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通过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增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教育方式和培养过程,在本质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出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美国哈佛大学在1947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第一次出现在实践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2003年,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才正式开设创业课程。
教育部在2010年将“创业教育”更新为“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了国内高校应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1]。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没有否认创业教育,而是结合实践,认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共性远远大于个性,二者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当前,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本研究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其在形式上是在“创新”之后加了“创业”,但其实是从本质上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即是指向创业的创新,是着重在应用的创新。在“创业”之前加“创新”,指明了创业方向,即创新的创业,以创新为基础,开展机会型创业,促进高增长的创业,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水平和层次,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这符合我国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创新型建设的发展战略。需要关注的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之前研究的“创业教育”不会做严格的区分,因为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它们共同的核心都是指向高校教育中应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以及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根据本地区实际,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而开展的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教育方法体系。目前国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尚未统一。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分支,是为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而实施的一种教育方法体系和一系列教育措施,它有稳定的教育组合方式、基本教育机构及运作程序[2]。还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指高校运用创业教育相关理论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指导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相关教育方法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课程、师资、教育方式和支持体系五个方面。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为近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新高,而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偏低,创新创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时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知识转化、推动校企合作、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利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助于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和就业。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广西财经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重点建设的一所财经类普通本科高校。学院承担着服务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等功能。2015年8月,按照教育改革要求,成立了广西高校首个创新创业学院。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成为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单位,并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年来,广西财经学院将培养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围绕办学定位与发展规划,在专业教育、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商通全球”的发展目标,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
2017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2019年达到5078亿美元,东盟取代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快速发展和双边经济技术合作的蓬勃兴起,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2015年开始,广西财经学院将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院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将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特色创新创业课程融入2015级所有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业基础》分为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两个环节,并针对不同的环节融入国际商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探索《创业基础》课程的MOOC教学和互动式课程学习。2017年,该专业的11个班级,600多名学生利用本院国际贸易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实现了《创业基础》课程网络化学习。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并开展O2O教学模式和互动式课程学习,教学效果显著。2017年,学院建设完成财经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积极依托该平台,让学生充分获取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开展了国际化商务人才创业模拟训练。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学院积极开展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如2015—2020年连续六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总决赛”,2020年10月再次派出6支代表队参加“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第十届国际贸易与经贸会展竞赛”总决赛,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连续举办四届“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讨会”,聘请区内外有创新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家开展创新创业讲座,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
表1 2016—2020年广西财经学院参与全国比赛情况
数据来源: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2016—2020年获奖材料统计数据。
初步形成了10名专业教师的《创业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团队。每学期定期邀请国际商务行业精英、优秀校友参与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组建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让学生得到更接地气的专业实践指导。推荐授课教师到区内外参加创新创业相关培训学习,如:中国创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CEE)、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特训课程培训班等。
由于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建立时间较晚,规模较小,课程体系尚不完整。课程较少,且与专业结合度不够紧密,缺乏结构完整且能针对学生发展特点的国际化商务方向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3]。课程设置较为零散,有些实践课程或者竞赛课程尚未纳入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或者开课形式以选修为主,与人才培养定位和毕业要求差距较大,其适用性和效果不尽人意。
目前负责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创新创业的课程老师,都由经济与贸易学院的专任教师以及学工和团委相关老师来担任。这些授课老师大都来自经济类、贸易类或者管理类专业,具有丰富且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大多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的系统化教育和专门训练,普遍缺乏在社会上开展创新创业的历练[4],因此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企业和社会中开展调查研究和编写案例,导致课堂教学容易拘泥于书本,缺少对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师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成效相对滞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其毕业后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才能对其所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全面评价[5]。当前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仅是从学生学习课程满意度、理论考试成绩、社会实践以及参赛获奖等方面进行评价,缺乏科学、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将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融合,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模式——TSE(教师+学生+社会企业)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入园培育和孵化工作。引进经验丰富且有实操经验的企业人才作为导师,指导国际化商务人才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建立基于“创客空间”的产学研耦合、园区孵化的实战综合平台,积极开展校企、校政、校校和校地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6],为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搭建更多发展平台,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地方性本科院校要培养国际化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不仅具备扎实的经济、贸易、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可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本科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创业名人+实践团队”、“学科+创业先锋”,以及到企业挂职学习等方式,逐步形成由专职教师和社会知名企业家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一方面加强教师深入到行业学习锻炼的机制,积极鼓励创新创业教师参加各类高端教育课程培训[7]。另一方面,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到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名师,建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共同体,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8]。
现阶段,学院主要从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果等几个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随着教学手段和理念的不断进步,以下几个要素越来越重要:生源质量、学员对创业的期待和认知、家庭支持;通过实际调研走访分析还发现除了以上几个因素之外,成长过程、课程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师资力量以及毕业后学生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都对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产生影响[9]。有些影响因素可以采用学生反馈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课程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创业期待等。有些因素则不适合运用反馈的方式评价,如教学组织运行的保障、社会声誉、生源质量、创新成果评价、行业和地区的贡献等。因此,应从多层级、多指标、多维度来完善中国—东盟国际化商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