有1800元工资。父亲当起了护林员,一个月也有800元。我在镇里的旅游公司上班,每月工资有3800元。”这样的收入,文安梅以前想都不敢想。2020年11月,晴隆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在2020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引领亿万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以此为标志,中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道路建设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交通建设依然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业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当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现阶段,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三农”工作既是发展的重点难点,也是潜力后劲、基础支撑。《意见》指出,要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继续通过中央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按规定支持农村道路发展。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路长制。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时代,中国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从曾经的黄风土雾、童山濯濯,到现在的山川换颜,水土重生,列车载着希望和憧憬一路前行。交通道路的快速建设不仅帮助广大农民走出大山,唱响了祖国扶贫攻坚的山海情,也保障了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引领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